搜索
梁孟伟的头像

梁孟伟

网站用户

报告文学
202307/01
分享
《信念》连载

第五十章 后人怀念情意长

1983年10月13日,当时在江西大余搜集梁柏台史料的陈刚,被烈士的英雄事迹熏陶着感动着激励着,一方面为家乡有这样一位英雄而自豪,一方面又为家乡还不知道这样一位英雄而神伤。他徘徊梅关古道,登上金莲山巅,发出声声呼唤:“梁柏台的英灵呀,归去来兮!梁柏台的事迹呀,春风化雨!”

随着广泛的搜集,烈士的英雄事迹更加动人可歌可泣;随着深入的采访,烈士的感人形象更加清晰触手可及。对先烈的缅怀,对英雄的追思,梁柏台家乡从1984年就开始。这年的2月上旬,新昌县委党史办公室、共青团县委、县民政局、大佛寺管理处等单位联合倡议建立梁柏台烈士纪念碑,后因新昌县尚无革命烈士纪念碑、馆建设,报告就临时改为《关于建议建立新昌县革命烈士纪念碑的联合报告》,并发出《关于建立新昌县革命烈士纪念碑开展募捐活动的倡议书》。5月1日,时任海军司令员的萧劲光大将题写了“梁柏台烈士纪念碑”的碑文。1987年7月31日新昌革命烈士纪念碑揭碑,计划再在碑区建立梁柏台烈士纪念碑亭但最后没有建成。

1989年9月14日是梁柏台诞辰90周年,新昌在全县范围内开展纪念和学习梁柏台系列活动。县委举行纪念梁柏台烈士诞辰90周年座谈会。县广播站、县电视台、县电影院播放了纪念专题节目、梁柏台烈士生平事迹录像、幻灯等,县委党史办公室编印的梁柏台烈士诞辰90周年《纪念与学习》专辑小册子,发至全县基层党组织、中小学校,作为党员、团员、职工和学生进行理想前途、爱国主义和共产主义教育的教材。《纪念与学习》共辑集三篇文章,一是关于《学习梁柏台,做共产主义新人》;二是辛畅《献身者的故事》,编撰了“吾当以身付诸国”、“哪怕弃生命去救国也不敢稍为退让”、“待世界大同之日回家团聚”、“国家事大,家庭事小”、“请不仰慕人家的富贵”、“应该把孩子交给革命”、“我也是种田人”、“吃水不忘掘井人”、“党有决定不能例外”、“牺牲岂止……”等10篇故事;三是陈刚撰写的《光辉的足迹——梁柏台生平之一》。《纪念和学习》记述了梁柏台光辉的一生。

新昌县少先队工作委员会发出通知,决定在全县少先队组织开展以“学烈士的事迹,踏烈士的足迹,表队员的决心,创梁柏台中队,成立红领巾梁柏台研究会”为内容的学习梁柏台烈士系列活动。

梁柏台烈士诞辰90周年的纪念和学习活动,触动着梁柏台家乡查林村民的追思情怀。查林村确实需要建立一个纪念碑亭之类的建筑让后人缅怀和凭吊。查林村党支部和村民委员会研究决定,在村东南来龙山麓的来龙头建立梁柏台烈士纪念碑。

1991年11月20日是个特殊的日子,中华苏维埃第一次代表大会在这一天闭幕,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在这一天成立,中国第一部红色宪法《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在这一月颁布。这一天,有领导,有群众;有老人,有少年,1500余人汇聚到查林村来龙山上,隆重举行梁柏台烈士纪念碑亭揭碑典礼。

队伍中,一位英姿飒爽的共青团员,一名戴着红领巾的少先队员,除除走到纪念碑前,高声朗诵着《献给梁柏台爷爷的歌》:

(甲)来龙山,放异彩,

(乙)查溪水,唱欢歌。

(合)今天,

(甲)我们的胸前,佩戴着闪光的团徽,

(乙)我们的胸前,飘扬着鲜艳的红领巾。

(甲) 紧随着肩负重任的伯伯,

(乙) 手拉着余热生辉的爷爷。

(合) 我们——

老、中、青、少四代人的双手,徐徐揭开了

纪念梁柏台烈士的丰碑

(甲) 梁柏台爷爷

你从小就有英雄气

立志做一个“以身许国的大丈夫”。

(乙) 梁柏台爷爷

你在上海外国学社

成为我国最早的一批青年团员

(甲) 你为搬取革命的火种,

婚后七天就踏上赴苏的征途。

(乙) 你立誓“待到世界大同之日(才)回家团聚”,

在异国战斗了十个春秋。

(甲) 你奔赴江西中央苏区

起草我国第一部红色宪法

开拓了我国社会主义法制的先河

(乙) 你担任我党第一个司法部长

创立了人民司法机关和人民司法制度

被人誉为“人民司法的鼻祖”

(甲) 面对金钱、名利、地位,

你的回答是:

“请不仰慕人家的富贵”

(乙) 对待革命与家庭

你的标准是:

“国家事大,家庭事小”

(甲) 梁柏台爷爷,

你为革命,献出了3个儿女;

(乙) 梁柏台爷爷

你为革命,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甲) 你的革命业绩,永垂青史

(乙) 你的革命精神,永照千秋

(合)今天,我们在你碑前宣誓——

(甲)我们共青团员

决心继承你的遗志

(乙)我们少先队员

决心接过你手中的红旗

(合)我们决心像你一样

用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

来武装自己的头脑

做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

社会主义的接班人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梁柏台的光辉品质、爱国情怀和献身精神,如春雨无声,滋润着先烈后人的情怀。

每年清明,红领巾飘扬在来龙山麓,宣誓声回荡在松枝柏梢。梁柏台纪念碑与周月林墓前,人不分东西,地不分南北,但都带着一颗感恩之心,一份缅怀之情,不约而同地相聚于新昌查林。

我们徘徊查林来龙山麓,徜徉梁柏台烈士陵园。清明时节的瀟瀟春雨,那是故乡人民的绵绵思念?山上怒放的桃花李花,那是烈士舒心的笑颜?当烈士故乡的人们得知我们要写梁柏台时,老人们来了,村干部们来了,他们纷纷抓住我们的手,鼓励我们。已经90岁的梁小娟泪流满面,哭着说:“梁柏台死了已经78年了,他为革命作出那么大的贡献,近些年附近的人才知道查林有个梁柏台。你们要告诉大家,现在日渐好转的生活不是天上掉下来,地里长出来,而是先烈们用头颅、用鲜血换来的。”

清明临近,查林村的横岩头等,芳草萋萋,山花怒放。梁志洪和老伴,又像往年一样,挑着祭品,拿着毛刀,背着锄头,爬上横岩头等,来到梁柏台的衣冠冢和陈莲珠的坟墓前面,吊一纸经幡,掊数畚黄土。然后在坟堂前燃三柱清香,点两根蜡烛,摆数碗菜肴,斟几盏薄酒,并放置一些糕点和水果,然后梁志洪和妻子深深地拜下身去。

梁志洪又来到查林村一个叫大岩下的地方,那里长眠着梁小芬和她的父母。梁小芬和父母的坟墓前面是一片开阔的水田。梁志洪逐一介绍着三位各自的坟墓,梁柏台父亲梁开钱1925年去世,梁小芬就在父亲的坟墓旁造好了自己的寿坟,那时她才30多岁,这也见证了梁小芬“你不回家,姐不出嫁”的决心。

 梁志洪是梁柏台亲兄梁柏亭的儿子,陈莲珠早早就把梁志洪当作自己的继子。陈莲珠在梁志洪的身上,倾注了更多的母爱,直到10来岁时陈莲珠还把梁志洪抱在怀中,梁志洪跟陈莲珠一直睡到17岁才分床。为了亲上加亲,陈莲珠牵线做媒,撮合五妹仙珠把女儿许配给了梁志洪,给爱上了道双保险。因为陈莲珠曾经失去过太多的爱,现在她希望通过自己的方式把这份爱双倍地固定下来。

1999年,为纪念梁柏台烈士诞辰100周年,新昌县委拨款修复了梁柏台烈士故居,新辟烈士生平事迹陈列室,展出图片90多幅,还有烈士结婚时穿的衣服和使用过的学习用品、书籍等。自故居对外开放以来,梁志洪当起了义务管理员和讲解员。“只要有人来,不管多忙,他都会放下手中的活。”说起梁志洪认真负责的劲头,村干部夸赞不已。

刚开始,梁志洪不大会讲普通话,一口新昌话难住了不少外地来的游客。情急之下,梁志洪跟着电视学普通话。功夫不负有心人,几年坚持下来,他普通话长进不少。梁志洪从小书念得不多,但是,为了当个名副其实的“讲解员”,他硬着头皮,把有关梁柏台的几本书通读下来。

“虽然我不是他的亲儿子,但是,我打心底里崇敬他,他是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献身的,他是英雄。”梁志洪言语间满是骄傲。

现在,烈士遗愿已化成彩虹,张爱萍大将题写的“梁柏台大桥”,早已把烈士家乡与外面的世界紧紧相连;

革命自有后来人,“梁柏台小学”传来了嘹亮的读书声,烈士故乡的后代如春苗破土般茁壮成长。

2009年9月14日,梁柏台诞辰110周年,在烈士的家乡查林来龙山麓,家乡人民隆重地竖起了一尊梁柏台雕像,梁柏台终于回到了阔别久违的家乡。

“这里马上要筑水库了,新林大半个乡要搬迁,查林村民要远徙宁波或移往新昌城边,回来看望梁柏台和周月林肯定要比现在少了。”梁志洪眼中流露出惋惜和流连。

天近黄昏,梁志洪陪着我们在村头流连徘徊。听,那是布谷鸟的叫声,“布谷-布谷”,这似曾相识的美妙乐声萦绕在耳畔,许久,不肯散去。看,那条小径,蜿蜒曲折,像一个害羞的小姑娘,藏在花丛中,大树下,害羞的不让人见,伸到云深不知处。

梁志洪告诉我们,明天,故乡就要变成一片泽国;明天,乡亲就要作鸟兽散。听说梁柏台故居就要搬到新昌城边,这样梁柏台故居与梁柏台纪念碑还有周月林墓就要分开两地,给瞻仰缅怀带来很大的不便。他指着来龙头后面的来龙山说,最好把故居建在不远的来龙山上,再把新建成的水库大桥重新命名为梁柏台大桥。梁志洪表示,他将随故居而走,梁柏台故居迁到哪里,他和老伴就住到哪里。

已经退休在家的陈刚,他建议梁家的祖宗地山宝陵园和梁柏台纪念园合二为一,建立来龙纪念园,这样内涵就会更加丰富广泛,不但可以把梁氏宗祠搬到山上,还可以缩微建起梁柏台担任总指挥的六大工程,以供后人瞻仰。

对先烈的缅怀,如这夜晚的雾,越来越浓;对先烈的思念,如这山上的草,越来越密!

郁达夫在《怀鲁迅》中写下这样的话: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虽有了伟大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拜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

美国总统约翰·肯尼迪也曾说过一句话:“评断一个国家的品格,不仅要看它培养了什么样的人民,还要看他的人民选择向什么样的人致敬,对什么样的人追怀。”

本文连载章节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