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姜志宝的头像

姜志宝

网站用户

小说
202406/26
分享
《杨子明沟》连载

第六十三章

【3】

在暑假上完函授学习的吴天亮老师,在家里整理了一天半时间的听课笔记,把外国文学篇目重点看了几篇,也把外国文学发展史,粗略地浏览了一遍,用去的时间大约三天有余吧。在这三天里,吴天亮老师的母亲张欣荣,什么也没有让吴天亮老师去干,就连到水井挑水的任务,张欣荣也没指望吴天亮老师挑过一次。

吴天亮老师在家里集中时间看书学习的理由是,要把参加函授学习函授老师讲的课程内容,在短时间内重新梳理一遍,牢牢地记住知识的要领,要在自学过程中达到学以致用的程度,并且通过听课学习经验来指导和化解自学当中,出现的难以解决的一些知识技能上的问题。自学者,难就难在一旦在学习过程中,出现了无法解决的问题,只有靠自己仅有的一点知识积累,或者老师传授的知识技能去化解学习上的困难。再说,吴天亮老师这样在学习上处理的方法是正确的,让他更加明白一点是真正在函授大学教材学习上出现了难题,在杨子明沟这样落后的山区里,又向谁去请教呢?

张欣荣也知道吴天亮老师求学进步非常不容易,也更知道在杨子明沟像吴天亮老师这样有知识的青年也不少,但再次拿起书本去学习少之又少。这些具有初中高中知识的青年,要么荒废了知识,要么做完了庄稼无事可干,久而久之就聚众喝酒打牌东游西窜找对象安家抱小孩等等。一旦二十刚出头就有了两个孩子的父亲和母亲,如果违反了计划生育政策要罚款,不堪经济重负的年轻夫妇交不上罚款,就背井离乡举家到沿海城市打工去等现象。张欣荣也不希望吴天亮老师流落到这种地步,当然吴天亮老师发展前途,算是一条光明大道似乎在等着他前进......

正当吴天亮老师在家里学习松懈的时候,张欣荣着急的问道:“你不看书了?”

吴天亮老师答道:“学得差不多了,算是学完了吧!”

张欣荣突然想起了一件事说道:“听说夏诗丽老师考上安康师范学校,秋季就去报名上学了。是不是?”

吴天亮老师回答:“是考上了安康师范学校。”

“你为什么不去考?”

“有条件的,也有名额限制。”

“夏诗丽老师怕是走后门的。听说,他叔叔从部队转业到了安康人事局当了官,是她叔叔从中帮了忙!”

“无凭无据的,不要乱说话!”

吴天亮老师话一出口,张欣荣再不多嘴多舌了,自己忙去了。

光福村被安排上交公购粮的时间到了。驻村干部陈世宽和贾梅,通知了光福村村组党员干部,在村民组长张大千家里召开了上交公粮的动员会。接着驻村干部陈世宽贾梅和村民小组长,又在各村民小组召开了村民小组会。政府部门上传下达各种工作任务的具体落实,这些会议程序对于村民来说是必要的。定时间,在规定的时间内保证完成上交公粮任务,年年如此。但就有少数村民不按时完成国家公粮任务,不仅拖了一个村的后腿,而且也拖了一个乡的后腿。因为就国家公粮任务完成情况看,县、区、乡广播里隔三差五通报一次,各区各乡完成的国家公粮进度。一种无形的工作压力,区、乡、村干部必须承担着,必须走村串户抓紧时间催缴公粮任务。

吴天亮老师不仅交完了自家的公粮任务,而且还帮助来天喜家上交了公购粮。来天喜要把公购粮按照市场粮价,补交给吴天亮老师家,张欣荣却只收了来天喜一半的钱,剩下的不收取是来天喜经常帮助张欣荣家干活,没有要过分文工钱,再说来天喜家境一直不好,虽说大女儿来蓉在当保姆挣钱,但农村家庭一年生产开支都不少,来蓉那点保姆钱又能抵挡得了几次开支,为寻找精神病患者吴燕在信用社借的贷款,还迟迟还不了,每次只好做到清掉贷款的利息而已。作为张欣荣家与来天喜家是割舍不开的亲戚关系,有了困难主动去帮助一把,这也是人之常情无可厚非。

有一天傍晚,来天喜专程到了张欣荣的家,谈起还有一大块苞谷草,需要灭掉第二次在苞谷地生长的野草,一时找不到合适的劳力。

站在不远处吴天亮老师用蒲扇正在扇凉风,一口接过去:“姑爷,我帮你薅一天苞谷草!”

吴天亮老师话音刚落,张欣荣一瞬间把话接了过去:“可以。”

但来天喜不愿意说道:“你是老师,太阳大了晒不得,晒黑了和农民差不多了,一张黑脸多难看!”

吴天亮老师说:“有啥关系都是农村人,在家里还不是经常在太阳底下劳动!”

吴天亮老师的诚意似乎感动了来天喜过多的猜疑,结果也就答应了吴天亮老师给他家薅一天苞谷草。

【4】

在暑假里,吴天亮老师和其它农民一样,除了正常帮助家里劳动之外,剩下的时间不是看书学习,就是整理学习笔记。偶尔还到杨子明沟乡政府主动寻找新闻素材,及时报道乡政府中心工作的成果,或者乡政府阶段性工作的业绩。

吴天亮老师热诚主动采写新闻稿件,来宣传和扩大影响杨子明沟乡政府的外在形象,受到乡政府相关领导和乡政府干部的高度赞扬。一次,杨子明沟乡政府党委副书记张青山,委托驻村干部陈世宽把吴天亮老师,从家里邀请到乡政府。党委副书记张青山给吴天亮老师布置了一个采编任务,要求把杨子明沟养蚕大户写成宣传材料,在县广播站《安康日报》上宣传养蚕大户的先进事迹。

没有辜负领导众望的吴天亮老师,积极做好了采编前的一切准备工作。按照张青山副书记对养蚕大户的安排采访对象,其中就包括夏诗丽老师他们的家庭。根据张青山副书记的建议,重点圈定了在杨子明沟养蚕具有代表性的三户人家,其中就有夏诗丽老师家养蚕大户。张青山副书记一再对吴天亮老师强调,对养蚕大户先进事迹进行宣传报道,必须深入农户实事求是,客观真实可靠有效,让广大村民看到在家庭经济发展过程中,对于兴桑养蚕带来的直接经济效率,要从中看到了收获和希望。

吴天亮老师利用了一个周的时间,到养蚕大户一边采访,一边编写典型材料。吴天亮老师对养蚕大户的编写材料,不是千遍一律包罗万象一一列举相同的事例,而是根据养蚕大户自身发展优势,一致认为养蚕的成功与否,离不开“科学”二字。这是吴天亮老师在采访中感受最为深刻的一点。特别是,夏诗丽老师的家在养蚕方面,一直是按照养蚕的技术知识为指导,近年来产生了可观的经济效率,在杨子明沟村民养蚕中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吴天亮老师采编完的稿件,张青山副书记审阅之后,一个字都没有修改出来,满口称赞写得很有水平,写出了养蚕大户经济发展新的认识观念。吴天亮老师一再要把张青山副书记的名字添写在采编材料上,但被张青山副书记婉言谢绝了。在审阅过后向县广播站和《安康日报》寄发材料时,还是只有把吴天亮老师的名字单独写上去了。

不几天,县广播站在不同时间段播报了,杨子明沟三户养蚕大户的成功经验和典型事迹,其中还播报了述评。后来在《安康日报》上头版头条刊登了,夏诗丽老师的家养蚕大户的典型事例,还配发了编者按和点评。

还是贾梅替吴天亮老师想得周到,把刊登在《安康日报》关于夏诗丽老师的家养蚕大户的典型事迹,带上那张报纸到光福村下乡时,亲自交给了吴天亮老师。

贾梅忙着村里工作,一刻也没有停留,就离开了吴天亮老师的家。

贾梅走后,张欣荣看到吴天亮老师站着,津津有味地看着那张报纸,说道:“贾梅说,有稿费。啥叫稿费?”

吴天亮老师一边在报纸上看看自己的写的文章,一边解释道:“写了文章给点钱,就是这个意思!”

“好多钱?”

“还没有接到费款单,不知道好多钱!”

“你给县里广播站写文章,也有钱吧?”

“有啊,很少。”

这时,张欣荣又斜着眼睛看了看吴天亮老师手里的报纸,想了想说道:“要是一个人把一张报纸写满了,那要挣多少钱啊!”

吴天亮老师微微笑道:“你尽想些怪事!”

吴天亮老师这么一说,张欣荣很是想得开。吴天亮老师不是过去的吴天亮了,不算多么有学问,但经过近两年教师工作学习、社会阅历的锻炼,肚子里的墨水和积累下来的社会经验似乎多了起来。这在张欣荣看来未尚不是好事,能够在报纸上发表文章在广播上听到报道的声音,有时还听到村民说起吴天亮老师快要提拔到乡政府当干部了等。这些多少在张欣荣心理有一会儿欢喜和骄傲。所以,张欣荣琢磨着自己在某些看法上和说法上,都应该依了吴天亮老师的感受,一概不与他争辩下去了。

接着,在夏季养蚕时,吴天亮老师家只喂了半张蚕纸。喂养夏蚕多半是张欣荣在操劳。整个光福村在夏季养蚕中,数量与春蚕相比较,明显下降养蚕户数。养蚕的“三三制”推广法,似乎在广大山区村民只是习惯于春秋两季。但也有少数村民春夏秋养蚕的季节都不放过,三季养蚕都获得了经济收入,为当地发展养蚕事业带好了头。

关于夏季养蚕大户的宣传,杨子明沟乡政府没有找到吴天亮老师再做宣传。可是,好心的贾梅收集了一些在杨子明沟,夏季养蚕大户喜获丰收的典型材料,找到吴天亮老师要求撰写。吴天亮老师答应说,改好了材料,写上贾梅的名字,按照新闻报道的写法,在县广播站宣传一下就可以了。贾梅满口答应新闻报道上不写吴天亮老师的名字可以,材料改好了贾梅自己誊抄,写上自己贾梅的名字寄送县广播站。

以贾梅寄发到县广播站的稿件如实播报了,贾梅算是高兴了一阵子,还受到了乡政府领导的好评。乡政府领导说,看不出贾梅的笔杆子还挺好,只不过不喜欢显山露水罢了。

本文连载章节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