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黎阳红哥的头像

黎阳红哥

网站用户

其他
202404/30
分享
《豫北运河故事》连载

第一十一章 运河古渡架金桥

隋唐大运河浚县卫河段从新镇镇入境,流经小河镇、滑县道口古镇、卫溪街道、浚州街道和屯子镇,最后由王庄镇进入安阳市汤阴县武陵镇,卫河在浚县境内大体呈西南到东北走向,河水蜿蜒曲折而流,长达70余公里。

如今的浚县卫河上,沿河两岸的城镇与乡村之间大小桥梁众多,两岸群众交通非常便利。然而,根据文献记载,古时的浚县卫河桥梁甚少,沿河两岸的人们互通往来主要靠渡口。

明清《浚县志》记载,古时的浚县卫河多达29处渡口,其中较为有名的古渡口就有4个。

第一处是位于淇门村与孟庄之间的卫河淇门渡口。淇门渡口在汉代白沟(今卫河)时就有了,是隋唐大运河浚县卫河段最古老的渡口,距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

第二处是在新镇集与码头村之间的新镇渡口。卫河新镇渡口始建于元代,明清时期特别繁盛。上世纪50年代,新镇渡口设有一艘载重72吨,可乘200人渡河的大型渡船,1969年新镇卫河桥落成,老渡口也就废置了。

第三处是位于屯子镇码头村南的卫河屯子码头渡口。屯子码头渡口始建于清顺治七年(公元1650年),“商人置渡地30余亩”,是浚县卫河上规模较大的渡口。上世纪50年代置大型渡船1只,载重51吨,定员145人。1969年码头卫河桥落成,渡口遂废。

第四处是位于王庄镇圈里村西的卫河圈里渡口。卫河圈里渡口始建于清代,曾有一艘载重25吨、定员66人的大型渡船。1958年安长(河南省安阳市至山西省长治市)公路从卫河圈里渡口经过,行人车辆皆在这个渡口渡河,为此卫河圈里渡口成为当时卫河上非常重要的一处渡口,归县里直接管辖。1959年安长公路改线,卫河圈里渡口地位下降,到1972年渡口废置。

在交通条件相对落后的时代,浚县卫河上的几十处渡口的作用无异于几十架连通两岸交通的“金桥”,承担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古时候,卫河上的每处渡口都十分繁盛,不但为渡口附近的村民增加了就业,也大大促进了沿河两岸集镇与乡村的互相交流和经济发展。

新中国建立后,随着浚县桥涵建设的发展和水文变化,尤其是上世纪70年代卫河断航以来,卫河古渡口的作用逐渐被一架架现代化的桥梁所替代。时至今日,浚县境内的29处卫河渡口早已淡出了人们的视线成为历史的遗迹,留存在人们美好的记忆里。

在隋唐大运河浚县卫河段诸多的古渡口中,有一处名字与经历特别,风光与景观独特的渡口,就是起始于宋元时期,位于新镇镇与小河镇交界处,至今已有近千年历史的刘家渡。

刘家渡自明代迁民后改称“九流渡”,九流渡有个美名远播的胜景叫“古渡疏钟”,还有个古老而又奇特的习俗叫“添仓会”。古渡为何要改名,古渡疏钟是个什么样的奇景,九流渡添仓会又是怎么来的?

带着一连串的疑问,红哥继续行走在古运河沿岸的集镇和乡村,寻访一个又一个美丽而精彩的故事……

本文连载章节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