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大运河浚县卫河段东岸有座风景秀美的小姑山,小姑山西侧山崖下依山之势建有一处三坊台,从北至南拾阶而上便是横亘于山上的明代城墙遗址。古时的这道城垣,将卫水奇秀浮丘山一分为二,浚县人把城外的浮丘山称作“南山”,把围在县城里的山叫做“小姑山”。
小姑山三坊台由下而上分别为“姑山新韵”、“德荫黎阳”、“浚州锁钥”三座木牌坊,分别代表了从西汉黎阳到宋元浚州直至盛世浚县2000多年的历史。
浚县县治始于西汉之初的黎阳县,古时黎阳城位于黄河之滨,这里是从河北进入河南的门户。黎阳城的作用就是把守古黄河上的军事要塞黎阳津。
黎阳津始建于战国时期,是古代中原军事要塞,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自战国至南宋的1700年间,黎阳津战事频仍,多个朝代在这里发生争夺战。
战国时期,张仪就让赵王坚守黎阳津以防外侵。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军从黎阳津渡河攻打赵地。汉高帝五年(公元前202年),刘邦率军渡黎阳津入楚,“烧楚积聚,以绝项羽军食”。东汉末年,曹操与袁绍在黎阳展开拉锯战,多次争夺黎阳津。
永嘉二年(公元308年),前赵刘渊攻晋。晋东海王越令豫州刺史裴宪屯守黎阳津。次年,前赵将军刘景攻下黎阳津。永嘉四年(公元310年),前赵石勒攻占黎阳津,然后渡河北进,攻打冀州诸郡。
宋宣和七年(公元1125年),金兵攻取河北诸地,进临黄河,于黎阳大败宋守军。宋将韩世忠焚天成、圣功二浮桥溃退。金兵乘小舟渡河,直捣京师。历朝历代发生在黎阳津的战事接连不断,确立了黎阳城至关重要的军事地位。
南宋末年,因黎阳之地地势险要,朝廷于黎阳县设置浚州,浚州治所就在小姑山南浮丘山顶,这里称为“浚州锁钥”名副其实。
宋元时期,浚州城在浮丘山上的200多年间,是浚县发生战乱和灾荒尤为严重的时期,平民百姓生活无以为继流离失所,以至于到明朝初年,浚州之地仅剩下5000人口。于是,明朝建立之后,降浚州为浚县,并开始从山西省洪洞县大槐树底下大量向浚县迁民。如今民间流传的“五百年前是一家”指的就是明代大迁民这件事。
红哥游览小姑山,于三坊台前抚今追昔,赏山间秀色,望城中烟火,歌太平盛世,喜看姑山新韵展风姿。遥思2000多年前,汉高祖刘邦于中原要塞、黄河之滨置黎阳县、筑黎阳城以扼黎阳津。光武帝刘秀于黎阳山筑坛祭天御封青坛,设黎阳营震慑河北。魏文帝曹丕随讨袁大军过黎阳,激情写下《黎阳作》。还有那唐太宗李世民天宁寺中拜大佛,留下了“龙槐挡驾”的美丽传说……
自古黎阳多灵气,物华天宝佑黎民。
福泽中原耀千古,德荫黎阳万万年。
三坊台顶东侧镌刻着浚县文化名人冯国相、张景雷撰写的《三坊台记》,洋洋洒洒数百言,道出了小姑山三坊台的来由,以及发生在大汉黎阳的经典传奇:
粤浚之州,地曰浮丘。西畔卫水,南瞰黄流。东踞大伾,禹贡有迹。北抱县治,文脉悠悠。浮山寺前,筑三坊之台。
姑山灵秀,营窃趣之幽。连城阙以俯卫水,接神道以仰浮丘。碧霞在前以望灵应,神霄居左得沐烟云。栋椿荫深非逸情不解。碣阶阴阳无雅致难忖。柏溪松涛响千年,古城孰属斯地?碑石遗垣载春秋,忠义纪传桓侯。遗迹再临,似听金戈铁马,登高又望,重见大河奔流。
张飞奔马古城留典,关公横刀豪义千秋。登高处望远,临古迹骋怀。凭栏处一酹浊酒,且扶柏影窥朗月。临胜境四句清音,暂借高台呼浮云。念天地之悠悠,感斯人之舆归。
执壶携浆,臆伴苏子同游。时维恰逢九月,序属亦是三秋,王公雅量造叠翠之新景,张生放枉颂卫风之旧章。叹广厦几经为碎土,皓首亦曾是黄髫。感新景之不览,凝神千年必成古。伤旧胜之难寻,溯匠心初创是营新。宏文载义,览物之情且舆,至此抒怀,留影之际载余。
噫!君子此游,观景怀古,呛然时空荏苒者,吾与汝同。
运河东岸小姑山,三坊台前话流年。
黎阳古今两千载,盛世华夏在眼前。
下了小姑山,顺着南山街向北就是浚县城内最繁华的西大街,穿过西城门便是世界文化遗产隋唐大运河。浚县古城与青山碧水相融在一起,组成了一幅秀丽壮美的画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