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黎阳红哥的头像

黎阳红哥

网站用户

其他
202408/11
分享
《豫北运河故事》连载

第四十九章 屯子码头:东有银饭碗,西有金馒头,古运河畔的风水宝地

浚县城西北20余里有个名字叫“码头”的村子,现在的码头村归浚县屯子镇管辖,与镇政府所在地屯子集只有一桥之隔。古时的“码头”既是村名,也是旧时隋唐大运河浚县卫河段的一处水运码头。

屯子镇码头村东依隋唐古运河,明代嘉靖二十九年(公元1550年)开挖的长丰渠在村中横穿而过,村西有1958年开挖的共产主义渠,还有象山和善化山两座石山。

自古以来,码头村不但依山傍水,风景优美,而且交通发达,地处水陆交通要道。这里有山有河又有路,而且土地肥沃物阜粮丰,矿石资源尤为丰富,加上隋唐大运河又是古时南北漕运的重要航道,自然促成了码头的兴起。

码头村自古就流传着一句俗语:东有银饭碗(隋唐大运河),西有金馒头(象山和化山)。码头村占尽天时地利和资源优势,是古运河岸边一处难得的“风水宝地”。

隋唐大运河开通后,码头村成为古黎阳(明代之前浚县称作黎阳)漕运的一个重要集散地,也是屯子镇粮食和石材的转运地,还成为大名府(今河北省邯郸市大名县东北)和彰德府(今安阳)通往浚县县城的水陆要道。

据传,元明时期的码头村还称作“验石铺”,原因是浚县屯子镇象山和善化山的石材质量上乘,尤其是善化山的花斑石坚固耐用美观大方,常常被用于建设北京故宫、十三陵以及王公贵族的府邸。当时地方官府在码头村设有专门检验各类石材的办公机构,当地人俗称“验石铺”。

明朝初年,由于浚县境内地广人稀,大量移民移居古运河岸边的码头村,人们依山采石、临水谋生,卫河西岸经商、打工人口多了起来,促使码头村迎来了历史上的繁盛时期。

《浚县志》记载:屯子码头位于屯子集南卫河西岸。该处水深岸陡长一里余,适于船舶停靠,码头村由此形成并得名。古时的屯子码头是土码头,1958年改建为石砌岸台,码头岸台长200米,宽25米,设置了3个装卸点,1962年增加到5个。屯子码头占地10余亩,为浚县境内众多运河码头中规模最大的码头。主要装运善化山、象山采制的灰砂石等建筑材料。

据村里老人回忆,码头村最为兴盛的时期,南来北往停靠在码头的船只多得无以计数,沿着卫河上至临近浚县城的东大榆柳村,下至北边王庄镇的圈里村,河面上的船只连绵不断长达八里有余。

到了晚上,运河中每条船的桅杆上都悬挂着一盏气死风灯,弯弯长长的河道里灯火通明。远远望去,好像一条闪闪发光的长龙浮在水面,河水中灯影闪烁波光粼粼煞是壮观,正是因为这样,这段河道被人们誉为大运河上的“八里明珠”。

本文连载章节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