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姑奶奶嫁给小街上一户杨姓人家,就此安居乐业了。尽管民间有“长姐如母”的说法,然而,我的爷爷迟早有长大成人的那一天,既然是这样,那么,他的姐姐出嫁成家后,他为什么不返回那个名叫古砦的小山村呢?
较为合理的解释是,从那个小山村出发,自北向南穿过铁路后,还要走二三十分钟,才能到达集市(圩场)。换句话说,从生活前景的角度看,小山村比不上小街。说得更长远一点,小街位于有“桂中商埠”之称柳州西北三十公里处,而那个小山村更是位于小街西北四五十公里处,哪个地方更有前途,自然是不言而喻的。
当然,如果我的祖父当年钟情于田园牧歌的生活,返回古砦,也在情理之中。毕竟,那个年代能够有那么豪华的祖房,已经足够让人称羡了。
只是,我的祖父去意已定,决意背井离乡,开始了人生此后数十载的漂泊。
是啊,人生没有如果,只有结果。
如今的这个夜晚,当我能够如此追本溯源之时,首先,离不开当年祖父的小街之旅。从这个角度看,人生,似乎不乏某种偶然性。
嗯,多年以前的某一天,我的祖父这样对我的姑奶奶说:“姐,我不想回去了,我要留在小街上——”
我的姑奶奶不忍心拂逆亲兄弟的这片心意,迟疑片刻之后,就点了点头。
从此以后,我的爷爷在他姐姐的关照、扶持下,在小街上“安营扎寨”了......
我的祖父会不会是一个缺少家族观念、乡土意识淡薄的人呢?其实,这也不能做简单的肯定或否认。其实,早在两千多年前,秦王朝挥师南下,从在岭南地区设桂林、南海、象郡之日起,那些跟土著居民相对而言的人们,就是最早的“客家人”了。而古砦一带的梁氏家族,其先祖,极有可能来自山西或陕西的某个地方。如此说来,我祖父的漂泊之旅,也是早有先例的。甚至,也不妨这样说,在历史的长河中,异乡漂泊的故事,就像天上繁星,数不胜数。
这“古砦”的“砦”字,跟“安营扎寨”的“寨”的,意思也差不多的。对于祖父当年的决定,数十年之后的我,自然是不能再多说什么的。是啊,对于像我这样后辈来说,心平气和地面对那当年的不解之缘,才是明智之举。
有了祖父当年的选择,接下来的故事,似乎也就“顺理成章”了。
将近二十年前的某一天,我父亲和我的小表伯(我姑奶奶的小儿子),来到省城,去找我的大表伯(我姑奶奶的长子),希望能够得到一些帮助什么的。说起来,大表伯地位蛮高的,甚至可以说是小街上的骄傲。问明来意之后,我的大表伯对他的亲兄弟和亲表弟,语重心长地说了这样一番话:“你们,你们还是回去好好读书、好好找工作吧,我,我是帮不了你们什么忙的——”
就像被劈头盖脸浇了一盆冷水,我父亲和我小表伯,霎时一阵透心凉,半晌说不出一句话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