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1926年—1945年),卫河(隋唐大运河)西岸屯子镇一带土匪横行百姓遭殃,三角村村民杨贯一为了抗击土匪的侵扰,在村中设坛建立了保家卫民的群众自卫组织天门会,杨贯一率领天门会众打跑了土匪。浚县天门会自此名声大振,卫河两岸浚县、汤阴两县上百个村庄的民众纷纷加入,会众最多时达到8000余人。
浚县天门会总会长杨贯一名成章,字贯一。1903年出生,1981年去世,浚县屯子镇三角村人。他发起建立的浚县天门会在抗战前是保家卫民的自卫性民间组织,主要抗击土匪。抗日战争时期,浚县天门会在杨贯一为首的首领们带领下,义无反顾地投入到保家卫国的民间抗战。
1938年3月15日,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踏入浚县县境,天门会副会长常仙甫带领裴庄村民打响了中原抗战第一枪,极大地提振了豫北人民群众抵抗外侵之敌、奋起抗日的士气。
裴庄之战两个月后的5月下旬,卫河两岸的麦田泛起金黄色的波浪,村民们辛苦了半年的小麦成熟了。眼看着麦收在即,驻扎在安阳的日军司令部却打起了抢收小麦补充军粮的歪心思,并派出16名便衣骑车到屯子侦探情况。
杨贯一得到情报后,随即召集天门会各头领研究对策,调兵遣将抗击抢粮的顽敌,保护群众小麦。天门会众先在屯子集将前来侦探的便衣队缴械,并于屯子北门外枪毙。
随后,数百名日伪军由汤阴开至浚县余营村一带,进入了天门会提前布好的伏击圈。杨贯一一声号今,40余个村庄的2000余名会众,手持钢枪、大刀、长矛从西南东三面杀向敌人。一时间枪声大作杀声震天。一场白刃战,杀得日本鬼子嗷嗷直叫节节败退,伤亡非常惨重。
日军退到一里开外之后,顾问露崎占据有利地形开始组织反扑。有道是“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天门会会众发现露崎是指挥官,几十名勇士避开敌人火力直冲过去对露崎发难,吓得露崎心惊胆战屁滚尿流,带领数名日兵仓皇逃命。
余营战役天门会大获全胜,会众不怕牺牲奋勇杀敌,毙伤日伪军200余名,缴获小钢炮2门,步枪100余支,大车16辆及一批军用物资。这一仗,粉碎了敌人的抢粮计划,保护了群众的劳动果实,沉痛打击了日寇的嚣张气焰。
通过裴庄、余营村抗战,浚县天门会在豫北地区声威大震,浚县、滑县、汤阴县要求入会的民众络绎不绝。很快,浚、滑、汤三县建立天门会的村庄迅速发展到300多个,会众发展到3万余人。在豫北,天门会成为规模最大、范围最广的地方民间自卫势力。抗战期间,浚县天门会积极配合中共卫西工委,为驱逐日寇、打击国民党反动势力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945年8月,由时任中共卫西工委书记石侠风、工委委员朱天德、宋在明、傅凌云、艾林青以及冀鲁豫军区派遣天门会胡紫青参谋长等人策动,冀鲁豫军区敌工部部长王乐亭率部接应,浚县天门会实行武装起义,编为“中共冀鲁豫边区浚汤支队”。时任冀鲁豫军区司令员、前解放军总参谋长杨得志同志,曾为浚县天门会亲笔题名“天门精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