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西南流向东北方向的隋唐大运河浚县卫河段,到了浚县小河镇向东拐了个大弯儿,曲曲绕绕拐出了“九湾画屏”十里美景,拐到了一个名叫“道口”的千年古镇。
道口古镇最初叫“李家道口”。宋金时期之前,古黄河流经这里,当时此处是黄河左岸金堤上的一个渡口,由于李姓人家在渡口撑船摆渡为生,故而史称“李家道口”。隋代开凿永济渠(隋唐大运河的前身)流经道口古镇,漕运便利、商贾云集使得道口集镇一度繁华。
新中国建国前的道口古镇归属浚县管辖,古黄河没有改道南徙之前,浚县与滑县以大河为界,左岸为黎阳县(浚县古称),右岸为白马县(滑县古称),这道天然的分界线从汉代开始一直到南宋绍熙五年(金明昌五年,公元1194年)古黄河改道没有改变过,道口古镇处在古黄河的左岸,隶属黎阳县(今浚县)的管辖范围。
公元1194年,古黄河在阳武县(今新乡市原阳一带)决口东流,流经浚、滑两县的故道逐渐断流,河道干涸留下一道绵延不断的沙丘。于是,黄河故道成为浚县和滑县的分界线,一直维系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道口镇划归滑县管辖。
历史上的道口古镇因河而兴商贸繁荣,一直是除了浚县城之外最为繁华的集镇。据清嘉庆《浚县志》记载:浚县旧有集镇9处。在县集为日日集,四关为周月集。乾隆五十六年,知县周书升改并城内东街公所地,勒石曰"周公集"。李家道口(今道口镇)集为日日集。新镇集、屯子集、卫县集(今卫贤)、王二庄集(今王庄)、宜沟集(今宜沟镇)、钜桥集、小河集为间日集。
清末以来,随着地理条件和社会经济的变化,桑村庙、寇庄(现归延津县)、大赉店(今鹤壁新区)、善堂、裴庄、孟庄、十里铺等集镇逐渐兴起,道口、宜沟、城厢、大费店、新镇、洪门、屯子,因靠铁路和卫河水路发展迅速,一度成为一方之贸易中心和物资集散地。从中可以看出,清代浚县的属地包含了现今延津、滑县、汤阴三县的部分区域,县境面积比现在大了很多。
古时道口镇素以交通发达著称,集镇因运河而繁荣不衰。隋代之后,卫河水路上达百泉下抵天津,水中"帆樯林立","三百石之民船,四时畅行",南粮北运,津货南来;陆路"通梁达燕"、"适卫仰鲁",路上"轮蹄徒旅"。足见古时道口镇繁盛之景象。
清末至民国中期,道清、道楚铁路南达清化,北通楚旺,火车南来北往,道口镇成为铁路、公路、航运交汇点。优越的交通地理条件,给道口古镇带来了商业的繁荣。运河之畔的道口商贾云集贸易繁盛,镇上经商店铺林立,家家户户"日进斗金"生意兴隆,道口镇成为声名远播的豫北重镇,时有"小天津"之美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