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隋唐大运河浚县卫河段东岸浚县古城西墙外的顺河街,流传着一个古老而有趣的传说。这个传说跟古时一位做豆腐的张老五有关,也跟顺河街东边浮丘山西山坡上的一只石狗有关。
浚县顺河街通往浮丘山西坡有条非常出名的胡同叫“狗门胡同”。一条胡同为啥起这么个奇怪的名字呢?
原来,顺河街西临千年大运河,东边紧挨浮丘山,大街东侧很多居民就住在浮丘山的山坡上。很早很早以前,顺河街通往浮丘山山坡的小路旁雕了一条石狗,从石狗旁边的山路向西下去,穿过一条又窄又短的胡同就到了顺河街,因此这条胡同被人们叫做“狗门胡同”。
狗门胡同之所以出名,就要从做豆腐的张老五跟山坡上的石狗发生的奇遇说起了。
话说元明时期,有个做豆腐为生的张老五,每天起大早挑着豆腐担子从狗门胡同上山到山东边的村子叫卖。张老五天天要路过山坡上的石狗处,他挑着豆腐担子走累了就在石狗旁歇歇脚,无聊时就对着石狗说说话诉诉苦。
不料这石狗有灵性,看到张老五天天如此辛苦卖豆腐,听了他说的一件件心酸事儿,石狗便想帮帮他。于是有一天早上,石狗趁张老五跟它说话时张开嘴吐出一个金灿灿的大元宝。张老五见了大喜过望,他恭恭敬敬地向石狗拜了几拜,瞅瞅四下里没人发现,就心花怒放地揣着元宝回家了。
从那天起,张老五每天都起五更摸黑上山,趁没人的时候到石狗处捡回一个元宝,没过多久就攒了满满的一大箱。有了钱的张老五开始飘了,他不再辛苦做豆腐卖豆腐,咋着享受咋着来,还摆架子耍威风看不起穷街坊了。
张老五每天只做一件事,就是起大早趁天没亮到山坡上找石狗捡元宝,不过,有了钱的张老五不但在街坊面前霸气十足,他对石狗的态度也不再那么恭敬了。
这一天早上,张老五又来到石狗跟前,他看到石狗嘴里的元宝吐到半截就是不往下掉。张老五等了好长时间,元宝还是拿不下来。这下子张老五来气了,他想尽快捡到金元宝回家,又担心别人看到这个秘密,于是嘴里骂骂咧咧地搬起身边的石头,恶狠狠地就把石狗的脑袋砸烂了。
金元宝从石狗嘴里掉到了地上,没成想却变成了石头,张老五无可奈何垂头丧气地回了家。他想看看自己总共从石狗嘴里捡了多少金元宝,够不够自己花一辈子。结果搬出大箱子一看傻了眼,藏在家里的一箱子金元宝也变成了一堆石头。
从那儿以后,张老五再也没从石狗嘴里捡到过金元宝了。他只好重操旧业,又做起磨豆腐卖豆腐的营生。这个故事在顺河街流传了六七百年,它是在告诉人们,幸运只眷顾勤劳善良的人,做人一定要守住初心懂得感恩才会有好的结局。
后来,人们给狗门胡同东山坡上被张老五咋掉了脑袋的石狗接了个新头,还盖了座啸天神犬的亭子,大家把传说中会吐金元宝的石狗当作二郎神的啸天神犬了。
做豆腐的张老五遇到石狗嘴里吐金元宝这个事儿不能当真,可古时顺河街做的豆沫倒是特别出名。顺河街豆沫的味道可以与逍遥镇胡辣汤一拼高下,成了在浚县城流传几百年特色美食。
浚县人做豆沫起源于古时的顺河街,因为紧临着卫河,人们早上摸黑到河边儿淘小米洗豆子特别便利,张家做,李家做,刘家也跟着做,豆沫也就在浚县兴起来了。
据浚县城的老人们讲,浚县豆沫明清时就有,小米面,黄豆浆,再配上海带青菜花生米,人们起个大早在家熬好了倒进木桶里捂严实,挑着挑子进城叫卖儿。那个时候几文钱就买一大碗,热乎乎地冒着汽儿,喝起来又糯又香,得劲嘞很!
据说,老早时候顺河街的豆沫最出名的要数狗门胡同那一片儿的李家。30年前,西大街开了家卖豆沫的老店,全城爱这口儿的都跑过去喝一碗,生意火得不行。10年前县城修复改造把房子拆了,从那以后这家豆沫店也没再开新店,着实有点儿可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