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黎阳红哥的头像

黎阳红哥

网站用户

其他
202406/29
分享
《豫北运河故事》连载

第二十九章 运河古桥看风景 云溪烟雨雾朦胧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浚县古城西门外的隋唐大运河上,有一座坚如磐石、古朴典雅的五孔石拱桥,这座桥有个非常诗意的名字叫“云溪桥”。

云溪桥还有个名字叫“廉川桥”。这座桥始建于明正德三年(1508年),最初是一座木石结构的桥。到了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因桥身不太坚固而坍塌。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原来的木石桥“岁久颓,民病涉者十余年矣”。当时在浚县担任知县的魏沣(字廉川)主持重修旧桥,官府和民众群策群力,仅用百日就修筑成了一座坚固的石桥,人们为了纪念魏知县为百姓修桥之功德,所以称之为“廉川桥”。

云溪桥的名字,源自一个奇特而又优美的自然景观。每当这里下雨之时,站在桥头望卫溪(隋唐大运河浚县卫河段的别称),只见河面上飘荡着缕缕雨线,雨水与河水激起层层细小的水花,犹如升腾而起的云雾,两岸杨柳在风轻雨斜、云雾缭绕中摇曳着碧绿的身姿,构成一幅绝美的云溪图。于是,人们便给这座古石桥起了个雅称叫“云溪桥”。

在此之前,元代诗人马德华到浚县游览山水时,看到了细雨蒙蒙中的卫河景色,他被眼前的美景所吸引,于是作了一首《卫溪烟雨》来抒发胸臆:

淇流窈而曲,绿竹何森森。

阴舍烟雨重,影落溪潭深。

斐然武公德,卫风有遗音。

相期砺孤操,勿移岁寒心。

诗中前四句赞美雨中卫溪绝美的景色。诗人称卫河为“淇流”,是因为卫河的前身是隋代的永济渠,而隋炀帝开通的永济渠又是以东汉末年曹操“遏淇水入白沟”的“白沟”为主河道,淇河自浚县城西南新镇淇门村附近汇入卫河,于是才有了诗人“淇流窈而曲”的说辞。

浚县在周代是卫国的领地,卫国是春秋战国时期成立最早、存在历史最长的周代诸侯国,前期以朝歌(今鹤壁淇县)为都城383年,经历了18位君主,第11位国君卫武公姬和是与卫国第一位国君康叔齐名,治国有方、品德高尚的一代明君。卫武公在位主政长达55年,九十多岁还亲民临政,在各诸侯国中德高望重,受到了周天子的赞赏和平民百姓的称道,被世人誉为高风亮节的典范。

诗人马德华托古咏怀,在赞美了雨中卫水美景后,后四句诗又以卫河岸边繁盛挺拔的绿竹起兴,赞誉卫武公的高尚品德,表达自已要以武公为榜样,磨砺高风亮节的信念。

元代诗人马德华的一首《卫溪烟雨》诗,使得“云溪烟雨”奇景成为当时的浚州(元代浚县是浚州治)八大景之一。

横跨卫河450余年的云溪桥是一座五孔连拱式石桥,桥身长48.7米,桥面宽9.95米。整座桥采用五孔券顶及桥下三角形分水石的修建手法,既稳固又美观。桥的四角各置一尊形象凶猛的卧姿石雕水兽作为镇水之用。

浚县云溪桥作为卫河上为数不多的古桥梁之一,也是浚县历史上最古老的石桥,具有非常高的艺术价值,其历史和文化价值尤为重要。云溪桥是隋唐大运河的重要附属遗迹,为研究大运河的历史、发展和变迁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随着隋唐大运河浚县卫河段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身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云溪桥也成了千年古运河上的一处亮点。

本文连载章节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