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黎阳红哥的头像

黎阳红哥

网站用户

其他
202408/16
分享
《豫北运河故事》连载

第五十二章 运河人家放河灯 十八里溜有险情

在运河古镇码头村有个传承数百年的习俗,每年农历二月十八是村里的古庙会,庙会期间村里要请来戏剧团唱大戏来酬神,到了晚上,村民们还要到古运河上放河灯。

所谓的“放河灯”就是人们用纸做成纸船,纸船中点燃一支蜡烛,放在河面上顺着河水流向远方。从明清时期起,码头村的人们便用这种独特的方式祈福家人平安。

村里的老人讲,码头村放河灯的习俗跟村东卫河(隋唐大运河浚县卫河段)上的“十八里溜”河道有关。卫河从码头村到老关嘴村这一段河道有18里长,可这18里河道水流湍急,河底“积石甚多,舟行过此,补漏无时”,因此路过这里的船只常常发生安全事故,人们称之为“十八里溜”。

“溜”就是水流很急的意思。码头村到老关嘴村这段河床自然落差大,河底石头多,水急滩险易出事故,是古代卫河漕运航线上最危险的一段。这件事在清嘉庆《浚县志》中有明确记载:卫河自屯子码头起至老关嘴,长十八里,系善化山根,巨石嵯岈,水势湍急,因名“十八里溜”。

“十八里溜”给南来北往的行船带来了极大的风险和不便,很多大货船为了安全起见,行至码头村时需要在码头停靠,把大船上的货物分装到小船运过“十八里溜”。这给码头村的村民揽了活儿,因此码头村许多村民都有自家的小木船。还有不少商船老板由于对这段危险的水路心里没底,就花钱找村里熟悉“十八里溜”的人当舵手,人们称之为“老船拐”。古时码头村的村民们经常有把船拉靠岸的活儿,当地人称作“打纤’。

在码头村流传着这样一段顺口溜:“要想安全无事故,多动脑筋出智谋,河直流急拉头带捎犁,航行注意”。虽说熟悉“十八里溜”的码头村村民在这段河道挣了点辛苦钱钱,但也是带有极大风险的拿命换钱。因此,为了在“十八里溜”行船安全,码头村的人们便以放河灯的形式祈求河神保佑家人行船顺利平安无事。放河灯的习俗就这样一代一代传承下来。

码头村放河灯的习俗一直延续了数百年,上世纪70年代末由于卫河断航而中断,2013年农历二月十八得以恢复至今,如今已经形成了码头村河灯文化节。依照传统风俗,当天傍晚,村里的会首带领大家祭神之后传递圣火,家家户户像过年一样,拿着做好的河灯来到卫河边,将一盏盏承载着美好祝愿的河灯放入河面,波光粼粼的水面上亮光闪闪,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2014年,屯子镇码头村的“放河灯”活动被评为浚县非物质文化遗产,2019年又被评为鹤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本文连载章节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