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顾鸿亮的头像

顾鸿亮

网站用户

小说
202007/05
分享
《世笃忠贞鲁土司》连载

第四十三章 鲁辉川闲聊天气 和大人严查米案

鲁璠躺在病房里面,身上的伤疼隐隐作痛,就连翻身也有点难,更不要说下地行走。

看着外面阴沉沉的天气,听着外面淅淅沥沥的雨声,他的心里面不由地焦躁起来。

“又是下了三天的雨呀!今年的雨水真多,攻打华林山又难了。”他自言自语道。

“什么?今年的雨水真多?”

一个爽朗的带着京腔的声音传了起来,伴着这个声音,一个面容俊朗红光满面的年轻人走了进来。

“大学士和大人看你来啦!”陪伴的人介绍道。

“是尚书和大人吗?”

“正是在下。”来人笑着说。

一听是钦差和珅和大人,鲁璠连忙翻身想起身下地。

“鲁指挥使,你不动,你还是好好养伤,好好休息。”和珅关切地说。

“大人的伤口恢复得怎么样?”

“已无大碍,只是还不能下地行走。”鲁璠接着说,“不能在战场上杀敌立功报国安民,卑职深感遗憾!”

“指挥使足智多谋直捣叛回据点,奋勇杀敌的事迹,大家都在传扬,我也早有耳闻。我今天来,就是看望看望指挥使,陪指挥使聊聊天解解闷。”

和珅挥手对陪他的人说:“你们都出去吧。我单独和鲁指挥使聊会天。”

“鲁指挥使,你刚才说什么来着呢?我听你好像是说今年的雨水真多。”

“可不是吗,今年下的雨真多。现在雨多路滑,不利于将士们作战呀!”

“是吗?指挥使有所不了解,我是南方人,以前也没来过北方,对北方的这个风土人情,还真不大了解。以前都是从诗书里面看到的。什么‘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烟’,什么‘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和珅自嘲地摇摇头,“你说我这是不是见识浅陋,贻笑大方?你就给我说说兰州今年的天气情况吧。”

“和大人,你过黄河了吧,今年的黄河水又涨啦!如果没有回乱的话,今年也是个风调雨顺的好年成。让我想一想,今年清明时节下了一场透雨。哎呀,那个雨啊,淅淅沥沥下了整整的三天呐。真是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啊。我记得雨停了后我到地头转了转,地里的那个麦苗长得绿油油的。大家都感叹今年的麦茬好。四月初又下了一场雨,山上的草都绿的发亮。”鲁璠回忆说。

“哦!鲁指挥使,不知道这些年来雨水怎么样?”

“和大人!不瞒您说,这些年来全凭皇恩浩荡,我们这里也算是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繁盛的好年成啊!”

“指挥使是不是记错啦?我听有些朋友说,这些年来甘肃年年是大旱,有的地方是丛草不生。”和珅笑着问。

“和大人,不对!不对!您的朋友可能听差啦!我们甘肃个别的地方是有旱情,总体上还算是雨水正常的年份吧。”鲁璠摇摇头。

“那我真是听错啦,或者是我的朋友在忽悠我。指挥使,你看呀,你这两天休息,也没有什么事,你就把你知道的、了解的兰州的天气情况,详细给我讲一下,免得以后有人笑我孤陋寡闻啦!”

“好好好!”鲁璠痛快答应。

以后的几天,和珅有事没事就来到鲁璠的病房,聊西北的风土人情,聊兰州这些年来的天气情况。

这样十来天一晃而过,鲁璠能下地行走了,他想到的第一件事就是去阿拉善亲王帐内,向罗布藏多尔济亲王和王子旺沁班巴尔、玛哈巴拉道谢。

就在鲁璠正要出门的当儿,和珅又来看他。

鲁璠非常高兴。和珅询问了他的病情,恢复情况,又拿出一个小册子说:“鲁指挥使,你看这是我记录的你讲的这些年来兰州地区降雨的情况。你仔细看一下,有没有记错的地方?”

鲁璠接过来一看,俊秀的蝇头小楷,这么漂亮。他赞叹不已。翻阅一遍,“对呀,没错没错。没想到大人记得这样细致,大人的记性真好。”鲁璠抬眼看了一眼和珅,隐约感到和珅满脸的微笑中藏着一份不易觉察的杀气。

“鲁指挥使,你现在能骑马了吧?我想请你出一趟远门。”

“出一趟远门?去哪?”

“上京城!”

鲁璠听出话里面不容推辞的意思。他小心问道:“什么时候动身?”

“现在就走!”

“现在就走?”

“现在就走!”

鲁璠紧张的后背冒汗。

鲁璠知道容不得自己推辞。就随和珅一起骑马出刚出兰州城,立即就有几十个打扮成客商的人迎了上来。这些人叩拜完和珅,悄悄在和珅耳边暗语了几句,和珅不断点头,脸色越来越沉重。

和珅来回踱步,想在思考什么,忽然眼前眼前一亮,停住脚步:“笔墨伺候!”

有人拿出笔墨纸砚,只见和珅把纸铺到另一个部下背上,笔走龙蛇,一挥而就。

这时,和珅才郑重地对鲁璠说:“鲁指挥使,实不相瞒,我这次奉皇帝旨意前来调查一个大案——这些年,有人上报朝廷甘肃连年大旱,丛草不生,庄稼颗粒不收,每年向朝廷申请上千万两白银赈灾。可正如你说的甘肃这些年来风调雨顺。既然这样,那么这些赈灾的银两去了哪里?其中必有隐情。本来我想让你陪我一同上京面见皇上,现在情况紧急,我怕夜长梦多,马上返回兰州,我倒要看看这里面的水到底有多深!故请你和刘全立即加急赶往京城,把我的这份奏折面呈皇上。”

鲁璠听到这里,大吃一惊!

原来,甘肃布政使王廷赞万万没想到,他的一道奏折,事与愿违,被精明的乾隆皇帝看出了破绽。凑巧的是,已远调浙江升任巡抚的前甘肃布政使王亶望在办理浙江海塘工程期间,也主动捐献出私银50万两,这更引起了乾隆帝深深的怀疑。乾隆帝听说王亶望有个怪癖,就是喜欢吃驴肉丝,因而家里养了好多肥驴。当他想吃驴肉丝的时候,就会到驴棚里选一头驴的肥美之处,在活驴身上直接割一块肉,让厨房炒。这驴挨了一刀到处鲜血淋漓,就用烧铁烙一下,血即止住了。这么奢侈而残忍的人,怎么可能是清官呢?于是,乾隆皇帝一面调集重兵到兰州,镇压苏四十三起义,一面又在甘肃拉开了追查地方官员冒赈侵贫的内幕。

乾隆皇帝派亲信和珅前往甘肃暗中调查。和珅领旨,立即赶往甘肃。为了不打草惊蛇,和珅自己前来兰州了解情况,又派得力干将刘全带着几个奴仆,化装成外地商人,去甘肃各处打听情况。刘全一行调查的结果和他了解到的一样,甘肃这几年风调雨顺,根本没有发生过灾害。

既然没有发生过灾害,那么每年赈灾用的银子都怕哪去了?和珅对此十分震惊。整个甘肃的官员能把此事遮掩得严严实实,很明显,甘肃上下所有官员都参与了这次大规模的贪腐活动。看来甘肃的官场连根坏了,现在就是全部抓起来,恐怕也没有几个是冤枉的。甘肃,已经成为一个超级硕鼠老巢。

和珅本来想自己亲自去京城向乾隆帝汇报,看到形势这么严重,他立即写了一份奏章让鲁璠、刘全面呈乾隆帝,当面说明自己了解到的情况。自己则重返兰州抓紧查办,免得夜长梦多打草惊蛇。

鲁璠二人得此重任,岂敢大意,立即上马,一路疾驰奔向北京城。

乾隆专门接见了他们。鲁璠见到七十多岁的乾隆皇帝,精神矍铄,目光如炬,料事如神,似乎能看到大清帝国的旮里旮旯,角角落落。

乾隆帝仔细察看了和珅的奏章,他的脸阴沉起来,“这还了得!”鲁璠一时战战兢兢,汗不敢出,不知道说什么好。

乾隆帝向鲁璠询问了一下兰州的战事。鲁璠一一汇报。

第二天,乾隆帝又传旨让鲁璠陪着自己到圆明园游玩,乾隆问鲁璠对兰州战事的看法。

鲁璠说叛军被困华林山,不出几日就必然消灭。他认为,西北文化落后,要从更本上解决西北的问题,应该从教育着手。

“你说的这个很有道理,朕会安排有司尽快去办。”乾隆帝大悦,“朕现在就授你以副总兵,加一级,赏戴花翎,赏二品顶戴及大缎二匹。你明天就回兰州,协助和珅严查甘肃米案。另外,以后你要仔细关注甘肃政情民情,随时上报朝廷,不得有误。”

鲁璠磕头谢恩。

再说兰州一明一暗两个战事都在紧张进行。明的战事,阿桂督师兰州剿匪。他采用“以夷制夷”的办法,令撒拉族土司韩煜率众打先锋;又调金川屯藏兵千名和阿拉善旗蒙古兵七百助剿,围困华林山,断绝水源,又将华林山寺庙房屋尽行烧毁。六月十五日,清军大举进攻,适逢大雨,炮火失效,回军乘机反击,同清军展开了肉搏战,清军进攻遭挫。午后天晴,清军加强火攻,焚毁了回军帐房。苏四十三不甘心失败,手持大刀与阿訇马明德、海朝宗等指挥反击,战死。余部仍然负隅顽抗,坚守阵地。七月五日清军又展开猛烈攻击,回军残部坚守一昼夜,寺墙遭清军炮摧。六日下午清军冲入寺内,双方短兵相接,白刃肉搏,回军全部战死。至此,苏四十三反清起事宣告失败。

再说和珅回到兰州,立即清查了甘肃各地所有的监粮账目。然后着手查粮。甘肃受国家赈灾多年,粮仓里自然应有存粮。若没有存粮,绝对会有问题。

要说查粮,谈何容易。前些年乾隆帝曾派刑部尚书袁守侗前往甘肃核查过官粮,怎料甘肃官员早有准备。他们为了蒙混过关,在粮仓大做手脚,所有粮仓下面是空的,上层铺一层木板,然后把粮食铺满,制造粮仓内堆满了粮食的假象。袁守侗不明就里,被他们轻易骗过。甘肃官员还假惺惺地上奏说,粮仓不够用,需要加盖26座粮仓。

然而精明的和珅自有他的方法。就在他和颜悦色查对完监粮账目的当日,他悄悄向前方统帅阿桂借了一百名士兵,然后突然来到粮仓查粮。负责管理粮仓的蒋全迪一下子傻眼了,但是看到和珅背后的一百名亲兵,他无助地长叹一声:“大事休矣!”额头上直冒冷汗。

和珅命令士兵:“给我仔细的搜,看到底有多少粮食!”

士兵们一拥而上,把粮仓翻了个底朝天。

不一会儿,士兵们就回禀和珅:“粮仓全部是空的,一粒粮食都没有!”

蒋全迪听完,一下子摊到在地上。

当晚,和珅对蒋全迪进行了严刑逼供,蒋全迪经不起折磨,把事情的前后全部招了。

原来,清初曾经实行过“捐监”,就是凡愿意取得国子监监生资格的读书人,须按规定数目向当地官仓捐交豆麦谷粮,取得资格就可以应试入官。捐交的豆麦谷粮遇到灾荒即用来赈济灾民。但在实行过程中,由于弊端丛生而一度停止。

甘肃地处西北,灾情经常发生。乾隆三十九年四月,王亶望任甘肃布政使后,以甘肃灾荒连年,仓储不足,可恢复旧例用捐监粮米赈灾为由,说服了陕甘总督勒尔谨,于乾隆三十九年又开始在甘肃各地开捐。

王亶望是清朝树立的清官典型江苏巡抚王师的儿子。王师虽然是清官典型,但家里面并不缺钱的,给自己的儿子王亶望捐了官。王亶望头脑极为灵活,想着:“自己既然花钱换了个官,那就得想办法赚回来。”在调任甘肃后,他便带头牵线搞起了“捐监冒赈”的勾当。

其实,所谓仓储不足只是个幌子,捐监是为了取得一个假公济私的“名目”。王亶望采取了与以往捐监不同的办法,让监生把应捐的谷粮折为银子,改变“原令只收本色粮米”为“私收折色银两”。清廷在批准复开监捐时,规定每名监生捐粮43石,王亶望把这43石粮食改为收银子47两,另外加收办公银、杂费银8两,合计每名监生共收银55两。这样,监粮一下子变成了白花花的银子。

干出这样大的出格事,得有个得力助手。王亶望调亲信蒋全迪为兰州知府,公开授意各州县把收来的银子总交蒋全迪办理。蒋全迪任职后,将监粮折成白银,并将收取的白银借灾赈的名义任意开销,仅从乾隆三十九年四月至四十二年初,开捐不到三年,就开销监粮600余万石。而这些销去的粮食,实际上折成了银子落到了各级贪官手中。

为了利用捐监获利的机会,私吞更多的银子,王亶望与蒋全迪商议,为各县预定灾情,按照各县报灾的轻重,定出收捐数额,由藩司将预定单发给各县,由各县照单开赈。换句话说,县上想报多少,就报多少。

别看王亶望贪得无厌,但他却自欺欺人,就是下属送银子不能让他看见,否则他是不收的。行贿的人就把银子放到酒坛里,或者放到菜筐里,通过看门人送交。王亶望和他的属下自然心知肚明。为了贪赃,州府官员也在其中扮演了极不光彩的角色,他们有的直接参与分赃,有的接受贿赂,有的向上报假情况包庇下属。因此,甘肃官场就有“一千两见面,两千两吃饭,三千两射箭。”这样的话流传开来。

此后,王亶望调往浙江做官,王廷赞接任甘肃布政使。王廷赞任甘肃布政使之前,曾做过安定县知县,在任上廉洁奉公,为安定县百姓做过不少好事。王廷赞接任甘肃布政使马上发现监粮折银不符合捐监的规定,为此,他与总督勒尔谨商议,欲请停捐。但到最后,还是没有经得住利益的诱惑,与勒尔谨在捐监事情上狼狈为奸,沆瀣一气。

王廷赞自以为与和珅私交甚好,得知和珅到兰州,如同抓住了一根救命稻草,请其出谋划策。没想到和珅顺藤摸瓜,很快就将这一帮硕鼠一锅端掉。

和珅调查发现,甘肃腐败案是个大型窝案,全省竟然有100多人牵涉其中,涉案金额达到1500万两。各州县官员私收银两数目不等:平番县知县周兆雄挪用监银10600两,侵占赈银11400两,被处斩。前平番知县何汝楠(已调到江苏)侵占冒赈银500两,捐监盈余银15000两,也被处斩。其他如皋兰知县蒋重熹侵赈银47,400两;宁夏知县宋学淳侵赈银34,560两;金县知县邱大英侵赈银20,000两……

乾隆看完和珅的报告后,火冒三丈,“甘肃此案,上下勾通,侵帑剥民,盈千累万,为从来未有之奇贪异事。案内各犯,俱属法无可贷。”并且立即下旨:“主犯王亶望、蒋全迪罪大恶极,立即处死;王廷赞,参与贪腐,斩监侯!其他涉案官员,按照清律一并判决!”最终王廷赞处以绞首,勒尔谨赐死;贪污数万两的巨犯斩首56人,免死发遣46人,革职、杖流、病故、畏罪自杀数十人。甘肃省官场为之一空。

甘肃的老百姓,早就被这些贪官污吏害苦了。当和珅车驾来到兰州,兰州的老百姓扶老携幼,一齐向和珅跪下大呼:“和青天!”

甘肃冒赈案东窗事发,总督勒尔谨被治罪,乾隆帝命李侍尧代理总督。李侍尧是二等伯李永芳的四世孙。其父李元亮,官至户部尚书,死后清廷追谥勤恪。李侍尧短小精敏,过目成诵。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李侍尧上奏:“皋兰等州、县亏欠很多钱粮,请在现任总督以下的各官养廉银中扣除来弥补亏空”,乾隆帝予以豁免。李侍尧又请求豁免当地民众拖欠的三十万两税银,乾隆帝也答应了。鲁璠无意中为查破甘肃米案做出了贡献。

本文连载章节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