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曹廓的头像

曹廓

网站用户

小说
202209/21
分享
《魏文大帝的博弈人生》连载

第七十一章 五路伐蜀

曹丕加封了蜀降将黄权,向他打听了去蜀地的路径,了解到要进攻刘备确实不易,再次感到自己原定的规划是十分正确的。

司马懿求见。

曹丕对鹰眼狼顾的司马懿始终提防着,牢记着父皇不让他掌管军权与政权的嘱咐,平时行事,只是让他起个军师的作用。但从内心说,他对司马懿还是很感激的。曹丕感觉,司马懿对他可谓忠心耿耿,勤勉做事,从无一点差池。

曹丕命人上茶。司马懿行君臣大礼。曹丕赐座。

司马懿道:“陛下,臣有本奏。”

曹丕道:“司马尚书请讲。”

司马懿道:“臣夜不能寐,食之无味。愚以为,自陛下登基以来,巩固了内部,开通了西域,天顺人和,政绩卓著。现刘备新死,诸葛亮掌权,我大魏要出兵东吴,讨伐无道,须先出兵西蜀,展示国威,威慑一下诸葛亮。我大魏对东吴作战,让西蜀不敢从旁作梗,还能趁此机会观察人心向背,日后也好提防。”

曹丕道:“请司马尚书说出通盘筹划,好让我斟酌一二。”

司马懿道:“我建议五路出兵进攻西蜀:第一路派辽西鲜卑王(今辽宁义县西)轲比能派羌兵十万,先从旱路取阳安关(古阳平关);第二路让南蛮王孟获起兵10万,攻打益州(今云南晋宁东)、永昌(今云南保山)等郡;第三路让孙权起兵10万,攻打两川峡口,径取涪城(今四川三台西北);第四路让降将孟达起上庸兵10万,西攻汉中;第五路让大将军曹真率兵10万,攻打阳平关。其他四路不说,只告诉曹真只是佯攻,见好收兵可也。”

曹丕道:“朕以为不妥,真要攻蜀,派我大魏直接掌管的兵马即可,其余四路均靠不住,恐误朕大事。”

司马懿笑道:“陛下勿忧矣。此战真真假假虚虚实实,若五路能来三路兵马,此仗便真打;若不到三路就只对西蜀震慑一下即可。这样一是对西蜀起到震慑作用,二是能观察各路对陛下态度,日后也好对他们有所照应,三是如若东吴行动迟缓或概不出兵,我可占得伐吴理由。”

“也罢。”曹丕私下认为,此战无论胜负,既可对西蜀威慑,名义上也是对孙权的支持,又是对他的考验,还可以为攻打孙权找个借口,真可谓一石多鸟。曹丕当即决定“依计而行”。随即,他分别下五道圣旨,分发五路,命各路人马如期出兵伐蜀。

蜀国闻知魏国50万兵马分五路前来攻打,倾国之危,迫在眉睫,君臣上下惶惶不安。诸葛亮却数日推病不来上朝,且闭门不出。

这下可急坏了西蜀刘禅。

刘禅(shàn)(207年-271年),即蜀汉后主,字公嗣,小名阿斗。昭烈帝刘备之子,母亲是昭烈皇后甘氏,三国时期蜀汉第二位皇帝。刘禅方面大耳,一幅诚实憨厚相貌。他幼年时多遭难,幸得大将赵云两次相救,才得以活命。刘备定益州后入蜀,蜀汉建立后被立为太子。于公元223年继位为帝,在位四十二年。期间尊诸葛亮为相父。

其实历史上真正的刘禅并不是人们所说的扶不起的阿斗。真正的刘禅,也是比较聪明的,是个富有才智的人。他懂得忍让,常用傻笑来伪装自己自保,而且知道韬光养晦,所谓的乐不思蜀只是为了保全大局在司马炎面前上演的一场戏而已。

如热锅上蚂蚁的刘禅,亲自去相府探望诸葛亮。却见头戴纶巾、身长八尺、容貌甚伟的诸葛亮,正在池边一边悠闲地钓鱼,一边轻摇羽扇凝神沉思。原来诸葛亮这几日正闭门考虑退兵之策,他告诉焦急万分的后主:“陛下不必忧虑,四路大兵我已想好了退敌之策。惟东吴一路,我正考虑派谁做使者前去退兵。”

刘禅听后大喜,放心回宫,心中暗想:“蜀国大事有相父操劳,我还是喝酒行乐为妙。”

曹丕五路兵马向西蜀进兵。

第一路,辽西鲜卑王轲比能羌兵十万依期出兵,大队人马从旱路滔滔而行,到达汉中西端的阳安关下,驻军扎营。第二天三更造饭,四更点卯,军队准备齐备。五更时分,羌兵将军一声令下,开始攻打阳安关。

阳安关(也叫古阳平关)北边是秦岭山脉,南面是大巴山,山高关陡,地势十分险要。

羌兵刚开始进攻,只听“叨——叨——叨 ”三声炮响,关上现出一队人马,内中一员大将。只见他身穿铠甲,虎体猿臂,彪腹狼腰。那大将高声呐喊,声雄力猛:“羌人兄弟,我是马超,有我在此守关,你们休想攻下,快快回去吧!”

马超(176年-222年),字孟起,扶风茂陵人,汉伏波将军马援的后人,马腾的儿子。蜀大将马超世居西川,在羌人中威信极高,被称为“神威天将军”。诸葛亮星夜传檄,令马超伏四路奇兵之一路,镇守阳安关。西番羌人兵在阳安关见到马超,不战自退。

第二路,南蛮孟获兵马强悍,带兵来到云南保山。诸葛亮派人飞报大将魏延,令魏延率领一军左出右入、右入左出,以疑兵之计阻击孟获。孟获生性多疑,见蜀兵四处调动,以为主力兵马在此,怕遭重兵包围,迟疑再三,便撤兵了。

第四路孟达领兵向三台西北的涪城匆匆行进,有人送他一封信。他打开一看,原来是生死之交李严的亲笔。李严在信中劝他回去,说涪城有重兵把守,且易守难攻。后面增援大军不日便到。孟达接到李严信后,兵马走到半路,派人向曹丕回信,“路上忽然染病不能行进”,便撤兵了。

第五路曹真率大军来到阳平关下。曹真,曹魏著名的军事统帅,是曹操的养子,被曹操待若亲生。他剑眉虎目,浩然正气,力大勇猛,曾统领虎豹骑,征战有功,封侯。后以偏将军的身份参与汉中之战,因功累迁中坚将军、中领军、征蜀护军。曹丕继位后,曹真升任镇西将军,假节都督雍、凉州军事,平定叛乱,镇守魏国西面边防。

阳平关南倚鸡公山,北濒嘉陵江,三面环山,两水盘护,是汉中通往西蜀的门户。南可入川,北通洛阳,西至陇南,东达汉中。此关地势十分险要,易守难攻。实乃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地。守将是赵云,字子龙,常山真定(今河北省正定)人。身长八尺,姿颜雄伟,浓眉大眼,阔面重颜,极其雄壮。 

曹真派人大声叫阵,阳平关关门紧闭,赵云拒不出战。曹真下令攻关,战梯够不到石壁顶上。曹真下令用“霹雳车”往城上投去石头、火球。关上早有预防,人躲起来,石头砸不到,火球烧不到,士兵在下面无计可施。士兵冲到关前,从石关城上射下的箭头象雨点一样密集。

曹真让撤回来骂阵,什么难听骂什么,无论怎样骂,蜀军像缩头乌龟概不出战。曹真无奈。正好来了曹丕让撤军的命令。曹真无功而返。

第三路是东吴出兵。诸葛亮决定按原来“联吴抗曹”的战略行事,派邓芝做说客找孙权说和,给孙权晓以利害:吴蜀一损具损,唇亡齿寒。

西蜀战败后,刘备在白帝城病死。原先刘备在白帝城托孤的时候,已经把蜀汉大权全部交给诸葛亮。刘备死后,刘禅继位。蜀汉朝政便由诸葛亮把持。诸葛亮清楚,如果蜀汉同时与曹魏、东吴为敌,仅凭蜀汉的力量,想自保都难,就更别说光复中原了。诸葛亮这才主动派邓芝出使东吴,预计吴蜀两家重新修好,联手共抗曹魏。

伟人评诸葛亮:“其始误于隆中对,千里之遥而二分兵力。其终则关羽、刘备、诸葛三分兵力,安得不败。”此评价是就西蜀最终失败而言。鲁迅评价:“刘备之德近乎伪,孔明之智近乎妖。”鲁迅的评价是就《三国演义》对诸葛亮夸大描写而讲的。

客观评价,在当时,诸葛亮不计吴蜀之战前仇,在西蜀困乏之时实行“联吴抗曹”的战略,无疑是十分正确的。

邓芝受诸葛亮指派,在采桑见了孙权,陈述了联蜀抗魏的利害。

孙权也明白,如果蜀汉没有了,曹魏吞并东吴,也是易如反掌的事情。孙权见邓芝从容不迫,为之所动答应了蜀汉的求和;又见曹魏几路兵马都没战绩,干脆就没出兵。

从孙权这面看,在刘备伐吴之战中,孙权本以为曹魏能看在自己是“大魏吴王”的份上,派军队和自己一起夹击蜀汉。而在整个战役中,孙权感觉,曹魏的表现,表面看上去是置身事外,实质上是在趁火打劫。这让孙权很是不满。

从曹丕这面看,魏文帝曹丕在吴蜀夷陵之战后,对东吴有所期盼,盼吴蜀战争结束后,孙权能践行诺言,把他们取得的荆州之地献给曹魏一部分,让曹魏直接统治。可等了好久,也没见孙权兑现献给曹魏土地的诺言。

曹丕退而求其次,向孙权索要人质:也就是说孙权把自家子弟送到曹魏都城当人质,就可以不攻打东吴了。吴蜀夷陵之战后,孙权因解除了蜀汉的威胁,故在遣长子孙登入魏为质一事上拖延再三,魏吴的联合逐渐出现貌合神离的裂痕。同年十月,孙权复叛,宣布联蜀抗曹。

曹丕等来等去,没见孙权出兵攻蜀,居然等来孙权和诸葛亮结盟的消息。直到这个时候,曹丕才觉得自己被孙权耍了,后悔原先过度信任了孙权,后悔没有利用刘备与陆逊打得难分难解的时候出兵攻打东吴,从而失去了统一天下的大好机会。

在曹丕的观念里,刘备、诸葛亮是乱臣贼子。大魏的吴王和乱臣贼子勾搭起来,不是要造反是什么?还有,曹丕原先听父皇讲过“生子当如孙仲谋”,当时他就很不服气,你孙仲谋有啥了不起,只不过是比我虚长五岁罢了。还有一件,曹丕要报当年赤壁之战的仇怨。他感觉,自己如果打败孙权,那就能证明“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了。这些情况综合起来,让曹丕最后下定决心,出兵讨伐孙权。

曹丕细眼瞪大,愤怒的目光利剑般地射出来,太阳穴上青筋暴起,双颊微微颤抖:“孙权一直首鼠两端,朕现在出兵攻打东吴名正言顺了。”曹丕想想,孙权的联蜀,也有好的一面,那就是让曹丕找到了攻打东吴的名正言顺的理由。他要对孙权兴师问罪了。

黄初六年曹丕攻吴,仍命司马懿留守,并在给司马懿的留守诏书中将他比作萧何。

曹丕开始实行他的人生目标:战胜东吴,灭掉西蜀,统一华夏……

本文连载章节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