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傅建国的头像

傅建国

网站用户

散文
202012/01
分享
《从皖南到温州》连载

第二十二章 两箩筐衣裳



1987年,家乡安徽发大水。确切地说,是淮河两岸遭遇特大洪灾,而我的家乡——皖南九华山南山脚下的南阳湾,或许是地理位置优越,虽然遭受了几场特大暴雨,但并没有引发山洪灾害,田野里的庄稼仍然长势喜人,又是一个丰收年。

秋天的一个中午,队长挑着一担箩筐,里面装的尽是花花绿绿的衣裳,样式丰富,男女老少都能从箩筐里找到适合自己的款式。当然,这些衣裳都是旧货,是别人穿过的,也有一些是七、八成新的。这些衣裳据说是上海方面捐赠的,也有说是日本人捐赠的,有几卡车呢。县里分到乡里,乡里分到村里,村里再分到各个自然村。队长挑着箩筐从王家村到背后村,挨家挨户派送衣物。为了公平起见,不管每户人口多少,均以夫妻为单位。即,一对夫妇仅限挑选一套衣服。

队长到我家时我正在地里干活。前妻红霞为我选了一件衬衫,为她自己选了一条裙子。那时红霞才24岁,是个两岁孩子的母亲。那条裙子虽说色彩旧了点,但穿在她身上倒也挺合身的,看上去她仿佛一下子又由少妇回到大姑娘的年代。她望着我开心地自嘲道:“嫁给你裙子都穿不起,还捡别人的脚丫当财喜。”我尴尬地笑了笑。我那件衬衫款式新潮,料子质感也不错,而且还是九成新。美中不足的是想必这衬衫原来的主人是个魁梧强壮之人,而我那时身材单薄形同瘦竹,那衬衫穿在身上就像披了件马大褂。即使这样,我还是感到很开心,毕竟不知是哪位捐赠者的一份爱心呀!

但是,村里却出现了不同的声音。有人说,衣服越新越有问题,说不定都是死人的遗物,你想啊,哪有人将自己新衣服捐出去?有人说,这些衣服都是外国人捐的,只不过是从上海转到我们手上,这些衣服上有许多细菌,穿在身上会被感染疾病;也有人说,队长送上门的衣服都是破烂货,好衣服早就被村干部私分了。据说有十多件军大衣,每个村干部人头一件;还有人说,城里有不少人捐了钱,这些钱都落到干部们的口袋里了,他们上门派送这些烂衣裳,只不过是走过场,忽悠一下。一时间,猜测和怀疑的声音渐渐扩散,大家相互观望,结果拒绝被捐赠者一个个多了起来,弄得队长很尴尬。原本每对夫妻只能限拿一套,结果村子转遍了,箩筐里的衣物还有半箩筐。后来队长只好不分样式,每户人家再大派送。当遭遇被捐赠者的拒绝时,队长赔着笑脸说:不要计较那么多嘛,你若嫌弃它不干净,当抹桌布行吧?纳鞋底行吧?队长好说呆说,总算卸下肩上的担子。

其实,村民当中不是每个人家生活都很富裕和滋润,有些人只是要面子,觉得别人都不愿意接受“不干净”的衣裳,自己干嘛这么贱?比如,邻居老王家穷得丁当响,他夏天几乎脱不下身的那条黑色纺纱布的裤子上打着密密麻麻的补丁。队长上门派送他家一件女式大棉袄,他老婆穿在身上也挺合适。可是他却冲着女人发脾气,要女人把棉袄还给队长,女人不依,流着泪道:“嫁给你活受罪,冬天都没棉袄穿,人家送上门的衣服又凭什么不让老娘穿?”老王低头无语,脸色气得铁青。有天我和老王并排坐在田埂上歇脚时,他抽着旱烟,身上老布衬衫破了好几个洞。出于好奇我问他为什么拒绝队长的好心?这位村里唯一的老秀才(会说《水浒传》《三国演义》等故事)却摇了摇头,叹息道:“俺并不是嫌弃那些衣服脏,也不是不领捐助者的情,俺只是觉得俺们穷人也得有骨气,一件衣裳确实能带来短暂的温暖,但改变不了俺们庄稼人的命运。一句话,做人一辈子都得靠自己啊!”

我似懂非懂地点点头。

弹指间,这事过去20多年了。后来每逢遇到各地发生了自然灾难,相关政府部门发动民间捐资捐物时,我就情不自禁地想起当年老家队长挑着两箩筐衣裳上门大派送的情景。老实说,当年我不大理解邻居老王面对捐赠物品时那无动于衷的表情。难道这也算有骨气?不过这事在今天看来我倒觉得邻居老王的想法或许真的有些道理。因为,在我人生长长的记忆里,故乡曾经确实发生过许许多多的灾难,村里左邻右舍最终都是靠自力更生,一步步艰难地走出了困境。

本文连载章节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