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张少强的头像

张少强

网站用户

小说
202211/26
分享
《陇山塬》连载

第四十八章 芳芳变了

温柔贤惠的张芳芳变了。那个深爱着三哥的芳芳嫂子,变成了爱唠叨的女人。那些山里的农活干不完,累得干不动时,芳芳嫂子就像怨妇一样,嘴里不住地骂三哥:“家里有吃闲饭的闲人,活儿就没人干,我山里地里家里的样样都不能轻省点。你们家的这些破事,太多了,我心烦透了。”

吴秀莲听不下去,就和儿媳张芳芳对上了。俗话说:苦没好下的,屎没好吃的。都在气头上,脏话、丑话都出来了。赵福急眼了,就和芳芳对打起来。农活放下了,成了吵架场。赵强自然向着母亲,开始讨厌起芳芳嫂子了。这个女人,平时文文静静的,现在怎么变成了怨妇,泼妇了?

赵强总结,所有的女人在恋爱之时,都是“乖乖小仙女”,成了家后,大都变成了“母老虎”了。想想红梅也一样,都好不到哪里去。面对生活中的柴米油盐,家庭琐事,不管多好的女人都会变的。如果考不上学,在农村待,在家里种田,必须找身强力壮的女人,能扛能担能驮,找这样的女人才会家庭幸福些。如果找一个好看的,如花瓶一样的女人,是中看不中用,手无缚鸡之力,天天是非多,日子过得更艰难。要是种田,一辈子也就这个样子了,祖辈几代人,一直都这样,一眼是看到了头。为了鸡毛蒜皮的小事,常常是两个人吵翻了天,或者大打出手,这基本就是农村人的生活。当然,有收获后丰收的喜悦,有节假日快乐的欢声笑语,有光阴过到人前头的开心快乐,但是赵强身子骨弱,如果待在农村,这辈子估计是完了,连个好庄稼人都不算,基本上做农民也不合格,更别说生活幸福美满了。在农村待,没有一个好身板,没有一把好力气,没有一个好脑筋,也是度日如年。

赵强好像是悟出了一些做人道理。一种思想决定一种生活态度。一部分人喜欢一个人,总能把这个人缺点都说成优点。如果讨厌一个人,总能把这个人的优点说成缺点,爱恨全凭情感一念间。评价一个人,如果完全从感情的角度出发,定会得到一个不正确的结果。俗话说: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这就是人常说的,从一人的行事风格,做事态度,就能看出一个的人品、文化素养,等等。就可说明,这个人能不交往,能不能做朋友。

家里的顶梁柱,重劳力,赵万里走了。这个家里的重活,苦活,累活,脏活,没人担当了。赵福为了挣钱,去陇坪乡干活了,家里的弱女人张芳芳就成了接替赵万里的顶梁柱,一切苦活、累活、重活、脏活都是她的了,离了她,这一切都没法运转了,她想偷个懒休息一下,都没有机会,就是挣死、累死、苦死,都没人心疼,也没人关心。张芳芳细想到这些,悲从中来,心烦意乱。人活在世上,就是受苦来的。一辈子长长的,有受不完的罪,干不完的苦力活。一年四季,岁岁月月如此,真是贫贱夫妻百事哀。

个儿不高,力气不大,身单力薄的张芳芳,常常是为了这个家累得半死,真是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家里明明比张芳芳身强体壮的赵强,找借口躲在学校,啥活儿都不干,还要吃好的,穿好的,拿好的。这真是要做到孝顺老人,体恤兄弟,还真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

家庭的变故,对赵强一家人打击真的是很大。赵万里一走,吴秀莲就失去了生活的依托,精神上,身体上,更大不如从前了。所有的家务活儿都落到儿媳张芳芳这一个弱女人的肩上。同样,也拖了赵福生意的后腿。刚刚有些起色的皮衣加工店,又因抬埋赵万里,而陷入资金困难,一个得力的帮手张芳芳,又硬生生地从赵福身边被挖走。

人常说,一个人的眼前路是黑的,真不知明天怎么走,也不知道有什么事发生,往往有好多变数,都无法预料。尤其是平头老百姓,更是如此。

本来温柔贤惠的张芳芳,因生活的重担,被压得起了逆反心理,脾气变得暴躁,温柔贤惠不复存在了。还有赵万里的过世,让张芳芳更生赵福的气,家里什么大事小事他全揽下,本来就很拮据的生活,更是雪上加霜。能推给两个哥哥的事,他不推脱,拼了命担下,跟上这样的男人,真是一辈子吃苦受累,哪儿有出头之日?以前赵福在张芳芳心中的美好形象,多多少少打了折扣,让张芳芳产生了不满情绪,也开始记恨赵福起来,要不是有自己的娃娃需要拉扯,张芳芳也在心里动了些许离婚的念头。她想完全放弃这个多灾多难的家,在这个家里活得太苦情了。但自己的孩子可怜,他正是刚刚到世,需要父母教育,需要关爱的时候,教育好将来考上学,成为社会有用的人,也算这个苦没有白下,活得有意思。俗话说:为母则刚。张芳芳就是这样的好女人,用柔弱的肩膀担起家庭重担,和赵福一起忍受着非人的痛苦,艰难地成长。

同样,张芳芳和赵福朝夕相处好长时间了,知道做衣服挣钱,也是太辛苦,太难了,起鸡叫睡半夜,靠针眼儿挑钱,吃尽了多少苦头,受尽了多少罪,也没人心疼,也没有帮衬。钱是挣了不少,可是商铺没有买下,存款也没有,摩托车也没有换过,身边的生意人,一个个地有车有房了,唯独他们,越过越穷。市场上的房价年年上涨,一年一个价钱。家里把赵福是当作摇钱树,摇摇就掉钱,真是脾气太好了,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

张芳芳是最疼赵福的人,也是真心为赵福着想的人,她看在眼里,急在心里。这一急就来气,这一急就来火,火气大了就想爆发,找借口发泄。张芳芳扪心自问,她和赵福对得起这个家,再不能软弱地让他们欺负,要做一个六亲不认的主儿,帮助赵福打发掉这些想从赵福身上拔毛的人,才能过上好日子。

做人要自立自强,自尊自爱,为什么赵福一娘生的兄弟都这样,老想吃他的,占他的,花他的,用他的?这个家是无底洞,永远填不满。必须要让他们明白,好日子是苦出来的,要自食其力,有尊严地活着,才有意义。可赵福就是不听芳芳劝,一看到他的兄弟有难处,他就忍不住出面帮他们,但越帮越忙,连自己都搭进去了。

有一次大哥向他错钱,还哭鼻子。芳芳一看,反感极了,一个大男人,就这么没出息。可赵福能理解哥哥的苦,当着张芳芳的面不好借,于是他偷偷地取了些钱,装在口袋里,等送大哥走时,私下把钱塞到大哥口袋里。大哥拿了这钱走了后,再一直没有提还的事。赵福知道大哥有难处,可张芳芳说,赵福,你年年挣钱,怎么年年存不下钱呢?长此以往,夫妻二人就发生了矛盾,甚至还上了手。

有一次,在家里因为鸡毛蒜皮小事,张芳芳和赵福吵起来了。吴秀莲看不惯,也是出于私心,没有压制儿子,庇护儿媳,反而趁机批评了儿媳几句,这更伤了儿媳的心,张芳芳就觉得,这个家里就她一个是外人,人家一家子是一条心,从此张芳芳更加讨厌婆婆。

世界上最难处的关系就是婆媳关系了。时代变化了,不能与时俱进的吴秀莲的思想仍停留在旧社会,不会圆滑处理婆媳关系,还拿封建社会婆婆管儿媳的那套管人,嘴上常说:“我年轻时,你奶奶说打就打,说骂就骂,我大气都不敢吭。现在我只是说你两句你就受不了。我这婆婆也太难当了。我真不知道要怎么办才能让你满意。真是让我像妈一样供着你不成?”本来婆媳关系就很紧张,吴秀莲还这样说,她和张芳芳的关系日渐难以调和了。这婆媳关系一旦有了裂痕,下一次再不会顾着面子了。吵急了的张芳芳提出分家,各过各的,赵福为了做孝顺儿子死扛着,于是张芳芳更加记恨赵福了。为了缓和张芳芳的情绪,赵福一再强调:“等赵强读完高中,就按你说的来,再忍忍好吗?”

涉世不深的赵强,不能明白,更不能理解哥嫂吵架的原因,总之是打心里开始讨厌这位“蛮横、无知、霸道”的嫂嫂了。“真是个母老虎,以前看走了眼了。三哥的命苦啊,又摊上这样的一个女人,这辈子有他的罪受了。我绝不会找这样的女人的。”赵强根本看不透,看不清,想不到,想不明,他哥为了他,已被架在火上烤了很长时间了,心里更是为了这个家,为了他的学习,伤痕累累了。有时候,在赵福一个人时,赵强还在三哥面前数落三哥:“哥,你太软弱了,管不住老婆。”还抱怨三嫂的种种不好。赵福只是默默地听着,也不知如何给弟弟解释,也不知如何让弟弟变得成熟。只是不断地暗自伤神,责怪自己没本事,不能变得更强大,也没法管住自己的女人,处理好家庭关系,心里不免觉得凄凉。

人的名,树的影。赵福是一个要强的人,更是一个要面子的人。想有尊严地活着,让人尊重他,高看他,可是到了现实生活中,赵福却不断地碰壁。尤其是在这个家中,他真的想落一个好名声,也真想处理好家庭关系,更不想让自己的计划半途而废。他不愿分家,不管多重的担子,他都愿意担着。赵福以前也是看不惯大嫂和二嫂,嫁过来一年多不到,就和母亲常常吵架,后来分了家。母亲说的没错,当小的听老人说两句也没啥,他觉得母亲说的也没有错啊,是自己的媳妇不听话,不孝顺。母亲也想当一个好婆婆,她也是在努力地改变着自己,可是她也不知道如何处理好婆媳关系。说一句心里话,赵福也不知道要如何处理好婆媳关系,不然他也会私下和母亲说的。更为重要的一件事是,赵福自小就知道母亲有一个手麻病,一到冬天做饭时,手碰到凉水,两只手就抽筋了,全身发抖,痛苦极了,这是母亲年轻时坐月子得的病,几十年了,好不了。母亲也常常盼着能娶一个好儿媳,在这方面能替换她一下,帮自己分担家务。赵福也是从上中学时,就一直希望能找到一位好媳妇,孝顺母亲,至少帮母亲做个饭也行。赵福也真不知道,张芳芳为什么变化这么大,受不了这苦,动不动就火冒三丈。他也知道妻子辛苦,可就是抚不平芳芳心中的火。赵福也是悄悄地恨自己,偷偷拿头撞墙,“老天爷啊,我真的不知道怎么办啊!谁能告诉我?”赵福也快疯了。尤其是提到顶替婆婆做饭,张芳芳更是痛苦地想发疯。家里的那个厨房一到冬天,冰锅冷灶的。门一开,冷空气就往里涌。水缸里的水结着冰,好不容易把冰敲破,把水倒锅里,火烧不着,没有好柴火,灶火门里往出冒黑烟,呛死人了。边烧火做饭时,还要用水和面拌面,用烧热的水边和面,不一会儿就结成冰了,面冻硬了,只能用热手把面暖软,每次和这种面,那个结冰的面就钻肉地冷,痛,两只手就像针扎一样,每一次做饭就像上刀山下火海,如下地狱一般,婆婆的这种痛苦,她张芳芳不愿意受。家里更没有钱,盖一间好的厨房,或生个火,让厨房的日子能好过些。这种日子多少是个头啊!赵福赵强不是女人,不做饭,体验不到这种痛苦。

平时村里人捣是非,儿媳不孝敬老人,赵福最反感了,如今又轮到他头上。父亲走后,这个家全靠着赵福了,村人议论的焦点全集中到他一个人的身上。村里人的唾沫能淹死人。张芳芳和婆婆吵架之事,也疯传开来。不过吵归吵,家还没有散,赵福苦苦支撑着,供给弟弟上学。

天生懒惰的赵强,还同以往一样,从不帮着干家务活。学不会体谅哥嫂的难处,并觉得父亲走了,自己短了势,没有人照顾,有时帮嫂子干点儿活儿,他心里想不开,不情不愿的。张芳芳看着赵强干活就来气。心想这样干活还不如不干。这都上高中了,怎么就不理解人?这学真是白上了。实在看着心烦,芳芳就生气地说:“赵强,你去看书去,别在这儿乱搅和了。”赵强一听,高兴地跑掉了。赵强是拿看书当借口,心没放在书上,倒害着相思病,这人真不可救药了。

农村家庭主妇的活儿特别地多,猪、鸡、狗的三顿食;牛、驴、羊的三顿草料;一家人的三顿饭;还要清理茅坑的屎尿,牛圈驴圈羊圈猪圈的粪土;给牲畜割草料,铡草料,拌草料,添草料;打扫卫生;洗刷衣服;还有家里杂七杂八的活儿……从早到晚,住不了手,闲不住脚。张芳芳每天被这些活儿折腾得胳膊痛腿痛得起不来,手上起了厚厚的老茧,裂着大口子往外流血,还要带孩子,她能不心烦吗?

张芳芳也是念过书的,在娘家时也没有干过多少农活,嫁过来后满想着赵福有出息,自己跟着过几天舒心清闲日子。芳芳在家也是娇生惯养的,那里知道真正过日子是这么的苦,所以对现在的最正常不过的穷日子,最正常不过的一把苦,在张芳芳那里是成倍地增加,成倍地痛苦起来,她一时受不了。她也想家和万事兴,可苦得受不了,天天心里窝着火,一点就着。

当时,童谣在疯传,未来社会,未来农村:点灯不用油,耕地不用牛,上楼不用走,看戏不出户……

当然,当的思想和所受的文化教育,连他们的父辈都压根不会想到几十年后,陇山塬里的这一切苦能用机械化代替的机械化代替了,农村实现了产业化发展,形成了新的社会劳动关系,家家脱离贫困,致富奔小康社会。农民再不会过得这么苦,贫贱夫妻百事哀。农村的村容村貌发生了巨大变化,成为城市人向往的青山绿水的田园风光。

赵福店里也是忙得不可开交,但是家里事更多,张芳芳忙不过来时,就把赵福喊回家帮忙。这东一头,西一头的,赵福的生意也是日渐萧条,大不如从前,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真不知怎么办好。做生意,还是回家务农?赵福的事业遇到了最大挑战,到了举步维艰的地步。顾家还是顾生意?顾大家还是顾小家?回家务农还是上街做生意?兄弟分家单过还是伙着过?这事到了两难地步,真是难以取舍。赵福想咬牙再坚持一阵子,这临门一脚就看赵强的了。

赵强还是不知赵福的苦,只是不断地在赵福伤口上撒盐,把这一切都记恨在三哥身上。有一天,他把心中的烦恼,写成文章发表在《中学生语文报》上,赵福看到了。文章题目是:《愿我们成为朋友》。

我是高二学生,生活在大西北的一个小人物。现在我真想交交天南海北的朋友,愿“天涯若比邻”,患难心连心。

以前我是保守派,在班上我不是好学生,连朋友也没有,我感到寂寞而又痛苦。

每当周末归家,看到母亲瘦弱的身影磨这磨那,我不由心酸。她是五十多岁的人了,年近花甲,白发早生,满脸皱纹。慢慢的我变得少言寡语,经常爱失神地望母亲的身影,轻生的念头越来越重。

哦,母亲对我又说起她那句话了:“强儿,我只等着你考上大学做了官,我就放心了。”

天哪!天真的没良心,我哪能静下心学习。母亲盼着儿子找个媳妇伺候她老人家,可是娶过门的嫂子却天天气着她。母亲越来越老,但每当这句话一次又一次被母亲提起,我就钻心地痛苦。我不能这样消沉啊,救救我,上帝。

但无济于事,我的脑袋闷得难受,耳朵整天“当啷当啷”叫个不停,时常翻来覆去睡不了觉,眼前黑云滚动,金星乱冒。这样有必要活着吗?我真的疑惑了,真的。

失望中我不断看书学习,感悟地接受了治病方法,不断自我锻炼。身体日渐好转,想活的欲望促使我改变了坏的情绪,耳朵不响了,头痛的慢了,在这个躯体中燃烧起生命之火。

对!我以前也不是坏学生,也曾当过三好学生,优秀少先队员,当过班长,学习委员,更有奶奶给我讲许多许多的故事。但过去不等于现在,只有把握现在有利的条件,才有可能成功。母亲的那句话又在我耳边响起,给我增添了一种力量,我要争取改变这苦难的日子。想到这,我仿佛看到了美好的前程。

事已如此,我不再抱怨、悲观,我想要改变这一切,但自己的力量微小,愿与有志的朋友为伍,共同改变,共同进步。

今天我不再消沉,真想交天下朋友结队为自己的祖国建设美好的蓝图。

赵福读完这篇感情强烈的文章后,心里悲喜交加。喜的是弟弟写的文章能刊登在全国性期刊《中学生语文报》上,说明他的文笔很好,还有积极上进之心,而且这篇文章还获得全国中学生写作大赛二等奖,还有一本他们这次获奖作文的书作为奖品,这是相当了不起的事,能做到这样的,在几百万中学生中可以说是凤毛麟角,陇合中学就赵强一人。悲的是一纸伤心泪,家庭矛盾,贫困现状,身体疾病……这些让赵福伤心欲绝。赵福多想处理好家庭矛盾。弟弟不理解自己,还恨着自己,这些赵福都不在乎,随着时间发展,赵福相信弟弟能理解自己的。

这篇获奖文章,对赵福和赵强两兄弟来说,都是一根救命稻草。赵强发现了自己的写作天分,这无疑是暗夜中的一盏灯,给他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学文科,将来当作家。

赵福看到了赵强的写作能力,相信写作,或许将来能成为赵强的一项生存技能,毕竟能写作的人也不多。社会需要这样的人。如果能考上大学,肯定是一个当官的料。当官的人,首先要写作好,有话能讲出来。你看哪个领导讲话不拿讲话稿?这都是人写出来的。当然,赵强的文章不只是一篇获奖,也并不是一次发表,这也是给赵福最大的信心支持,也是他强烈建议妻子和他一道苦苦供给赵强的原因。

本文连载章节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