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大运河浚县卫河段从屯子镇码头村流向东北方向,码头村到老关嘴村这一段河道18里长,因河底多石、水流湍急,行船非常不安全,被人们称作“十八里溜”。这里的“溜”就是水流急的意思。
卫河“十八里溜”自古有之。清嘉庆《浚县志》记载了“十八里溜”名字的由来:卫河自屯子码头起至老关嘴,长十八里,系善化山根,巨石嵯岈,水势湍急,因名“十八里溜”。
“十八里溜”河道在码头村东北四五里处向东拐了一个大弯儿,复又流向东北方向,河湾东岸有个古老的村子名叫“圈里村”。不难看出,圈里村的村名跟村子所处卫河的位置有关。
圈里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代万历年间,刘、李两姓人家从汲县(今新乡卫辉市)曲律村迁至这里,在河湾东岸定居下来形成了村落,为此人们给村子取名圈里村。
圈里村距离屯子集直线距离不过数里,由于地处运河东岸,虽与屯子集只有一河之隔,却不归属屯子镇管辖,而是属于浚县王庄镇的地盘儿。这个村子毗邻的卫河上,曾有一处古老的渡口,名字就叫“圈里渡口”。
古时,浚县境内的卫河上桥梁很少,两岸百姓往来交通多靠渡口。根据明清《浚县志》记载,自古以来浚县境内的古黄河、淇河、卫河共有37处渡口。古黄河1处,就是位于浚县城东南的战国古渡黎阳津。淇河上有7处古渡。卫河渡口最多,自县城西南新镇镇淇门村到与汤阴县武陵镇交界处就有29个渡口,其中新镇渡口、淇门渡口和圈里渡口还是卫河名渡。
卫河圈里渡口位于王庄镇圈里村西。古渡口始建于清代,在数百年时间里,这里成为屯子、王庄两镇运河两岸民众日常往来的主要通道。1958年安长公路在这里经过,行人车辆都在圈里渡口渡河,当时渡口有载重25吨,定员66人,可渡汽车的大型渡船1艘,因此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渡口,那个时候的圈里渡口归县里直接管辖。1959年安长公路改线后,圈里渡口逐渐冷落下来。1972年卫河断航后渡口废置。
从圈里村沿卫河继续向东北行走10余里,便是浚县与汤阴交界处的老关嘴村了。老关嘴村位于屯子集东北16里处卫河北岸,与汤阴县五陵镇瓦查村接壤。老关嘴村西的共产主义渠在村北汇入卫河后,一溪卫水流入汤阴县武陵镇境内。
隋唐大运河浚县卫河段的最后一站老关嘴,是个历史悠久而且非常有趣的村子。
史料记载,明朝初年郭姓始祖自山西省洪洞县大槐树底下迁民到此定居,因村南卫河中有两块状如鹳鸟嘴的怪石,所以取村名为“老鹳嘴”。可能是由于村名中的“鹳”字笔画繁多,且外人难认容易念错,后来人们以“鹳”字谐音演变为老关嘴(有人也写作老观嘴)了。
卫河北岸的老关嘴村归浚县屯子镇管辖,在卫河南岸还有个叫“南老关嘴”的村子,却是浚县王庄镇的辖地,两个老关嘴村名的来历都跟古时卫河中状如鹳鸟嘴的怪石有关。
老关嘴还有一处奇景名曰“鹳嘴朝云”,说的是清晨旭日东升朝霞满天之时,共渠入卫映彩霞、千年运河涌波澜的壮丽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