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黎阳红哥的头像

黎阳红哥

网站用户

其他
202408/02
分享
《豫北运河故事》连载

第四十四章 运河故事:水运码头平川驿 官家来往水驿门

千年隋唐大运河边,浚县古城西城墙下有道水驿门。顾名思义,水驿门跟门外的古运河漕运有关。明朝时期,官府为了便于水上传递公文及各地公差来往接待,在这道门里建了一所官府驿站,取名叫“平川水驿”,水驿门就是由此而来。

水驿门外就是明清时期大运河畔一处非常繁华的水运码头。明代弘治十年(公元1497年)知县刘台重修浚县城城墙时,在水驿门上修建了一座阁楼,名曰“后乐”楼。刘台知县取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千古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之意,立志要当个好官,为造福浚县百姓励精图治鞠躬尽瘁。

据《浚县志》记载:刘台知县在水驿门上修建的后乐楼,“楼之前筑方叠级,以便官舟之舣者。”意思是水驿门前的河岸边修筑了台阶,方便官府行船靠岸,当时修的码头台阶如今还在。

古时的水驿门内是官府驿站,门外是水运码头,浚县古城西城墙北侧的水驿门曾经风光无两。

明清时期,水驿门里的北仓口设有义仓和存留仓,这些仓库都是当时的官仓。官府征缴的课税粮饷就在这里保存,粮饷出仓进仓以及码头装卸都经过水驿门。为此,水驿门承载了浚县水运几百年的历史,也造就了浚县城里诸多权贵富绅。

现在的浚县小西门里街属于北街村,由于古时水驿门一带水运交通非常便利,城里的官宦大户都争着抢着在北街一带购置土地修建豪宅。

旧时浚县城有句俗话说:“东街的当铺多,西街的买卖多,南街的染坊多,北街的大户多。”道出了当时浚县城四条大街的主要特色。

浚县多个历史名人都在北街和北小西门里街建有宅院。这里有明代太子太傅、兵部尚书王越的“尚书第”,御史赫赢的“御史巷”,曾领兵、刑、户、工四部尚书、奉上方宝剑便宜行事的王在晋“王府”,以及通政史刘尚信的“摄生阁”。刘尚信在摄政阁里接待过礼部尚书、大书法家王铎,就是他陪同王铎游览大伾山,在大伾山上留下了王铎一生中的书法巅峰之作“鹭涛虎岫”石刻,王铎还在山上题诗《再至青坛》,成为浚县的传世珍品。

清朝初年,不少外地的达官贵人因为迷恋浚县的青山秀水,爱上了这座繁华的豫北古城,纷纷迁居浚县城。北宋理学家、思想家、教育家,以“横渠四句”扬名天下的横渠先生张载第14代孙张能鳞,也于康熙初年从北京大兴迁居浚县北大街。跟张能鳞同一时期迁居浚县城的有清朝官员刘玉瓒、清代诗人周体观,还有宋代著名理学家程颢第14代孙程淓,这几位历史名人还是非常要好的朋友呢!

如今的古城北街,明清时期的老四合院和古民居比比皆是,水驿门内的刘家、李家等多处古宅院还保留着原建的格局,随意走进一座老宅,就可能遇到哪位名人的后裔……

谁也不曾想到,这道看上去并不起眼的水驿门,明清两代辉煌了数百年!

如今的水驿门冷清下来,门外隋唐大运河静静流淌,早已不见船帆的影子,岸边码头也没有了繁忙喧嚣的景象。水驿门内一所所明清老宅还在,住的多半是平常人家。而这道古城西城墙下的便门,却成了浚县城数百年繁盛水运史的有力印证!

本文连载章节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