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黎阳红哥的头像

黎阳红哥

网站用户

其他
202408/02
分享
《豫北运河故事》连载

第四十五章 运河之畔王桥豆腐:一盘“硬菜”享誉餐桌数百年

“大碾的萝卜香菜的葱,小河的白菜进北京;王桥的豆腐白又嫩,吃起来味道就是中!”自明清时期始,在隋唐大运河浚县卫河段沿岸,民间就流传着许多当地特产美食的歌谣。

在豫北大地上流淌上千年的运河水,滋养了两岸肥沃的土地,一代一代勤劳智慧的浚县人,让自己的乡土里开出了一朵朵无比娇艳的花。这花儿是清澈的运河水激起的涟漪,是古老的运河积淀下来的文化。

美丽的卫水流经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浚县古城西城墙下,在城北一里处向西拐了个弯儿又向北流,这道河湾把一个名叫“王桥”的村子分成了两部分,河岸东边的叫“东王桥”,河岸西边的叫“西王桥”。

溯源王桥村的历史,至今已有600多年。据王姓家谱记载,明朝初年大迁民时期,王姓始祖自山西洪洞县迁到运河岸边定居下来,为了出行方便,人们在古运河上建了一座木桥,以姓氏及桥起村名为“王桥”。人们为了区分河东、河西的村子,又加以方位词分别称为东、西王桥。

古时王桥村的村民靠水吃水,以农耕、打鱼为主业,由于紧邻浚县城外的运河码头,也有在货运码头装卸货物为生的。到了明末清初时期,王桥村的村民掌握了做豆腐的手艺,从那个时候起,村里家家户户以做豆腐为副业,逐渐形成了豆腐产业,成了远近闻名的“豆腐之乡”。

据《浚县志》记载,明朝末年,浚县城北卫河两岸的东、西王桥两村就有很多豆腐作坊,“王桥豆腐”在那个时候已经成名,至今传承了300多年依然盛名不衰。

自古以来,王桥村人做豆腐一直都是用料讲究、制作精细,他们用卫河岸边沃土中生长的优质黄豆为原料,经过选料、浸泡、粉碎、滤渣、煮桨、点卤、压制等七道工序,全部用手工制成洁白细腻、棱角分明、味道鲜美的豆腐。“王桥豆腐”具有软硬适中、久煮不烂、煎炒不碎,油炸后焦香酥软的特点,若是再配上软糯爽口的小河白菜炖一锅白菜豆腐,绝对是一道难得的美味佳肴。

王桥村的村民做豆腐有三个“绝招”,一个是善用“卤水点豆腐”,做出来的豆腐质白细嫩、味道纯正,可以煎着吃、炒着吃,也可以跟黄豆、花生米、黄瓜、青菜混在一起凉拌成一道“素拼”,浚县的“素拼”可是一道流行很多年的“硬菜”,很受消费者的喜爱。

第二个“绝招”就是挑豆腐皮,一锅豆腐煮制成型的过程中,锅面上漂浮着一层薄薄的豆汁精华,王桥村人掌握火候,在适当的时候挑出一张薄如白纸的豆腐皮,晾干后切成丝状,配以其他青菜拌上香油凉调,便是一道筋道爽滑的精美凉菜了。

王桥村村民的另一个“绝招”,就是在豆腐将要成型前停火,制成白皙软嫩的豆腐脑,配以香菜、香油,就是一碗可口的美味了。

本文连载章节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