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大运河东岸的浚县古城内,有东南西北4条主街,西大街距离西城门外的古运河码头最近,由于“近水楼台先得月”的缘故,自明朝初年建城起,西大街就是全城中商业繁荣、街市繁华的地方。
浚县古城西大街两侧居民区原属城关镇西街村,2012年,浚县撤城区城关镇和黎阳镇,划为卫溪、大伾、黎阳、浚州四个街道,西街村改名为西街社区,划归卫溪街道管辖。
西街村老街区地处浚县古城西南隅,村里很多居民居住在半山入城的浮丘山北坡,居民区里现存诸多保存完好的明清时期古民宅。
西街村古民居群的街巷至今仍保持着明清时期的格局,古色古香的建筑和街巷具有很高的欣赏和文化研究价值。2013年,浚县古城西街村被列入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2016年1月,“西街村传统民居”又被公布为河南省第七批文物保护单位。
地理位置独特的西街村东望大伾,西傍运河,南枕浮丘,北依县衙。明清时期大运河漕运发达,西街村的百姓出门可见大运河上的繁忙景象,在家就能听到岸边纤夫的号子声。
一条西大街,半部浚县史。西街村成为明清浚县古城最为鲜亮的印记。
元代古石碑《浚州知州刘公去思碑》记载:“浚小州也,北庭、西域、南诏、河南、江表朝觐贡赋,舟车皆出其境”。意思是说,元朝时期的官员经水路进京,都要经过浚州(浚县在元代为浚州治)。
明代在浮丘山北修建浚县城后,西街村的村民出了古城允淑门(观澜门)就是运河码头。西城墙下的码头在上世纪60年代仍在使用,当时的码头上栽有十多个船缆石,上面刻着“浚县城关第一码头”字样。
由于大运河漕运发达,南来北往的货物很多都在浚县城存放运转,古城西街村得地利之便,成为南北官员和商贾云集之所,当地和部分外地的官家富户纷纷在西街村修建豪宅置办店铺,这里成为浚县城中最为繁盛的地段。
旧时,浚县古城西街村有李氏旧宅、南山街邢家大院、秦家大院等多处豪宅大院。最为亮眼的是经过修复的世袭翰林府,是春秋时期浚县历史名人端木赐(字子贡)的后裔曾经居住的府邸。
《端木氏家谱》记载,清康熙三十八年(公元1699年),康熙皇帝南巡之后返京路过浚县,作为名门之后,先贤子贡七十代嫡裔端木谦觐见皇上,康熙帝出于对先贤子贡的敬重,又十分欣赏端木谦的品学,特封端木谦为世袭相传的翰林院五经博士。
康熙四十二年(公元1703年),康熙西巡回京路过宜沟镇,端木谦再次受到康熙帝召见,端木谦请求康熙帝赏赐墨宝,康熙帝并没有写,离开宜沟镇到达彰德(今安阳市)行宫后才写了“贤哲遗庥”四个字,专门派皇子送到浚县并到子贡墓祠拜谒。
端木谦得到康熙帝赐书的时候还住在浚县南街端木祖宅。到了道光年间,由于端木家人丁兴旺,子贡第七十八代孙端木涣若在浚县古城西大街建起了规模宏大的世袭翰林府,并将康熙皇帝赐书“贤哲遗庥”制成匾悬挂于府前门额之上。
世袭翰林府是一处座南面北的四合院古建筑群。府邸北临西大街,南靠西后街,东西两进院落构成七门相照的建筑格局,是豫北四合院中的精品,也是浚县城内众多古宅院中的佼佼者。新中国成立后,府邸由政府接管,端木后人从世袭翰林府移居出来,如今已经成为浚县古城一处网红打卡地。
古运河岸边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浚县人文古迹众多,古城西城墙外紧邻卫河的顺河街就是一条比西街村还要久远的运河文化名街,这里有着与西街村不一样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