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黎阳红哥的头像

黎阳红哥

网站用户

其他
202405/01
分享
《豫北运河故事》连载

第一十二章 古渡的变迁:从刘家渡到九流渡,古运河渡口经历了什么?

隋唐大运河浚县卫河段新镇镇与小河镇交界地带,古时有一处运河渡口,这处渡口最初叫“刘家渡”,后来改名为“九流渡”。

关于渡口成立的时间,当地村民说法不一。有的说宋代就有船家在这段河面上摆渡,有的则说起始于元代。

根据史料文献记载,官方采用的说法是在元代时期设置了渡口,当时河岸边住着刘姓人家在渡口摆渡为生。由于渡船船主姓刘,始名刘家渡。至于刘家渡之前到底是什么情况,因缺乏史料记录,目前还不得而知。

宋元时期,中原地区因多年战乱,百姓流离失所,加上天灾人祸,豫北地区人烟稀少。到了元代末年,浚州(宋元时期浚县建制为州)境内仅有5000人口,也因此在明朝建立之后将浚州降格为浚县。

明朝初年,官府从山西省洪洞县大槐树底下向浚县大量迁民。随着移民不断增多,古运河刘家渡口沿岸逐渐形成了彭村、赵村、官庄、牛村、雷村、郝村、侯村、高村、蒋村共九个村庄。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住在河岸边的人家自然要在河里谋生计找收入,人们有的打鱼卖鱼,有的在人来人往的刘家渡口做点小生意,有的看好了渡口摆渡的活计。

由于之前在渡口摆渡的刘姓人家人口少,迁移来的居民也要靠渡口维持生计。于是,九个村的村民经过友好协商达成一致,大家谁也不要想着在渡口“吃独食”,九个村的村民在刘家渡轮流撑渡都能赚点生活费。因此,刘家渡又有了一个新名字,就叫“九流渡”了。

隋唐大运河畔的刘家渡从元代至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它给两岸百姓的婚丧嫁娶、文化交流和经济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明清和民国时期,卫河漕运兴盛,沿河码头、渡口船来船往商贾云集,给两岸百姓带来很多商机,有力地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和繁荣。

上世纪70年代卫河断航后,随着一座座桥梁在卫河上架起来,曾经热闹非凡的九流渡(刘家渡)也沉寂下来。光阴似箭岁月如梭,一晃50年过去了,出生在70年代后的人们未曾经历过九流渡往日繁华的景象,很多人就连荒废后的古渡口具体位置都不知道了。

2019年年底,浚县新镇镇组织了大运河刘家渡文化研讨会。与会专家学者根据新镇镇牛村铁瓦琉璃庙内保存的明万历九年《玄帝庙建立碑记》中记载的“黎阳迤西四拾里,卫水之西刘家渡东,旧有祖师行祠”,以及元代著名学者、诗人、政治家王恽所作《临江仙》的前记,通过多方考察论证,确定了刘家渡遗址位于牛村东侧的卫河边。2020年6月3日,人们在新镇镇牛村东侧的卫河大堤上立起了一通隋唐大运河刘家渡碑。

从刘家渡到九流渡,记录了古运河渡口700余年的沧桑变化,见证了隋唐大运河浚县卫河段的水运兴衰,也为后世人们留下了诸多极其珍贵的民间文化。

当地的老人们讲,古时,卫河岸上的铁瓦琉璃庙晨钟暮鼓为人们报时,却成就了运河古渡奇景,引出一段流传至今的佳话……

本文连载章节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