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黎阳红哥的头像

黎阳红哥

网站用户

其他
202406/02
分享
《豫北运河故事》连载

第二十五章 运河故事:黎阳开仓赈百姓 运河岸边埋英魂

隋唐大运河浚县卫河段由道口古镇向北,流经柴湾、周口、傅庄、晏庄到了罗庄,再向北过杨庄桥就进入浚县古城了。

卫河在晏庄村北折向东北方向行走几里路,对岸就是罗庄村。罗庄村起初叫“芦庄”。据村中老人讲,清乾隆年间,汪、王等姓人家先后自滑县、内黄等地迁到这里定居下来,由于当时村旁芦苇甚多,所以取名芦庄。清嘉庆十三年(1808年)该村建罗王庙,因此又改名罗庄。

罗庄村西南大约一两里的河滩上,埋着1400多年前一位乱世枭雄的尸骨。他就是隋末唐初割据河南大部,率瓦岗军攻占黎阳仓(遗址在今浚县大伾山东北)开仓赈粮,备受百姓拥戴,降唐后被封为邢国公的李密。

1969年,人们对隋唐大运河浚县卫河段河床进行清淤时,在卫河东岸罗庄西南的河道中,发现了一块长63厘米,宽81厘米的青石碑刻,上面赫然刻着“唐上柱国邢国公李君之墓铭”字样。经考古专家辨认,这块青石碑刻就是史学界寻找多年没有踪迹的李密墓志铭。

李密墓志铭碑文39列,每列31个字。根据墓碑文字所记,撰写墓志铭的是唐朝初年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史学家,被唐太宗李世民封为郑国公,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第四位的魏征。

魏征在没有降唐之前参加了瓦岗军起义,曾经是李密的部下。他在李密的墓碑上这样评价:“(李密)命世挺生,负问鼎之雄图,郁拔山之壮气,志逸风飚,势倾海岳,控御英杰,鞭挞区宇,志逸风飙……”不难看出,魏征为旧主李密撰写的这篇墓志铭极尽赞美之辞。

对于李密这个人,民间的了解多半来自《隨唐演义》,而演义中的李密是个不讲义气的私利小人,为了权欲杀害瓦岗寨大当家翟让,致使瓦岗军众英雄好汉四分五裂。降唐后被封为邢国公尚不满足,最后落得个反唐被杀的悲惨结局。

据后晋成书的《旧唐书》和北宋宋祁、欧阳修、范镇、吕夏卿等人合撰,被列入“二十四史”之一的《新唐书》中对李密的描述,李密先是协助杨玄感起兵反隋炀帝,后参加翟让领导的瓦岗军起义,并取代翟让成为瓦岗军的首领。

隋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九月,李密派大将徐世勣(徐懋公)攻下黎阳(今浚县)仓开仓赈粮,赢得附近数十万民众拥戴,大批贫民踊跃加入瓦岗军,短短十来天时间补充兵员20多万人,瓦岗军名声大振。

唐武德元年(公元618年)三月,宇文化及在扬州杀了隋炀帝后,拥兵10万返回中原,打算攻下黎阳仓给军队补充粮草。李密一边让徐世勣屯守黎阳,一边亲率大军增援,在今浚县小河镇同山大战宇文化及,虽两败俱伤,却也迫使宇文化及败逃魏县。

不得不说,李密是个野心很大的乱世枭雄。他迫于形势降顺李渊建立的唐朝,想以黎阳作为根据地召集旧部拥兵自重试图东山再起。行至桃林县(今河南省灵宝县附近)时,却又接到李渊让他返回长安的圣旨,李密想得多了,于是又举兵叛唐。不过,叛军很快就被唐军平定,李密被杀。

《新唐书.李密传》载:“时徐世勣尚为密保黎阳,帝遣使持密首往招世勣。世勣表请收葬,诏归其尸,乃发丧,具威仪,三军缟素,以君礼葬黎阳山西南五里,坟高七仞。密素得士,哭多呕血者。”

李密被杀后,李渊派使者带着李密的人头招安屯守黎阳的徐世勣,徐世勣恳请李渊将李密的尸身运回黎阳安葬。李渊考虑到徐世勣所率瓦岗军黎阳旧部与李密之前的感情,为了安抚人心稳住黎阳局势,便只好答应下来。

李密墓志铭刻记,唐武德二年(公元619年)冬,徐世勣率将士们把李密葬于“黎阳县之西南五里之平原”。

由于李密墓葬在古运河岸边,千余年来久经风吹雨淋,加上河水暴涨无数次冲刷,早已不知所踪。如果不是1969年在河道里发现了李密墓志铭,得知李密墓就在附近,一代枭雄死后身处何方就成千古谜团了。

本文连载章节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