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很深了。屋子里黑洞洞的一片,犹如鬼压头。幼小的赵强,害怕地躺在炕上,翻来覆去地想不明白事情的缘由。“难道说真的如爷爷说的一样,家里不出人才,人变驴了,人家看不起?这些人的思想这么愚昧,吃人的,喝人的,还骂人不好?自己一定要有出息,将来当个作家,把这些愚昧的形象写进书里,让世人看看这里的人多么地愚蠢无知,又自命不凡。让历史记住这些人,教育后代如何平等做人。是不是真的如那人说的,我们家的饭菜不香,人们嫌弃?将来一定要找个茶饭好的女子当老婆,一定要他们尝尝好饭菜。在村里办一场风风光光的酒席,让他们夸夸,给自家长脸。”
赵福也无半点睡意。同样胡思乱想:“人穷志短?给人管吃管喝还被人骂,真是热脸贴在冷屁股上了。爷爷和父亲为了办这场活动,把家里存的好酒,好菜,自己都不舍得吃的,拿来招待村人,却被人家掀了桌子。将来自己一定要出人头地,挣好多的钱,让人刮目相看,拿钱砸死这些愚蠢的人和欺负我们的人。”又在心里骂:“这个笨女人二爸赵万全的老婆连饭都做不好,扫了家里人的兴,还连带了母亲受辱。我将来找个媳妇,一定要饭做得好,还要孝顺贤惠。”赵福不由地想起了红梅。找媳妇就要找红梅这样的女人。
赵强没有睡意,听到赵福也在叹气,他心情烦躁,开始折腾赵福。“哥你不睡觉想什么?”赵福有一个特点,就是心情不好时,拿弟弟赵强当听众,抒发自己的感情。他不管弟弟听得懂听不懂,反正一吐为快。“哥想给你找个会做饭的嫂子,将来让我们家扬眉吐气。你觉得红梅好不好?”
红梅是谁,她是赵福中学时的恋人。这事要从赵福读初二时说起。那年红梅读初一。
赵福是学生会主席,三好学生,体育运动健儿,在学校里是老师常夸的三好学生。善于交际的赵福,早已成长为情窦初开女学生心中的白马王子。那时,落后的山乡,信息闭塞,封建传统思想仍很浓厚,一提谈情说爱什么的就害羞。初恋,只能说是相互之间产生朦朦胧胧的爱慕之情。一个班里能大胆给女孩子写情书的人寥寥无几。甚至连写情书的概念都没有,一小部分只是暗恋或单相思。这个年龄的孩子们只要看到有男生和女生在一起,都感到非常地恐慌和不安。但在这么一群单纯的少男少女中,仍有早熟的,大胆的。其中,红梅就是这样的一个。红梅是赵福远姑奶奶的孙女,即赵福爷爷异父同母妹妹的孙女。
在赵福的众多追求者中,就有小表妹红梅。红梅有些早熟,十五六岁出落得端庄、秀丽、可爱。尤其是那双顾盼生辉,水灵的眼睛,更招人喜欢。红梅和赵福家隔着龙湖,湖面宽五百多米。虽然直线距离不远,但要串门需绕湖行走十公里才能到。环湖居住,田里劳作,隔湖相望的亲戚,常隔着湖喊着闲聊天。即使不聊天,也能隔湖看清对面人家的情况。虽不常走动,但三乡四邻的情况还是了解的。
红梅和赵福之间的这种远亲关系,双方都知道。赵福有一天意外地收到红梅表妹的来信。读信后,赵福心跳加快,六神无主,一时间慌了神。
哥:
我终于鼓起勇气给你写这份信,在下笔之前我想了好几夜,也撕坏了好多信纸,迟迟没有写好、写完。
这是在我心里挥不去的心结,实在是不吐不快。已经一个多学期了,近来在梦中老梦到你。校园里能见到你身影的地方,我常常偷望你的背影。你的言行、举手投足都是我关注的对象。每次听到你的声音,我都心跳加速,情不自禁。为此,我脑子很乱,思想矛盾,学习也受了影响。班主任找我谈过话,可是我按捺不住心中的那份思念与渴盼。
哥,你能理解我此时的心情吗?
今夜,天上月光如水,舍友都沉沉地进入梦乡,唯独我久久无法入睡。此时此刻你是否入睡?是否知道我为你默默的祝福和坠入对你的深深的思念而无法自拔。想你,难以启齿;爱你,却难说出口,只能悄悄地为你泪水长流。
哥,想你,爱你!请你张开双臂给我一个温暖的怀抱!
妹:红梅
一九八七年十二月
赵福面对这突如其来的爱,真不知如何是好。红梅身材苗条,还有双顾盼有神的水灵灵的大眼睛,同学给她起了个“瓷娃娃”的绰号。追求她的男生也排成了队,可红梅的梦中情人只有赵福。
在此后的日子里,赵福越怕见到红梅,就越总遇到她。在校园的小树林,操场上,食堂里,龙湖畔……不知是巧遇,还是上天的特意安排。红梅那迷人的笑,成为赵福挥之不去的影子。不知何时坠入这个奇怪的圈子,每天见不到红梅,心里就空落落的,从此红梅成为赵福一种挥之不去的思念和留恋不舍的依恋。
赵福情不自禁地拿起笔,给红梅回了一封情书。情书的往来,给两个年轻的心灵,种下爱情之树,结下情爱之果。两颗心,依得更近,贴得更紧,能感受到彼此的温暖。赵福盘算着,初中毕业,不考中专,不上高中,尽早找一位好姑娘成家立业,担起孝敬老人的重责,红梅是目前最合适的人选:“知书达礼,善解人意,聪明伶俐,又是亲戚。一是家里穷,考上中专,家里供不起学费,越上学家里越穷,不如自己提早出来创业,学一门技术,就能尽早挣钱养家糊口,解决家里的贫穷,活到人前头,也算光宗耀祖。二是弟弟上学,需要钱供,如果供不上学费,同样书念不成,所以决心已定,初中毕业成家立业。”
学习优秀的赵福,早早地放弃了考上中专吃国家皇粮的打算。他这种观点,在当时来说,有些难以理解。放弃当官为宦的“正统”思想,选择一种被人轻视的经商之路。与长辈的望子成龙观念深深相冲突。暂且认为赵福的选择,是受眼界窄和生活阅历少造成的,这无疑是成长中的败笔和人生路上的巨大转变,决定了赵福后半生的不同人生轨迹。
受传统思想影响的赵福,对自己的选择也是矛盾了很久。他何尝不想当官为宦,但是一分钱逼死英雄汉。实际上,考不考中专,赵福的父亲赵万里心里也很矛盾,虽然嘴上常常念叨着,一定要考上大学,吃上公家饭。但他深有体会,自己是旧社会地主家的少爷,这一身份让他在新社会吃尽了苦头,儿子如果考上中专,当了官,如果改朝换代怎么办?又成为受苦的对象。以前家里那么富有,到头来连一片瓦都不剩。种田当农民,还是比较实惠,不管哪朝哪代,都需要农民来种地。爷爷赵作鹏虽然不认同赵福的选择,但是也能接受,因为他师父教育他,不管历朝历代,穿衣吃饭,都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学会一门社会必需的手艺,也是一辈子,甚至几辈子不愁吃穿的本事。赵作鹏老人,在赵家川也是一位了不起的人物,在十七八岁时,他父亲赵恒老汉,就成为五对牛的富汉,出门骑着高头大马,银元用钱袋子装。赵作鹏很小就成为十里八乡有名的大少爷。在十九岁时,他考上秀才,当时属甘肃省陇东道的陇德县政府,派人走了一百多公里的山路,抬来秀才金字大匾,敲锣打鼓,风光一时。太爷赵恒逢人就夸儿子有出息。同样受到三乡四邻的称颂和赞扬。太爷赵恒七十岁过世时,爷爷赵作鹏刚满二十岁。富家的浪荡公子哥,哪个能守住祖业?大多是不成器的败家子。所以全乡人喊,赵恒老汉走了,浪荡哥赵作鹏会把家业败光的。哪知爷爷赵作鹏继承家业后,不但没有败光家业,还在父亲五对牛的基础上,苦成十对牛的好光阴,成为陇德县里的一大名人。
1937年,国民党和共产党进入第二次联合抗日阶段。当时,这里还属甘肃省第二行政督察区陇德县管辖的乡镇在随后发生民族暴乱。从1939年到1941年6月,又接连发生了两次民族暴乱,社会更加动荡,人心惶惶。为了管辖好这片土地,1942年甘肃省陇德县与陇海县之间,暴乱集中的地方,设立新的县城陇吉县,推行保甲制,实行军政化管理,下辖3镇6乡63保。
陇吉县成立后,当时的陇宣乡,现在的陇堡乡青年才俊赵作鹏,被推选为陇堡乡保甲长,管辖一乡军事行政大权,成为国民政府的镇长一级的军政官员。赵作鹏当保甲长后,接触世面广,对社会乱象了解比较深刻。虽然进入国共联合抗日阶段,但是天下姓“共”还是姓“国”都不明确。如何在改朝换代中平稳过渡,安身立命,赵作鹏心里彷徨极了,他不断地进行思索与探索。赵作鹏担任保甲长一职后,对一身土财主的衣服感到不满,想订做一套官服“中山服”。
在订做官服的过程中,认识了一位技艺超群的师父,张姓裁缝。他专门给国民党官员做中山服,给国军制作绵黄军大衣和羊皮黄军大衣,羊皮咔衣,还有民国时期最流行的各类服装设计及寿衣制作,秦腔戏服,狗皮褥子,等等。可以说技艺精湛,花样繁多。赵作鹏对有本事的人还是很佩服和尊重的。于是在交往过程中,张裁缝也想结交赵作鹏,想把他拉入自己的组织,这样优秀的青年,在陇吉县不多。
张裁缝给赵作鹏分析当前的社会发展方向,赵作鹏特别佩服张裁缝的政治眼光,为他指点迷津,可以做自己精神上的导师。张裁缝为什么对赵作鹏这么好?就是特别想收赵作鹏为徒弟,把他一生所学,全部传承下去。张裁缝告诉赵作鹏,不管哪朝哪代,穿衣吃饭是少不了的,所以做裁缝是一门长久生意,于是赵作鹏拜张裁缝为师,学习手艺。赵作鹏聪慧过人,边工作边抽空学习,不到半年时间,学成出徒。
1949年陇吉县解放,赵作鹏捐钱捐粮,积极配合共产党土改政策,成为开明地主。然而随后牵出张裁缝是“一贯道”,赵作鹏受到牵连,经过调查审问,由于张裁缝是真心授徒,没有让赵作鹏参与“一贯道”的宗教活动,共产党给予了宽大处理。
“一贯道”,发端于晚清,极盛于上个世纪四十年代,其教义,融儒、道、佛及耶稣教经典,宣称整个宇宙分“红阳”“青阳”“白阳”三期,各历一万八千年。目下正值“白阳”期末世,大劫将至,必须信奉“一贯道”,才能消灾免难。由于社会动荡,战争频发,人们心态浮动,在政治前途不明朗的情况下,一部分人寻求精神麻痹,尤其是政府官员和工商财主,对前途迷茫,中华民国高官及富人阶层,大量加入,势力强大,全国教徒多达三百余万人,组织强大到与国共两党分庭抗礼,以三分天下的势头,妄图取得天下。全国解放后,共产党绝不容许这样的邪教组织干预天下,扰乱社会,于是进行严厉打击,坚决取缔,依法法办活动组织的头目和骨干。
俗话说:乱世出英雄。年轻有为的赵作鹏,二十多岁,对人生充满梦想,本想成就一番事业,但是在马家军的专制管理下,受国民党的思想熏陶,赵作鹏没有接触到共产主义先进思想,而是参与到邪教组织“一贯道”,本想拯救多灾多难的中国。但是在大事大非面前,他还是站错了队,没有寻求到理想的人生目标,而是选择了激流勇退,遁世思想,想靠手艺生活在新社会。
赵作鹏受师父影响,在政治上失去了方向,想过普普通通、平平凡凡,靠手艺吃饭的小老百姓生活,可是在政治的洪流中,他一次又一次地失去了再一次站起来的机会,把美好青春,葬送在错误的选择中。
爷爷赵作鹏,从小是雄心勃勃的青年才俊,日渐倒退成为一名普普通通,无所作为的老人。在思想上,他很怕政治,只想依靠手艺过活。虽然他常常记得父亲赵恒交待要成为国家有用的人才,要出人头地,当官为宦。但赵作鹏后来违背了父亲赵恒老人的意愿,遵从了师父张裁缝的意愿,靠手艺立世,养家,一而再地想远离政治,但是他一生没有离开政治,而是处在政治的漩涡中没有走出来。一再拒绝新社会给予的机会,没有成为新社会有用的人才,奉献自己的聪明才智,反而让后代跟着受罪,失去了更多在新社会成长的机会。
后来,劳改出狱,回到家乡受到非人待遇时,爷爷赵作鹏想明白了,但是已没有了机会。他认为父亲赵恒交待的话是对的:要教育后代“出人头地,成为国家有用人才”。当然他也认可师父的话,没法出人头地的话,最好的出路就是靠手艺术养家,一技在手,吃遍天下。
所以,在此后的日子里,赵作鹏才告诫儿子赵万里,一定要教育后代:“出人头地,成为人才。”每年在大年夜的饭桌上,都要插空讲话。
赵作鹏和赵万里,由于政治思想上的摇摆性,没有给后代一个明确的目标。所以他们的子女们也产生了多重思想。赵福在家庭生活困难面前,放弃了本可考上中专,吃国家饭的大好机会,而是选择了爷爷赵作鹏的老路,靠手艺养家糊口。也违背了赵恒老太爷,交待爷爷赵作鹏的遗言。
赵福的出发点是好的,为了尽早承担起家庭重责,成为有用的人。但是他的人生之路为此发生了巨大变化。常言道:选择大于结果。这也为赵福的爱情深埋下了隐患。
热恋中的赵福与红梅,常常在校园的林荫里,操场上,月夜龙湖畔消磨去了许多学习的美好时光。因多种原因,赵福学习成绩下降了。恋爱影响了学习,这事很快传到了双方家里。赵万里对此不以为然,认为儿子谈恋爱正常,自己年轻时,家里条件好,这事见得多了,并没啥大惊小怪的。学习的事,来找儿子谈谈,让抓上去就行了,反正儿子学习好着呢。这么多年一直是班里的好学生。
红梅的家里,听说红梅谈恋爱,就出大事了。红梅母亲坚决不容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