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哥行走在隋唐大运河浚县卫河段,沿着卫水左岸走过数十个村庄。一路上欣赏了千年古运河九曲十八弯美丽如画的新景,在岸边一座座古老而又年轻的村子里,寻访到一个个鲜为人知的运河故事。
卫河在临近滑县道口镇的西周口村西头绕了一个陡弯儿,河道由西北走向转向东北走向,流到了浚县卫溪街道傅庄村的村头。
走到傅庄村就要停下来了,这里不但有美景,还是个有故事的地方。
卫河西岸的傅庄村位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浚县县城西南,从城南杨庄桥到傅庄村只有七八里路。卫河似一条长龙般在傅庄村东绵延起伏,状若山峰形如笔架,堪称一奇。村北村南河堤坡内积水成塘,常年生长马莲花,人们称之为“砚花池”,红哥不禁为古运河奇特的造景啧啧称赞。
傅庄村主体呈东西走向分布,东依大运河,西临老永定线,南有护城堤环抱,北与晏庄村相邻。1958年以前,傅庄村与晏庄村并称为晏傅庄村,两村村民祖辈世代睦邻而居亲如一家。
地处卫河东岸与傅庄村隔河相望的王寺庄村名很有趣儿。据村中孙姓人家《孙氏家谱》记载,明永乐三年(公元1405年),王、孙等四姓人家自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因王姓人众,故名“王四庄”。后因“四”、“寺”谐音,天长日久竟然演变成了现在的“王寺庄”。
在这一带的村子中,傅庄村名气最大,除了这里有景色秀丽的运河风光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卫河西岸守护浚县城的古运河长堤傅庄堤起始于傅庄村南。
傅庄堤古名十里铺堤、亭子坡堤、鲍公堤,俗称小堤,这道卫河堤防始建于明嘉靖年间。明万历《浚县志》记载:“十里铺堤,南起长寿村,北至候胡寨,长十余里。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知县陆光祖筑。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董世彦再筑。”
“明万历五年(1577年),亭子坡堤,南自傅家庄,北接十里铺,长十里,知县任养心筑。二堤成,障田四百顷,诚为民利之大者。”到了清乾隆五年(1740年),知县鲍志周复修二堤,故称“鲍公堤”。
如今的傅庄堤南起城关乡傅庄村南,北至屯子镇候胡寨村东北,全长10公里,一般堤高2.5米,堤顶宽3米。傅庄堤的作用就是阻拦白寺坡洪水向东泛滥,保护浚县城区卫溪、浚州、黎阳、伾山4个街道及城北屯子镇共29个村3.6万亩土地免受水淹。
2021年7月,豫北地区连降特大暴雨,卫河水位暴涨,河西白寺坡一片汪洋,傅庄堤在关键时候发挥了巨大的作用,配合人们把滚滚洪流挡在了堤外。
从傅庄村沿着运河岸边的柏油路继续向东北方向行进五六里的样子,河对岸有个叫罗庄的村子。在卫河右岸罗庄村南大约一里许,埋葬着一位隋朝末年名噪一时的风云人物。
他会是谁呢?请朋友们跟着红哥探访运河故事,咱们下期揭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