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黎阳红哥的头像

黎阳红哥

网站用户

其他
202404/13
分享
《豫北运河故事》连载

第二章 黄河古道宿胥故渎:浚县运河的前身

浚县境内的隋唐大运河名字叫卫河,卫河之水古时也叫“卫水”或“卫溪”,卫河是卫水自清朝以来的称呼。

晋代以前,太行山东麓的清河和淇河都是古黄河的支流。

清河是黄河的一段,先秦时期古黄河自宿胥口(今河南浚县新镇镇西南)改道东行,宿胥口以北至内黄以南一段河水故道,受黎地(今浚县)诸山泉流汇注,由原来的浊流变成清流,因而被称为清河。

因诗经而闻名于世的淇河在卫河水系没有形成之前也是古黄河的一条支流,从现在的淇门村南流注入黄河。

那么,淇河是怎么改道向东流入卫河,隋唐大运河浚县段的卫河又是怎样形成的呢?

红哥的同乡大哥,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朱彦民教授在其所著《流经浚县的古黄河》一文中提到:“说到浚县的大运河,则不能不提流经浚县的古黄河。因为运河被认为是人工河,而黄河等大江大河则往往被视为自然河流。其实历史上的黄河,就已然不是纯粹的自然河流了,尤其是经过大禹治水的黄河,被称为“禹河”“禹贡大河”“导河”等,也是属于广义范畴的人工河流了。历史上有引黄河水而作运河的,比如鸿沟,也有依黄河古道而开凿运河的,比如卫河和永济渠。虽然流经浚县的大运河和黄河故道不完全吻合,但两者之间还是有一定关联的。”

对此,朱彦民教授引经据典作了详尽的解释:根据《尚书·禹贡》记载,大禹治水“导河积石,至于龙门,南至于华阴,东至于砥柱,又东至于孟津,东过洛汭,至于大伾;北过降水,至于大陆。又北播为九河,同为逆河,入于大海。”《史记·河渠书》也记载:“自积石,历龙门,南到华阴,东下砥柱。及孟津、洛汭,至于大伾。于是,禹以为河所从来者高,水湍悍,难以行平地,数为败。乃厮二渠,以引其河,北载之高地,过降水,至于大陆,播为九河,同为逆河,入于勃海。”

由此可知,浚县大伾山是大禹“导山疏水”治理黄河的关键所在。所以古黄河也就是所谓“禹河”,是经过浚县而北折进入河北境内,最终流入大海的。

又据《汉书·沟洫志》引王莽大司空掾王横语:“《周谱》云,定王五年河徙。”清胡渭《禹贡锥指》进一步明确指出:“周定王五年,河徙,自宿胥口东行漯川,右迳滑台城,又东北迳黎阳县南,又东北迳凉城县,又东北为长寿津,河至此与漯别行而东北入海,《水经》谓之‘大河故渎’。”

周定王五年(公元前602年)这次“河徙”,是决口于宿胥口改道东北。这次河徙往往被史志称为黄河第一次决口改道,其实这可能是见之于文献记载的第一次改道,在此之前没有记载下来的黄河改道,可能不知凡几。这次改道后的古黄河史称“大河故渎”,亦名“王莽河”,流经河南浚县、滑县、濮阳西,河北大名东,山东高唐南,在河北沧县东北入海。宿胥口河决之前的禹河古道,又被《水经注》称为“宿胥故渎”。

宿胥故渎还有个名字叫“白沟”,它是古黄河从宿胥口(今浚县新镇镇南)改向东流后,黄河故道上的一条河流。所以,白沟、清河跟淇河都是古黄河的支流,不过,白沟和清河因黄河改道后水源缺乏,水量减少造成行船困难。

到了东汉末年,曹操在黄河北岸的顿丘县(今浚县屯子镇蒋村一带)做过一阵子县令,他对黎阳(今浚县)、顿丘的地形地势、山川河流非常了解。后来,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为了争夺天下霸主与河北袁绍兵戎相见,这才有了通漕运攻邺城、遏淇水入白沟的举措,为后世开凿大运河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为卫河水系的形成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本文连载章节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