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孙仲山的头像

孙仲山

网站用户

随笔杂谈
202006/29
分享
《走出历史的阴暗》连载

第七十章 权臣(1)

  李嗣源杀了李行德和张俭,安重诲以为可以放开手脚大干一番,哪知道李嗣源对他越来越疏远。

  后来安重诲明白了原因,原来是后宫的王淑妃和武德使孟汉琼势力越来越大,而自己因为李从珂的事情已经让李嗣源对他有了看法。

 王淑妃和孟汉琼不停的在李嗣源面前说安重诲的坏话。天天枕头风吹着,李嗣源对他渐渐疏远。

 了解到这些情况,安重诲大吃一惊,知道自己的处境会越来越艰难。怎么办?安重诲决定以退为进,想法保护自己。

 安重诲向李嗣源提出不在担任枢密使。李嗣源一听,就不耐烦了,乜斜了他一眼说道:“事实证明你是清白的,造谣诬陷你的人,已经被我斩尽杀绝,你好好的干你的事业,我保证不会再出这样的事。”

  安重诲连忙扣头说道:“陛下,臣本身就没有啥文化,这几年担任这样的高官,我感觉到力不从心,还是让我到外地做个节度使,我觉得,这样会更好”

听了安重诲的话,李嗣源把脸一沉说道:“我说你能干你就能干,别啰嗦这些”,李嗣源说完这些,一挥衣袖,回后宫去了,不在理睬安重诲。

安重诲闹了个没趣,只好灰头土脸的回家去了。

 李嗣源这样的说法,其实令安重诲大感欣慰,知道皇上还是信任他,继续让他任职,以退为进的策略算是取得第一步成功。

 但是,有很多国家大事容不得他继续在为自己的事情考虑。

 李虔徽匆匆来报,说董承业有东川节度使的最新情况汇报。董承业是谁?东川节度使董璋的大儿子,官拜宫院使。其实,也是李嗣源怕董璋造反,故意留在洛阳牵制董璋的人质。

 李虔徽向安重诲简明的说明了董璋的态度。董璋在给董承业的信里要他找到枢密使里一个能向李嗣源传话的要员,向李嗣源说明,只要朝廷不派兵马到斜谷,他董璋绝不会谋反,但是要是派了一兵一卒,他董璋必然会马上反叛朝廷。

 安重诲冷冷一笑,说道:“董璋竟然敢威胁朝廷,他这是吃了雄心豹子胆了,立即回话给董承业,让他给董璋去信,董璋必须赶紧回洛阳述职,否则,大军一到,鸡犬不留。”

 李虔徽把安重诲的命令捎给董承业,董承业长叹一声,看来是自己死无葬身之地了。

 为啥董璋要造反?原来是安重诲在利州,阆州和遂州都派驻了人马,由自己的亲信李仁炬负责指挥。董璋不傻,安重诲在这三州驻守重兵,那就是要图谋东西两川。

 所以董璋明明知道安重诲绝不会善罢甘休,一定会向蜀地增兵。故意写信给儿子董承业。让董承业给枢密院带个信,他董璋绝不会因为儿子在洛阳就不会谋反,同时,也试探一下朝廷的态度。

  董承业也知道自己父亲为了权势绝不会顾惜自己的性命,父亲来的信是给他的诀别信,那就是不再管他的生死。绝不会因为他而受朝廷要挟。

 安重诲决定派别将荀咸进军阆州,阆州必然是董璋最先攻打的地方。董承业知道朝廷要派军到蜀地,急忙找到李虔徽说道:“只要荀咸带领的这支人马到了阆州,我父亲董璋必然得造反”。

  李虔徽说道:“这个事情我也向安大人说过,无奈安大人执意派兵”,董承业接着说道:“我并不是顾惜我的性命,只要朝廷不派兵,我父亲肯定不会谋反,真的不想为国家造成这样大的麻烦”

 其实,董承业也明白,自己絮絮叨叨的说这些,其实无用。无论朝廷派不派兵 ,他老爹总会谋反,要是不想谋反,早就奉诏回洛阳了。人家安重诲也看透了这一点,才下令进军。董承业说这些,也是想多活两天。

 董璋听说后唐大军这就要来到阆州,马上联合西川的孟知祥,扯旗造反。

 孟知祥和董璋合兵,让董璋去取阆州,自己加派人马去守剑门关,孟知祥知道,只要能守住剑门关,那攻利州,阆州,遂州,就是关门打狗,绝无闪失。

 李嗣源听说董璋造反。赶紧调女婿石敬瑭去蜀地平叛,让夏鲁奇为副手。

 李嗣源看着征蜀大军,心里异常难受,知道孟知祥和董璋在蜀地经营多年,自己本想做个好皇帝,不想在起战争,这一场争斗下来,不知道要死伤多少人。

一旁的安重诲见李嗣源沉默不语,说道:“董璋这样,完全是陛下太容忍的缘故”。

李嗣源看了安重诲一眼,说道:“我不想负与人,这几年做皇帝,本来想以仁德感化这些宵小之人,没有想到这些人贪心不足,只是又起祸端,百姓惨遭涂炭。”

安重诲说道:“这次石将军亲自出马,一定能马到成功,陛下,我已经把董承业一家绑了过来,让董璋明白,我们对他这样的反贼,决不姑息”

 李嗣源本来好杀人,对董璋的一腔怨恨都算到董承业头上,一声令下,董承业一家血溅当场。

本文连载章节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