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黎阳红哥的头像

黎阳红哥

网站用户

其他
202406/01
分享
《豫北运河故事》连载

第二十三章 运河人家:周家渡口今犹在 卫水之畔展新姿

千年隋唐大运河浚县卫河段从小河镇向东拐了个弯儿,拐出个道口古镇,兴起一座滑县县城。

卫河水亲吻着道口镇的土地,跟岸上的人们热情地打过招呼,唱着欢歌折向北流,又流入了浚县小河镇的乡野和村庄。清澈的河水穿过滑县北环卫河大桥,向北流经柴湾村,曲曲弯弯又向西流,流到一个名字叫做“周口”的地方。

这里的“周口”与河南东南部的周口市同名,却是豫北运河岸边村子的名字。村子规模很大,沿着运河左岸连绵数里之长,由东到西分别是东周口、中周口和西周口。

浚县小河镇周口村的来历很有意思,村子本来不叫“周口村”而叫“董韩庄”。明代洪武年间,先是董、韩两姓人家迁到卫河南岸定居形成了村庄,村民们以姓取名叫“董韩庄”。随后,周姓始祖从山西洪洞大槐树底下迁到了卫河南岸董韩庄附近定居成村。由于周姓人家在村北的卫河上设渡口摆渡,于是村子以村民姓氏“周”和渡口的“口”字取名为“周口”,意思是“周家渡口”。

周口村人丁旺人口多发展快,比紧邻的董韩庄规模大了不少。时间长了,董韩庄跟周口村融合到了一块儿,也改名叫周口了。再后来,周口村发展规模越来越大,于是沿着卫河从东到西分为东、中、西三个村。

上世纪70年代之前,漕运发达的隋唐大运河从周口村北流过,这里风景秀美村民富裕,是古运河岸边一处美丽富饶的乡村。

古往今来,在运河通航的上千年岁月里,但凡临近运河码头和渡口的村庄,都会分享到古运河带来的红利,村民们可以在码头拉纤或装卸货物,或者在渡口撑船摆渡,都会增加一份种地外的收入。周家渡口设立后的几百年时间里,周口村得到了长足而稳定的发展。

周口村紧临道口镇,西距小河镇18里,北去浚县城也要10多里路。虽然周口村归浚县小河镇管辖,向南距离滑县城区仅有几里地。

1949年以前,道口镇、小河镇都归浚县管辖,由于地利之便,周口村一带的村民大多就近到道口镇赶集,时间长了跟道口镇的乡亲们很熟,有的成了朋友,有的结了亲戚,日常生活中交往十分密切。

道口镇划归滑县后,一来是近在咫尺的地缘关系,二来人们沿袭着旧时的习惯,周口村的村民到滑县县城的次数比到浚县城和小河镇还要多,许多村民在滑县城工作,有的还在滑县县城买了房安了家。

上世纪70年代卫河断航,周口村的渡口也失去了作用,从此不见帆船过,难闻水上舟楫声。

然而,虽然没有了水运带来的红利,但流淌千年的卫河水仍在深情地滋养着这里的土地。村民们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改变传统的农耕模式,大力发展科教兴农,一步一步向现代化农业迈进。

半个世纪过去了,运河岸边的周口村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近年来,周口村的村民们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延伸种植产业链,三产融合谋发展,大力改善人居环境,打造美丽乡村,信心满怀地走在乡村振兴的光明大道上。

如今,周口村的人们住上了楼房开上了小汽车,平坦宽阔的柏油路通向四方,人们的生活过得红红火火甜甜美美。在周口村的人们心里,周家渡口没有消失,而是在新时代光辉的照耀下,在美丽的卫水之畔以更加蓬勃的新姿呈现在世人面前!

本文连载章节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