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了杨庄桥,卫河分水流。两水夹一岛,神工琵琶形。
隋唐大运河浚县卫河段呈西南至东北走向穿越浚县县境,沿岸运河遗产涵盖水工遗存、附属遗存、相关遗产三大类,包括河道遗存、水工设施遗存、桥梁遗存、仓库遗存、运河城镇遗存、运河文化景观六小类,被誉为隋唐大运河永济渠中遗产最为丰富多样的一段。而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浚县古城,又是其中最耀眼的名胜之地。
卫河穿过古城西南的杨庄桥下北流百余米,在杨庄村南头向东北、西北分流,分流的两条河道平行向北四五里,在古城西北角城墙下汇流,两条河道中间的高地形成一座状如琵琶的长岛,成为浚县城西一道奇特的景观。
琵琶岛周边有古城墙、云溪桥、古码头、大王庙遗址、古槐树等诸多遗址遗迹。近年来,浚县围绕卫河中的琵琶岛规划实施河道清淤、河坡整治、绿化亮化和水环境整治,建设码头、沿街文化景观、立面改造及公共配套设施,逐步打造成一座大型的琵琶岛运河文化公园。
位于琵琶岛的最南端,地处卫河分流处的浚县卫溪街道杨庄村东依浮丘山,两边跨卫河,南靠南环城,北临桥西村,是个历史久远、风景秀丽的水上古村落。
红哥沿卫河两岸采风时,结识了现年74岁的杨庄村村民李全明老人。据李全明老人介绍,现在的杨庄村并没有姓杨的人家。这里原是明万历年间杨姓御史大夫所修的花园,人们称之为杨家花园。清代初期,张姓、李姓等人家迁到这里定居,才改名为杨庄村。
李全明老人居住的小院儿紧邻卫河分流后向东转弯处的北岸,出了门就能看到流淌千余年的古运河,只可惜近段时间豫北地区处于干旱期,卫河水位偏低,分流向西的河道浅水北流,而分流向东的河道河床地势偏高,目前干涸无水,真是有点儿美中不足了。
在跟李全明老人闲聊中,红哥有了意外的惊喜。我国著名的相声表演艺术家马季、赵炎、王金宝等多位文艺界前辈们居然与浚县卫河琵琶岛上的杨庄村结下了一段不解之缘!
据李全明老人讲,1963年的冬天,杨庄村迎来了一批来自首都北京的驻队青年,马季、赵炎和唐杰忠就被上级组织安排住在李全明家的老宅里。当时一起来浚县驻队的还有王金宝、郝爱民等多位文艺家,他们白天工作,晚上就给村里的乡亲们表演文艺节目,一块方形的青石板成了这些大腕儿们的舞台。那块具有特殊纪念意义的青石板现在还被李全明老人收藏着。
那个时候李全明还是个十五六岁的小伙子,他跟这些从大都市来的文艺青年相处了两年多时间,关系处的非常融洽,马季、赵炎、王金宝、唐杰忠都特别喜欢他。
时隔20年后,马季、赵炎和王金宝于1986年元宵节专程来到浚县西大街人民剧院为群众演出,三位闻名全国的相声艺术家故地重游情谊深,他们专门到李全明家里探望,还留下了三幅非常珍贵的墨宝。
李全明老人带红哥到他的书房,红哥看到墙壁上并排挂着三幅已经褪色泛黄的字画,挂在中间的是马季先生亲笔书写的“奋进”,右边是赵炎写的“松鹤”,左边挂着王金宝书写的“虎啸”,三位相声艺术家写的都是遒劲俊逸的行书。
“因为当时他们是来演出的,出门时没带落款的印章,所以这三幅字画只题了款没有盖印章。”李全明老人解释说。
2009年6月底,时年77岁高龄的艺术家唐杰忠去郑州时路过浚县,专程拜访浚县的老朋友,59岁的李全明陪同唐老在他工作过的地方转了转,唐老看到浚县天翻地覆的喜人变化既激动又高兴。李全明老人拿出自己珍藏多年的照片给红哥看,红哥征得老人同意后翻拍了下来。
在卫河流入古城的琵琶岛上杨庄村头,遇到河岸边住着的李全明老人后,红哥才知道,原来这里60年前就是重量级的明星们生活过两年多时间的地方,平时并不起眼的杨庄村称得上是浚县名副其实的明星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