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张少强的头像

张少强

网站用户

小说
202212/08
分享
《陇山塬》连载

第五十八章 家庭巨变

梦想是美好的。赵强还痴痴地想去复读,但命运之神早就给他安排了另一条路。这条路上满是荆棘、蹉跎、彷徨,还有狼、虫、虎、豹,赵强会经历什么样的人生巨变,他又将何去何从?

赵强的成才之路比张显、陈强更曲折,更艰辛。不知是上帝偏爱赵强,还是对他另有考验。赵强明白:一帆风顺的生活没有更多值得让人回味的东西,平平淡淡的成功,更没有太大的价值,安逸的生活带来的只有享受的乐趣,却让人体验不到人生的五味。

赵强所走的这条曲折之路,注定百转千回。只有体验了生活的酸甜苦辣咸,才能参透人生的真谛。赵强的成长之路更值得让人回味,更值得令人尊敬,更值得让人学习,更是青年人自强不息的榜样。

人生的成长之路就如大浪淘沙,是金子总会闪闪发光。天上的神仙,把支配每一个人的成长当成一种乐趣。只有意志坚强、毅力超常的人才能感动上天,获得幸福。

从穷人到富人,要不断地积累财富;从弱者到强者,要不断地修炼身体、智慧、境界。即便是道家学说里的神仙,还是佛经里的佛陀,还是儒家的孔子孔圣人,都经历了从凡人到圣人,不断地渡劫成长的历程。神话中从人到神,从神仙到更高级的神仙,也要渡劫,只有经历重重劫难,才能存活下来,才会得到更多的福报。福报就是幸福的意思。不管是凡人,还是仙魔转中的神仙、魔神,都如人一样要经历苦修,才能成正果。这是特别喜爱中国传统文化,儒学文化、佛学文化、道家文化的赵强,对古文化与马克思哲学相结合总结出来的个人文化观点和文化思想。

赵强不认为是宣扬鬼神论,因为马克思哲学不信鬼神,共产党员也不信鬼神,而赵强认为,他这样的思想观点,恰恰是把中国鬼神论思想,统一到马克思的哲学当中来。实际上,这些思想,都在从不同的角度,宣传中国的传统文化,以及文化中的精髓。比如说中国的道学先祖老子,从普普通通的人,到大智慧的哲人,以及被神化成太上老君。都是因为他在学习上不断精益求精,在智慧上不断地超越自己,人们对他的崇拜达到极致时,就把他升华为神仙。这是中国人的传统观念和情感基础,事实上是统一,而不是同现在的哲学思想割裂的。

现实生活中,人在面对困难时,人的意念会决定三种前程:一念进了天堂,一念下了地狱,一念成仁成圣。实际上是在说做人的三种心态,面对困难的一种精神认识。神、仙、魔,都是人。只是人的思想不一样,有人成为神,有人成为仙,有人成为魔。这不是迷信,而是一种做人哲学。面对困难克服困难时,用乐观的心态去对待,把吃苦当乐,活得开心,去奉献自己,去不断地改变自己,人的精神富有就如神仙一样,即便是牺牲了,也不会痛苦,而是高尚地献出了生命。就如中国的英雄们:黄继光、董存瑞、刘胡兰等等,革命先烈。如果面对困难时,人走了歪门邪道,为了自己的利益,去偷去抢,要了别人命,虽然他解决了困难,达到了成功,但是思想就如成了魔一样,在这种人的精神里就如嗜血的魔鬼一样,把人不当人,随意杀生,如魔鬼一样,活在阴暗里。所以凡人面对困难时的个人信念决定着人的精神会到天堂,还是下了地狱,还是到了人间,完全由自己的人生选择来决定。面对困难,勇于担当,敢为人先,做中流砥柱,成为人人崇拜的对象,就等于人间圣贤。面对困难,损人利己,为非作歹,成为人人厌烦,口诛笔伐的对象,就等于下了地狱。面对困难,存大仁大义,普渡众生,力挽狂澜,救苦救难,成为人人求助的对象,就等于进了天堂。

中国人的天地人学说,实际上就是一种文化。一种精神追求。一种做人态度。也可以说是做人哲学。困难就是试金石,劫难就是“六道轮回”。一念决定了人、畜、鬼、神、仙、魔。面对劫难,以仁、义、礼、智、信要求自己,进入人道;以人所不齿,如动物一样,就进入畜生道;以坑蒙拐骗损人利己,进入鬼道;以非常人所为,非常人所能,成就了大仁大义,挽救众生于危难,就进入神道;以牺牲自己,舍生取义,存大爱于人间,进入仙道。做了人、鬼、神共愤的事,就进入了魔道。实际上人的思想就在这“六道轮回”中,不单单是,死了之后进入“六道轮回”,当然死了谁也不知道,马克思哲学就不信鬼神,人死如灭,灰尽火灭。实际上人活着时,思想就已在“六道轮回”间转换,这是一种文化观念,而不是迷信。

人的思想,在人道活得豁达幸福。在畜生道活得浑浑噩噩。在鬼道活得如地狱一般苦,天天遭受身心痛苦。在神仙道活得飘逸洒脱,人人向往。在魔道活得变态疯狂,嗜血如命。同样,一个人每天面对困难和劫难,思想游走在六道轮回之中。所以要修炼自己的思想和境界,让人脱离痛苦,活得像人一样,或者像神仙一样,豁达幸福,飘逸洒脱,精神富有。人生短短几十年,来世上一场不容易,如何活得好,精神富有很重要,不是你钱多就能拥有幸福,不是你钱少就活得不幸福,最重要的是你的精神活在什么层面,很重要。

常言道,举头三尺有神灵。神灵是什么,是人的精神思想,而不是真正有神仙,而是说人的精神思想很重要。人的精神思想,就决定因果报应。如果用马克思哲学来说,这样说好像是迷信了。实际上,马克思哲学中讲得非常透彻——矛盾论,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决定着结果。质变到量变决定着结果。正如前面讲到的仙女骗婚的故事。仙女不断骗人的结果导致了她遇到了人生中本不该遇到的赵大强这样的男人,使她婚姻经历了炼狱般的痛苦,最后重新做人。中国的神仙、因果报应,不是神仙、不是因果报应,而是一种规律。举例来说,人常说的坏事做多了,总会有报应的。这是很普遍的一种规律。俗话是怎么说的,瓦罐不离井口,只要你来的回数多,总有碰破的一天。因为啥,瓦罐没有井口的石头硬,肯定碰不过,用瓦罐打水的人,又不是机器,总会有个一不小心的时候,把瓦罐磕到井口上,就会碰破了的。就是机器用的时间长了,次数多了,也会失灵,不准了,或者坏了的,这就是亘古不变的规律。再说现实社会的中,贪官“老虎和苍蝇”自认为权力很大,无能所不能。但是国家有政策,社会有法律,人有人心,有是非对错,如果是贪官,贪腐的失去了人心,总有一天,有人就会控告他,一告他,国家法律就会制裁他。所以法网恢恢,疏而不漏。这些,都应了一句话:“举头三尺有神灵”、“夜路走得多了,总会掉沟里”、“常在河边走,哪能不湿鞋”。

神是啥?不是迷信,不是庙里敬的泥神,庙里的泥神只是一种形象化的代表和人对这种自然规律片面的理解。神是人心,神是良心,神是规律,神是大自然,天人合一。所以说:“神无处不在。”这不是迷信,而是说规律无处不在,无处不制衡着人类的发展。上苍、神仙就是住在人的大脑之中,主宰着人类因果轮回的规律。为啥这样说,人的所思所想,神仙了如指掌。因为人的思想,人思想中所想的问题,所想问题的方法,就决定了一件事发展的规律。只要一个人违背了自然规律,宇宙大道,规律就要收拾你,顺应了规律,规律就福报你。所以,老子在《道德经》中说,无为而治,因为要顺应规律,有可为,有可不为,才可能无为而治。这就是: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一个人的行为,符不符合做人规律,邪不胜正,违法乱纪,法网恢恢,疏而不漏,为人民服务,做人民公仆,等等,就是规律决定了结果。世间事是公平的,一个人不可能事事占尽先机,事事都顺着自己,世间万物都依了一个人,别人哪有活路?所以要学会知足常乐。人无完人,不求有功,但求无过。

在上学期间,为了给赵强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全家人都依着他,顺着他。反而让赵强养成好吃懒做,任性惯了,虽然是个穷家,但受尽父母的恩宠,吃得最好,穿得最好,重苦没下过,有困难父母哥哥们顶着。当高中毕业,走向社会的第一步,吃了苦头后,他才恍然明白。一切并非自己想象的那样。他人生的第一个考验真正地来了。

赵强风尘仆仆地回到家时,见母亲痛苦地躺在炕上呻吟。问起原因,母亲撒谎哭诉,因为家里的农活,和嫂嫂之间闹起了很大的矛盾。看母亲那痛苦的样子。赵强恨不得冲出去教训一下嫂子,帮老人出气,哥哥也不会把自己怎么样的。

赵强一直认为,母亲做的一切都是对的。母亲就是自己的天,就是自己的地,她哪儿都好,不好的是嫂嫂,但是三个嫂嫂现在都这样了,赵强也没有了退路,怎么办?只有自己成家立业,娶妻孝敬老人了。父亲走了,只有母亲,她又活得不顺心,怎么办?

张芳芳嫁给三哥之前,赵强觉得她是一个重情重义,知书达理的好女人,为什么进了赵家门就成这样了?真的是进了谁家门,就活成谁家人?那为什么婆媳关系就这么不好呢?三嫂什么时候变成了母老虎了呢?把一个好端端的家搞得乌烟瘴气,鸡犬不宁。中国人的尊老爱幼的精神去哪里了?

三哥赵福在没结婚之前,对母亲的话是唯命是从,可是结婚之后,就如变了一个人。婆媳吵架时,赵福成了闷葫芦,一言不发,成了一个典型的“妻管严”。赵强想:假如换成我,张芳芳如此张狂,如果不抽她两个耳光,真不解气。俗话说:打倒的婆娘揉倒的面。不打不骂,任由她胡作非为。

母亲哭着哭着,吐出了实情,原来事情并非这么简单。两人吵架的主要原因不是家务活,而是赵强上学的事。母亲说:“你三嫂说你没有考上大学,又跑外面打工,不帮家里人干活,农活她一个女人家干不动,太辛苦了。他还在你三哥跟前骂你是一个没出息的货,在学校里不好念书,带领全班同学罢课,写反动诗,还谈恋爱。人穷得屁都夹不住了,还干一些不正经的事,哪像一个念书的人?肯定是考不上大学的。与其年年供给上学花钱,还不如回家务农,帮你哥操持家务活,她也好去帮你哥干活挣钱。这样念书,实际上是在造孽,是十足的败家子。为了供你上学,全家人跟着吃了不少苦,家务活她一个人干,重活没让你干过一把。山里活儿多苦,她们平时都没有舍得吃的清油细白面,全被你拿去交到学校灶上了。白面馍尽着你背,家里的钱尽着你花,供来供去到头一场空。补几年都是考不上的,枉费心机。”

吴秀莲护子心切,不从儿媳张芳芳的角度考虑问题,一听说骂赵强,她就满肚子来气,于是两人经常为此事大吵。母亲哭着哭着,又抱怨赵强:“你咋不考个大学,让你嫂子这样说你?你是不知道的,为了能供你上学,妈也是受了你嫂子的不少窝囊气。她一说你,或者一抱怨你,我就不爱听,所以我把她得罪了。为了供你上学,家里人也是省吃省喝。为了给你拿吃的,我同你嫂子之间私下不知吵了多少次嘴。如果你在学校里吃得不好,拿得不好,同学之间可能会笑话你,看不起你,所以全家人是尽着最大所能供给你。全家人都盼着你能考上大学。好让你将来有个出息,家里人也跟着面子上有光彩。你现在没有考上大学,家里再没经济实力供你复读考大学了。你要去县城学习,那里的住宿更花钱,一年下来至少也得三两千元。可是我们家现在没这个实力。妈又不挣钱,你嫂子又铁了心,不供给你了。娃你要想想办法。”

“你嫂子说你念不成书,百分之八十就是回家务农的主。他辛辛苦苦挣下的家业,到时还得分你一大半,所以她不甘心。你将来成家立业,娶妻生子,还得靠他们两人苦死苦活地挣彩礼钱。你毕业后不在家里守着种地,到处乱转,哪像过日子的人?真是养活了一头白眼狼。你嫂子当着我面不好骂你,她在背地里对着你哥这样骂你时,妈就不爱听了,与她吵架,吵不过她。你哥又不帮妈,妈想管教管教那个女人,哪知你嫂子三下五除二就把妈连推带搡地推倒了。在山里干农活的人多,你妈是丢不起这个脸,所以气得心里结了一个疙瘩,全身痛得起不来了。娃,你要给妈争气啊。你不是念书时学习一直很好吗?”

赵强一听这话,心里顿时如压上千斤重担,沉重得喘不上气来。狠狠地说:“这个女人还是吃不了苦。这么一点点苦就受不了,弄得家里鸡飞狗跳的,打娘骂老子的成什么体统?我真的是她说的那样不济,要靠她养活,靠他生活的人吗?我十八岁了,什么事干不了?最不行我自己也能养活自己了,我都成年了。”

其实张芳芳脾气变坏也有她的原因,也有她的难处,毕竟新时代的女人,再不是封建社会的女人,要三从四德,任劳任怨,任由婆婆打骂,不敢吱声。也没必要为了一个大家庭,牺牲个人幸福。再者张芳芳家里条件优越,也没有下过重苦,只是嫁过来后,跟了赵福,本想着过幸福轻松的日子。那知嫁过来后,赵福家接二连三的家庭变故,一家子的千斤重担就压在她这个弱女人的肩上了,由不得她不下苦:粪担子去,水担子来,左面抱着娃,右面夹着柴火。全家的嘴巴都张着要饭吃:人的,家禽家畜的。她从一位学生娃,成了人家的儿媳妇,她都快被这个家的重担压疯了。这一家子与她没有血缘关系的人,她张芳芳要无私地奉献付出,对于新社会的女人来说,她受不了,她还没有真心地融进这个家族中。

再者赵强好吃懒做,以读书的名义不干家务活,还要吃好喝好穿好。又不是芳芳的娃,她心里不平衡,她心累心烦,硬是看在赵福的面子上,她这样死扛着。但赵福是一头老黄牛,宁愿自己吃苦,也不让兄弟受罪。她就想抱怨,出出闷气,婆婆吴秀莲听到了,就非要和她吵,真是拿她当外人,吃苦受累,里外不是人。赵福为了这个家,吃的那个苦,他俩还欠着一屁股债,连自己的营业房都买不起,整天提心吊胆的,生怕房东赶他们走。赵福是下不了这个决心,甩掉这么大的一个包袱,所以这坏人她来当,这包袱她张芳芳帮赵福甩,不然一辈子都被拖累着翻不了身。爱恨交加,多种情感纠缠在一起,导致张芳芳的性格发生变化。张芳芳就是在自己的亲妈跟前,不开心时还要顶几句,婆婆作为外人,看在赵福的面子上,做得已经够好了。现在就连婆婆吴秀莲顶几句都不行。婆婆就是个道德法官,看她做得不对,或者撒气不开心时,立马用道德的眼光审判她,批评她,她也是忍够了。既然撕破了脸面,这个家不欢迎她,不关心她,把她当外人,那她就没必要为这个家受苦了。

要甩掉这个包袱,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分家。分了家,赵强再没了指望,自己的穷日子自已过,婆婆也就不用管了。她爱管小儿子,就靠小儿子过吧!反正农村分家,老人分到谁家,谁就管一辈子。她再也没必要操这份心,闹得不开心。所以赵强出门打工的这段时间,张芳芳就一直对赵福说兄弟分家的事,为此和婆婆吵架后,她又多次对赵福说,赵强成年了,高中毕业,大学考不上,就该分家了。赵福从无声的反对,最终慢慢地动摇,并同意了这事。因为赵福看到实在过不下去了,再强扭在一起没多大意义了。但赵福没法对兄弟张口,不知怎么办好。甚至他都做了最坏的打算,把全部家产都留给赵强,自己去陇坪乡做生意也行,只要赵强愿意分家。张芳芳也委曲求全地说:“只要赵强愿意,我们吃点亏都行,不然庄里人骂了。”

赵福打从心底里愿意和老妈过。赵强一个人,分了家,自己出门打工也能过得去,可老妈跟着怎么过?但是媳妇张芳芳死活不同意:分家就是要把婆婆和赵强分出去,甩掉两个大包袱。

通过这次打工,对赵强触动很大。他也成熟了不少。所以一听家务事就已经明白了,书是念不成了。这家也是过不下去了。看来兄弟分家是必然的了。是自己主动说,还是等三哥说?到底分家后的日子怎么过?在家务农,还是在外打工?这老母亲怎么过,自己如何撑起这个家呢?

赵福也是左右为难,兄弟亲情难舍。俗话说:掰破的馍馍合不拢。一旦分了家,他赵福就算是想帮这个家,帮帮弟弟,也不能像现在一样,说给就给了,分了家就是有借有还了。如果现在分家,在情理上也实在是过不去,没有成家,村里人也会骂,拿他家当笑话看。赵福还特别怕两兄弟为分家和分家产而吵架、打架。在农村,因为兄弟分家,打死仗的很多。最好请村里年龄大的主事一下。

赵福看到张芳芳为这个家操劳,他也实在是不忍心。这手心手背都是肉,眼看不分是不行了,但如何对老四张口说啊。结婚这几年,赵福从心底里心疼自己的女人,让这个女人跟着他受苦,为了家没少受气,所以张芳芳抱怨他,骂他,他都忍了,为了这个家。他这么苦熬的目的就是让弟弟赵强考上大学。“三代不出人才,后代就变驴了。”这句蔑视人的话,深深地扎在赵福心里,痛得他喘不过气来。可是妻子张芳芳根本理解不了他的这种痛。“考不上就考不上,与自己有什么关系?与这个家族有什么关系?”

赵氏家族是大家族,从家谱记载来看,从宋朝末年开始,到现在已有八百年历史,赵家人即使经历了历史上几次大的战乱,参加过战争,人口从多变少,从少变多,但总是没有断过根脉,也没有断过香火,一直扎根在陇山山脉间。骨子里遗传下来那种家风家规——耕读世家,文武双全,家大业大,兄弟要互帮互助,不轻易分家,有本事的罩着没本事的,条件好的拉帮条件差的,遇到困难要一致对外,绝不能让外人灭了根脉。最喜四世同堂,妻贤子孝,任劳任怨,敢于担当。其乐融融的家族思想,深深地束缚着他们,牵绊着他们,即使走到天涯海角,彼此间也有着浓浓的乡情,乡音,乡愁,乡党之情。最喜的娱乐就是吼秦腔,即使吼了上千年,仍深深地喜爱着,《铡美案》《下河东》《薛刚反唐》《三请樊梨花》《大登殿》,戏曲人物那种伟大的情怀,博大胸怀,一直教育着人们,就是没有文化的妇女,也能听得懂、悟得明“王宝钏十八寒窑苦等丈夫归来”。每一出戏,都是一部活生生的经典教材。历史人物的精神和家族文化,穿透厚重的历史,深深地连着血缘,植根于陇山秦汉文化的厚土中,深深地烙在土生土长的陇山人的血脉里。所以赵福痛苦着,煎熬着,不忍甩掉这个包袱,卸掉家族这副重担。

赵福、赵强都是孝顺的孩子,他不愿看到母亲受罪,也不愿看到母亲受气受苦。赵强又想,自己作为一个男儿,不管多苦多累,都肯定要赡养老人的。将来就是带着母亲打光棍也行,如果喜欢他的女人,愿意下嫁给他,但不喜欢老人,不要老人,即使倒贴给自己,自己也不会要的,就算她美若天仙。一个不要老人的女人,就是披着人皮的禽兽,不值得人喜欢,不值得珍惜。不要老人就等于在情感上杀了老人,一个生你养你的人,你抛弃了她,天理难容,不管是何种理由。老人养你小,你要养老人老。如果老人老了,无依无靠了,你把老人推出去,那就是等于杀了老人,这有背人伦道德,禽兽不如。何况举头三尺有神灵。自己还要生儿育女,在世上活人。

赵强明白,自己的任性透支了亲情,再不能失去做人的尊严,毁了家庭。此刻是自己该挑起家庭重担,重塑形象,实现自己梦想的时候了。

本文连载章节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