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从璋打死安重诲,赶紧报告给李嗣源。李嗣源一边暗暗埋怨李从璋行事鲁莽。但心里到还有一种报复后的快感。
安重诲是本朝的著名人物,就算死也要有个死的理由。满朝文武知道安重诲被打死了,基本都选择了默不作声。只有大学士赵凤为安重诲喊冤叫屈。李嗣源心里暗暗骂他不识时务。
最后,给安重诲安的罪名是任意发矫诏,离间孟知祥,董璋和唐政府的关系。其实也就是安重诲施行的削藩政策,政策失败了,就成了安重诲的罪状。
安重诲被打死了,两个儿子安崇绪和安崇赞也不能留着,一并处死。
当李嗣源知道只从安重诲家里查抄出几千湣银钱时,心里又暗自叹息,他明白,杀了安重诲,一些不良后果马上就会出现。
老太监孟汉琼和王淑妃以前一直被安重诲打压 ,从来不敢铺张浪费,但是安重诲死了以后,两个人马上没有了紧箍咒,奢侈铺张,很快花光了国库里的钱财。
李嗣源的大儿子李从璟被元行钦所杀,下面还有三个比较疼爱的儿子。二儿子李从荣,三儿子李从厚,四儿子李从益。
三儿子李从厚性情懦弱,小名叫菩萨奴,性格温和。小儿子李从厚年纪幼小。二儿子李从荣性格乖张暴躁。
这个李从荣不怕老爸李嗣源,独独怕安重诲,从小就怕, 有安重诲管理着,这家伙没有出啥幺蛾子。
但安重诲一死,这小子成了脱缰的野马。为啥李从璋非得打死安重诲,就是因为这些龙子龙孙受到安重诲的管教太多,被不相干的人管教,以后基本成了仇敌。
李嗣源曾经让李从荣担任北都留守,可是他心高气傲。不但不处理政事,而且奢侈放浪,完全是个富二代纨绔子弟形象。
李嗣源听了李从荣的所做所为以后,赶紧派宰相冯道去劝劝李从荣。
但是要怎样劝导李从荣,冯道可费了一番心思,怎样能做到让皇帝满意,让李从荣改过自新。最后冯道对李从荣用了激将法。
冯道偷偷的对李从荣说道:“你兄弟李从厚,恭谨良善,能够礼贤下士,从不张扬。做事又老练,你年龄比他大,”其实冯道的意思李从荣明白,你李从荣比李从厚大,那你就是皇帝的第一接班人,如果你不好好表现,那对不起,你就失去接班人资格了。
冯道这番话说完以后,以为李从荣能够根据自身不足,而改变一些恶习。但是想不到李从荣不仅不找自己的毛病,反到怨起李从厚,心里更加痛恨李从厚。
其实,李嗣源非常看重自己这个二儿子。并封他为秦王,希望他有李世民那样的文治武功。
李嗣源是马上皇帝,自然讲究的是军事才能这一块。虽然,也喜欢听冯道等人讲一些治国的道理。但是,他亲眼看到李存勖喜欢伶人和诗词之类的东西,丢失了国家。对诗词之类的自然厌恶。
但是,李从荣偏偏在李嗣源的眼里做了另类。
对于汉文化的理解,李从荣明显和李嗣源不可同日而语。李从荣不仅用心学习汉文化,最喜欢的是写诗。
常常约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高声吟诗,最后挑选自己钟意的诗句,编辑成册。
李从荣最信任的诗友就是高辇。高辇作为后唐时著名的诗人,深受李从荣喜爱。
李从荣把文人的地位提高到一个新高度,所以,高辇一心一意的想报答李从荣。
但是李从荣的所作所为,那些为李嗣源出生入死的武将们看不惯了。
因为这些人几乎刚刚走出李存勖的阴影,在李嗣源的手底下过了几年的好日子。
而这个李从荣虽然没有李存勖的军事才能,但是任性倔强决不次于李存勖。
李从荣是最有机会接替李嗣源的。那些武将们仿佛李从荣的身上看到了李存勖的影子,这一点令他们心有余悸。
为了防患于未然,他们只好找李嗣源,让他好好教育李从荣。
李嗣源看不惯李从荣的所做所为,他本来就是一个勤俭节约的标兵,对铺张浪费深恶痛绝。
李嗣源没有文化,虽然喜欢听贤良故事,但对那些吟诗作对的文人,天生就反感。
李嗣源也觉得不能让李从荣胡作非为下去了。
他把李从荣狠狠的训了一通。让他好好学习军事,学习治理天下。吟诗作对不能当饭吃,不好好听话,将来天下就没有份。
李从荣正是叛逆期,也是最不听话的时候,虽然不敢犯犟,但依旧我行我素。看着李从荣不作为,李嗣源虽然痛心,但也有点欢心。为啥?李嗣源明白,李从荣这样肯定还不能当做太子人选,既然选不出太子,自己的皇位就还能多做几天。
李从荣也乐的享受。反正老爸是皇帝,自己作为皇二代,正是享受的时候。
对老爸的训斥,他依旧不找自己的原因。还是不停的打听老爸为啥训他。
最后打听清楚了,向老爸那里告黑状的是那些文武大臣们。
李从荣不高兴了,那些年,一直被安重诲那老家伙欺压着,如今安重诲死了,还是有人想打压他。
于是,他就对高辇说 :“只要他做了皇帝,这些文武大臣,一定一个不留”。
他说的咬牙切齿,又意气风发。听话的高辇虽然是诗人,但是政治情商太低,他以为李从荣真的就能做皇帝。
有一次,喝醉了酒,高辇看着那些文武大臣洋洋自得的样子,情不自禁,就把那句话和好朋友们说了出来。
这句话说出来不要紧,马上就以光速的速度在众文武百官之间传播,众人被吓的面如土色,他们知道,李从荣既然能说出来,那就能做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