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黎阳红哥的头像

黎阳红哥

网站用户

其他
202408/03
分享
《豫北运河故事》连载

第四十七章 运河故事:春秋桑伯子适黎,桑氏故里寻根地

探访地方历史文化的确是一件非常有趣而且很有意义的事儿。红哥在甲辰龙年之夏行走豫北隋唐大运河,“挖”出了不少鲜为人知的过往,记录了一个个精彩纷呈的故事。今天接着讲讲“桑村”和“桑村庙”的由来。

位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浚县城北8里处,地处世界文化遗产隋唐大运河东岸的桑村庙,竟然是一处春秋古邑,还是春秋末期郯国大夫桑伯子的居住地。

根据浚县考古发现,桑村庙附近发掘出春秋时期到汉代的瓦当,留存着那个时期村民生活的痕迹。也就是说,早在春秋时期,桑村庙一带就已经有先民居住了。

桑村庙一带还是汉代之前的古淇河流经的地方。东汉末年,曹操为攻打盘踞在邺城(今河北省邯郸市临漳县附近)的袁尚,“遏淇水入白沟”开通运兵运粮水道,隋代在疏浚白沟的基础上开凿了隋唐大运河的前身永济渠,淇河自此成了隋唐大运河的支流。但在古时,淇水曾经从白寺山东曲折蜿蜒而流,流经桑村这片古老而神秘的土地。

经考古学家初步认定,人们在现在的桑村庙挖掘发现的沙层就是古时淇河河底的沙层,根据沙层分布的位置可以看出,桑村正处于淇水拐弯处。

古老的淇河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的发源地,《诗经》中有很多名篇就是描绘美丽的淇河的。描述贵族爱情的《诗经・桑中》有云:“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送我乎淇水之上矣。”意思是说,约我来到桑中相见,邀我到宫室相会,送我到淇水之畔。

根据这首诗的注释,“桑中”指的是卫国地名,也称作“桑间”,大致就是现在桑村庙一带。而古时“淇水”即为现在的淇河。古淇河在今桑村庙附近流过,诗中所说的“桑中”或许就是现在的桑村呢!

与“桑村”和“桑村庙”的由来有关的,还有春秋末战国初的一位历史名人桑伯子。

据《桑氏族谱》及相关史料记载:生活在春秋战国时期的郯国(今山东省临沂市郯城一带)大夫桑伯子,是我国古代人文始祖黄帝长子少昊的后代。少昊是东夷(古时中原对东方各部落的统称)部落首领,因建都穷桑(古代中国传说中的地名)号称“穷桑帝”。因此,少昊的子孙有的以其号为姓称作穷桑氏,后来简称为桑氏。而且源自少昊的桑姓后裔有家谱传世。所以,少昊是我国桑姓的始祖。而如今有史可考的桑氏一世祖就是春秋战国交替时期的郯国大夫桑伯子。

《桑氏宗谱》记载:战国初年,郯国大夫桑伯子奉命在郯国西部戍边。公元前414年,越王朱勾消灭郯国,郯国国君郯庄公被掠往越国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身为郯国重臣的桑伯子沿古黄河一路逃到黎(今浚县)地隐匿并定居下来,桑伯子成为史料记载中第一位少昊桑姓后裔,故而被桑氏后人尊为一世祖。

桑伯子姓桑,他居住之地又有大片茂密的桑林,因而这一带被称为“桑村”,桑村成了古时桑姓的发源地。到了西汉初年,汉高祖刘邦在黎地置黎阳县,由此衍传的桑氏宗支,后世称作“黎阳桑”。也就是说,天下桑姓根在黎阳。

到了东晋时期,桑伯子的后裔又出了一位历史名人,他就是桑姓第二十七世祖桑虞。《浚县志》对桑虞生平有这样的记载:桑虞,字子深,东晋黎阳人。生卒年月不详。桑虞以仁孝著称。14岁丧父,毁瘠过礼。有人逾墙盗虞园瓜果,桑虞闻知,恐盗者警走而被荆棘刺伤,使仆人为之开道。盗者感其仁,还所盗瓜果,叩头请罪。桑虞不罚,且送与瓜果放还。桑虞“开道竟还瓜”的典故被编入古代儿童启蒙书《声韵启蒙》中。他的生平事迹还被收入《晋书.列传第五十八.孝友传》。

桑虞的老家就是现在的浚县城北浚州街道桑村庙,他的父亲桑冲在晋惠帝时担任黄门郎的职务,河间王颙执权时,又担任司马。后赵石勒做了皇帝后,桑虞的哥哥们都在朝中做官,他也被任命为武城县令。后赵石虎当政时,青州刺史刘徵非常器重桑虞,让桑虞担任长史,兼任祝阿郡(山东济南市西)的郡守。桑虞励精图治一心为民,受到了百姓们的爱戴。

在桑村庙附近前寺庄村头,有一方刻着“桑虞故里”的石碑。这块石碑是2002年山东菏泽桑姓族人来浚县寻根问祖时,与浚县桑姓族人所立。

理清了桑村的来由,咱们再说说桑村庙。据说,桑村庙原本是古时在桑村居住的桑姓族人的家庙,也就是供祀桑家族人祖先的地方。民间传说岳飞率领岳家军曾于卫河渡口与金兵交战,受伤的岳家军将士就在桑村庙内疗伤。

古时的桑村庙规模宏大,经过历代沧桑,后来成为民众祭祀之所。民国时,桑村庙院占地6亩,房舍40多间,院内矗立各代古碑30块,龟坐碑10个,香火鼎盛时不亚于浚县正月古庙会的浮丘山碧霞宫。当地群众讲,修建于明嘉靖年间的浮丘山碧霞元君行宫就是按照桑村庙的样式建造的。

桑村庙在1966年被毁,很多有价值的文物遭到破坏。直到2003年,人们在旧庙址上修建玉皇殿一座,并在庙前勒石立碑记述了这件事。

本文连载章节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