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从荣叛乱失败被杀,被剥夺封号,贬为庶民身份。跟着李从荣混的一大群文人墨客幸亏宰相冯道讲情,才被充军流放,保住性命。
李嗣源让孟汉琼到魏州紧急调宋王李从厚回洛阳。孟汉琼到了魏州以后,李从厚大惊,他为人低调,不像二哥李从荣那样张狂。再说,他也没有啥大的权利欲望,能有节度使当当就行。
李从厚把孟汉琼接到魏州。二人见礼之后,孟汉琼对李从厚说道:“宋王殿下,我今天来给你带来两个消息,可以说是一个好,一个坏,坏消息就是皇上病重,怕不久于人世;好消息就是秦王叛乱被杀,你赶紧回洛阳,预备继承皇位。”
李从厚听到孟汉琼如此一说,登时大惊失色,想不到皇宫里竟会出如此大的变故。想起二哥李从荣平时把他视为眼中钉,要不是他为人低调,现在可能早就遭了二哥的毒手。
又想到自己年轻,不能独挡一面,老爸李嗣源根本没有把他当做接班人培养,朝中的那些大臣能不能听命与他,还很难说。总之,李从厚感到他这条帝王之路上肯定都是荆棘。
孟汉琼说道形势紧急,让李从厚赶紧动身,他知道,李嗣源经过此番惊吓,已经病入膏肓,李从厚要不是赶紧回洛阳,就怕见不上面了。
李从厚来不及和孟汉琼交接,赶紧快马赶回洛阳,回到洛阳以后,老皇帝李嗣源已经在三天前驾崩了。
国不可一日无主,众大臣拥护李从厚即位,李从厚给李嗣源加封谥号为唐明宗。后唐结束了李嗣源时代。
李从厚当上皇上,消息传到成都,孟知祥笑着对下属们说道:“李从厚年轻,性格懦弱,周围一帮权臣环绕,就怕是李嗣源苦心经营的天下要乱套了”。
其实,孟知祥说的不差。李从厚的姐夫石敬瑭为河东节度使,手握重兵。而李从珂在安重诲死后,经过几次提拔,已经做到凤翔节度使。这两个人,李嗣源在世的时候,还能够制约的了,如今换上李从厚,就怕是难以调遣。
朱弘昭和冯赟两个人自以为拥立新皇帝有功,把持朝廷大权。李从厚能力有限,只得屈服于群臣,并对众人说道:“我当我的皇帝,你们做你们的臣子,我们相安无事就好”。
李从厚软弱,那身边的大臣就强悍。
朱弘昭和冯赟看出李从厚和李从荣不一样,李从荣是让人害怕,而李从厚简直是人人可欺,虽然,李从厚和李嗣源的相貌最为形似,但是李从厚骨子里缺乏的是李嗣源的那种征伐沙场的勇气。
朱弘昭和冯赟看透了李从厚的这一点。那就在国家各个部门安插自己的人,就算是皇帝的人也要排斥到外面去,李从厚虽然对这些事情心里有气,但是敢怒不敢言。
后唐要是按这个方向走下去,或许君臣都能过着好日子。
李从厚安分了,但是朱弘昭和冯赟觉得日子太平淡,整天吃吃喝喝的不如打打闹闹痛快。
两个人把持后唐朝政,但是要长久的把持下去,必须除掉外患才可以。
谁是外患。?一个是璐王李从珂,一个是河中节度使石敬瑭,只要他们两个在,朱弘昭和冯赟的好日子就过的不踏实。
其实,李从厚性格懦弱,但是受人家气,心里也是不舒服。
李从荣死了,没有人为他喊冤,看来李从荣已经被订在后唐历史的耻辱柱上。
谁杀死了李从荣?是安从益。但是平叛最大功劳是朱洪实和康义诚。所以,李从厚登基以后,朱洪实也受到丰厚的封赏。朱洪实夫人可以自由出入后宫,和皇妃们互称姐妹。
朱洪实之妻经常出入皇宫,渐渐成了宫里熟人,宫中司掌衣饰的王氏和她成了好友。王氏就是李从益的乳母,曾经和李从荣的关系不明不白。
她本来想靠着李从荣做人上人,哪知道李从荣叛乱不成,一命归西,自己以前所有的努力,都付之东流。
但是,王氏对李从荣不能忘怀,看到朝中无人给李从荣喊冤,更是心里难受。
王氏认为和朱洪实之妻做了好姐妹,有时说话就有些随便。有一次提起秦王时,王氏对朱洪实之妻说道:“秦王作为王子,不在父皇左右侍奉疾病,以致被人归加罪名,是他自己的原因。”王氏先把李从荣指责一顿,说他是咎由自取。接着又说道:“如果说他大逆不道,造反想篡夺皇位,那就是对他诬陷过份了。想当年,朱大人是最受秦王恩宠,如果在皇帝面前为他辩护一下,也不至于秦王丢了性命,皇帝惊吓驾崩。”
王氏以为把这些话说给自己好姐妹听了,事情就过去了。谁知道,朱洪实妻子回家之后,就把王氏的原话原原本本的说给朱洪实听。朱洪实听到这些话,大为恐惧。为啥呢?毕竟李从厚和李从荣是亲兄弟,到时候皇帝要是为哥哥报仇,他们都是替罪羊,再说,宫里的人,要是都认为是他们间接害死老皇帝,那他们还有好日子过吗。
朱洪实找到康义诚,因为在镇压李从荣的叛乱中,两个人的功劳是一样的。两人一起把这些话写成奏章,上奏李从厚。
李从厚命人捉来王氏,严刑拷打,王氏受刑不过,承认并同李从荣私通并替李从荣刺探宫中之事。
看了王氏的供词,李从厚大怒,在公元933年十二月初九,把王氏赐死。王氏是王淑妃的远房妹妹,事情牵连到王淑妃,王淑妃以前一直对李从荣很厚待,但是从此以后,李从厚便对王淑妃产生了怀疑,怀疑她是不是挑起李从荣叛乱。
其实王氏做的这一切,王淑妃并不知情,别人并不知道王氏和李从荣有私情,东窗事发,只能怨自己口风不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