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黎阳红哥的头像

黎阳红哥

网站用户

其他
202405/24
分享
《豫北运河故事》连载

第一十八章 隋唐运河明代村落:卫水之畔开“饭店” 小河集边建“埽头”

红哥从甲辰龙年春末时节开始行走隋唐大运河浚县卫河段,寻访卫水两岸古渡、码头的遗迹,以及散落在一座座古老村庄里的如烟往事。

不知不觉间,麦月过半盛夏将临。这几天,豫北的天气陡然火热起来,接连几天攀升三十五六度的高温不免让人有点儿心烦气躁,待在房间里吹着空调电扇还好,步行出门到外边儿溜达一阵儿,身上的衣服就汗津津的。

这个时候,走在卫河沿岸杨柳依依的林荫道上,听一听千年运河水缓缓流淌的声音,望一望卫水两岸乡野间碧绿中泛着金黄的麦浪,看到在田间顶着炎炎烈日辛勤劳作的乡亲们,心情就会平静下来,登时也不觉得身上有那么燥热了。

一个半月下来,红哥沿着弯弯绕绕的古运河走走停停,从新镇镇西南的宿胥口走到了淇河入卫的淇水口,在商贸繁荣的新镇集探访了新镇码头,经过刘家古渡参观了铁瓦琉璃庙,听着古渡疏钟一路走到了小河镇。沿河行程虽然只有数十公里,红哥却足足走了40多天。

在卫河两岸的多个村庄采风时,红哥发现了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浚县境内隋唐大运河两岸的村庄十有八九都是在明朝初年从山西洪洞县大槐树底下迁民过来形成的,也就是说,千年古运河畔居住着的人家大多数是600多年前的明代古村落。

在运河两岸的诸多明代古村落中,有两个村子的名字很有趣,这两个村子都在现今的浚县小河镇辖区,一个叫“饭店村”,另一个叫“埽头村”。

运河两岸的村庄古时取名字时大多跟居住的村民姓氏及村子所处的位置有关。 姓王的村民住在河道拐弯处叫“王湾村”,姓候侯的村民住在运河岸边就叫“侯村”。那么,运河岸边的“饭店村”和“埽头村”是怎么来的呢?

经过打听,位于小河镇南10余里处的“饭店村”,是因为明代洪武年间,申姓人家从山西洪洞县迁至运河东岸定居,由于村子临近官道,来往民众很多,加上运河漕运便利,常有南来北往的商船路过,于是村民们便开设饭店谋生,并为村庄起名为“饭店村”。

而地处古运河西北岸,紧临小河镇区的埽头村,则是杨姓人家于明初自山西洪洞县迁至卫河堤上定居,因这里设有渡口并储筑堤防汛的埽等物料,所以取名“埽头口”,后来简称为“埽头”。据说古时的埽头村东上街有货运码头和大型货场,当时天天发货装货,是个热闹而又繁华的码头集市。每年农历四月十二,埽头村都会举行传承数百年之久的古会,届时大街上人来人往摩肩接踵,熙熙攘攘热闹非凡。

如今的埽头村,得小河镇区之利,拥卫河旖旎风光,村南卫河桥贯通两岸,已经打造成“省级美丽乡村建设试点村”和“市级乡村振兴示范村”,成为隋唐大运河沿岸风景秀丽的新时代和美村庄之一。

本文连载章节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