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年春天,红哥行走在隋唐大运河浚县段卫河两岸,经过一处处熟悉的集镇和村庄,看到一张张陌生而又朴实的脸庞,他们对卫河中流淌上千年的河水有着一样的深情,他们对家乡发生过的陈年往事久久不忘。
这个世上有很多很多做善事的好人,从很久很久以前的古时候就是这样。古时卫河岸边的集镇和村庄里居住着很多淳朴的乡民,他们在家乡的卫河上默默无闻地做着善事。
由于时代久远,很多很多好人的名字随着悠悠岁月、清清卫水飘向远方,而他们做的好事却被人们牢牢地记在心里,有的被后世一代一代口口相传,有的刻在了难以磨灭的青石上。
在隋唐大运河浚县卫河南段,有个叫新镇码头的村庄。村中旧时立着一通明代的古石碑,村人称之为《义渡碑》。
这通明代古碑由碑座、碑身和碑首三部分组成。碑座高0.68米、宽1米、厚0.63米,碑身高1.5米、宽0.67米、厚0.25米,碑首高0.75米。《义渡碑》碑座为梯形,碑身和碑首连为一体,碑首的石面上雕刻着“二龙戏珠”的吉祥图案。不知什么原因,碑身上部断为两截,虽然石碑上个别字残缺不全,但是大部分碑文能够辨识出来。
古石碑上刻着一篇《义渡碑记》的文章,碑文记录了村民们重修新镇义渡记的往事,还有当年村子的风土人情和繁华景象:“於卫河之上游,扼其喉而枕其背,尤一邑之巨麗,云其流自淇o东抵海,蜿蜒而下数千里……南通汴梁,北抵神京,率取道於斯,为浚故幾铺一嚴邑也……行旅往来,缤纷络绎,尤属孔道……且商旅往来群拥,人舟共集,数辈肩摩,俨然一都会也……”
根据碑文记载,这通古石碑立于明代天启年间,撰写《义渡碑记》碑文的是浚县历史上的一位名人,他的名字叫刘尚信。
刘尚信字贯石,号还朴,出生于公元1587年,公元1656年离世,明末清初浚县弦歌里西郭村人。刘尚信一生为人正直做官清廉,他官至通政司右通政,与明末清初时期著名书画家神笔王铎是至交好友。明崇祯十七年(清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正月动乱之际,时任礼部尚书、东阁大学士的王铎来到浚县,就寄寓于刘尚信的“摄生阁”,刘尚信带着好朋友王铎两次上大伾山游览胜景,王铎在山崖上题写了“鹭涛虎岫”四个大字,并题写了《再至青坛》诗。这两处墨宝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文物重点保护单位。
由于西郭村与码头村紧邻,刘尚信为乡人撰写碑文以记义渡之事也在情理之中。
新镇码头村的老人讲,古时卫河水运发达,每年都有学子乘船进京赶考。俺村有三位义士年年护送学子,风雨无阻还不收取任何费用。后来,有学子考取了功名,为报答三位义士,就上书请奏皇帝立了一通义渡碑,记录码头渡口盛况和村人义务摆渡助人为乐的事情。
后来,这通明代古碑被文物部门保护起来,但义渡碑的故事被村民口口相传。古往今来,乐于助人的传统美德在新镇码头村形成了良好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