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黄华顺书记正在拉窗帘的手一下子停在空中。他转过身来,目光惊讶地望着刘长清,大声问道:“你租来干啥?”
刘长清回答道:“你不管我做啥,您们租给他每年三百元,我每年给一千元,行不行?”
这个农机车间,自从租出去后,收租金就是令人头痛的事情。乡镇府的经费开支吃紧,只有把这些闲置的场地租给有经济头脑,能赚钱的商人用,才能给政府增加一点收入。黄书记听了很激动,刘长清给的租金多了三倍,便激动地说道:“那你说话要算数哦。”
刘长清回答说:“肯定算数,我在每年的第一个月就把全年的费用交齐,免得为了催收租金费神,我保证说话算数。”
“那好吧,我叫分管农机站的龙书记他们几个过来,一起商议,你也一起。”
在紧急会上,参会的委员一听说是刘长清要租,并提高了三倍的租金,都异口同声地回答说:“刘长清没有问题,他很讲诚信,租金再少点都行,就给六百吧。”
刘长清当即表示:“这几年来,我眼睁睁看着区公所的经费开支紧张,我就给一千,一分不少。”
看到刘长清这样坚决, 负责租赁的龙书记很清楚,根据内部呈报:已经两年,那个租户没交每年只有300元的承包金了,刘长清保证每年按时交租金1000元,龙书记当即非常高兴地答应了。
工作人员立即拿来合同书,为了确保租金收入安全顺利,中途不产生变化,让党委政府放心安心,刘长清毫不犹豫地立即签了五年的租赁合同,并一次性把五年的租金都交了。另外,还租赁了农机站修配车间和两台车床,租用时间暂定两年。从此,区公所再也不会有催收租金这项工作了。
事情迅速办妥了。刘长清把这个消息告诉刘治全后,刘治全马上电话通知陈清和与何志元,叫他们立即到双江文化站商量要事。
这天清晨,刚刚踏进桂林农机站办公室的陈清和与何志元,正懒洋洋地坐在清冷的办公室里,品着泡好的绿茶。自从包产到户后,农机站的工作也闲下了来。他俩一直负责灌溉和统耕工作,农耕播种群众都自己解决了,他们整天闲得无聊,正愁不知道该如何是好,接到刘书记这个电话,他们都为之一振。
清瘦高挑的陈清和整理了一下蓝色陈旧的中山服,扬了扬眉,深深地舒了一口气。坐在他对面,中等个子的何志元,立即放下手中的茶杯。陈清和对他说:“走吧,马上出发去双江镇,刘治全书记要我们到双江文化站楼上商议事情。”
何志元问:“什么事啊?”
陈清和愉快地回答说:“应该是好事,电话里没有说,我也不知道,去了就知道了啊,走吧。”
在双江西街子转角处,他俩走上文化站楼上的会议室,刘治全书记庄重地坐在那里,刘长清也在场。就他们四个人,气氛轻松和谐。刘长清是桂林农机站的老站长,他们都很尊敬他。他俩神情懵懂地看着眼前的两位领导。
刘治全书记把当前中央的政策精神做了较为详细的讲解。刘长清根据政策,介绍了可以在双江开发的项目、场地租赁、资金投入和生产销售四个方面。他的设想,已经做了的工作,以及每个人的分工。
二
这个项目能充分发挥他俩的技术优势,陈清和与何志元听后,都连连点头赞同,脸上也露出了意外惊喜的笑容。陈清和有些激动地说道:“跟着两位领导,有您们把关,我们有信心,也有了新的人生希望。”
最后,达成一致决定:十天之内,大家交齐投资款。会计和出纳分别由刘治全与何志元担任。他们都把信任的目光一起投向了刘长清,异口同声地说:“您来做法人代表,并兼管营销和原材料采购。”
刘长清身上具备较强的推广能力,他人缘广。最重要的是:他的人品过硬,公私分明,这是多年来,干部群众公认的事实。刘长清没有犹豫,自己也爽快地答应了。因为他知道,刘书记管账也很安全,他是党委书记,不会乱来,并且有较高的政策水平,做宏观政策把关,不违背国家政策,自己才能感到安全,不会迷失方向。
其他两位纯粹擅长技术,埋头专注于技术把关和创新,刘长清能说会道,头脑灵活。团队成员各有所长,是最好的搭档。第三天,刘长清就到县工商局注册,拿回了双江联合农机厂的营业执照,经营范围:农用机具配件加工销售。
为了筹集八百元投资款,他马上回到桂林,给妻子做工作:几十元的月工资没有办法养活全家六口人,必须拓展其他生存门路。妻子罗向芬欣然同意了。然后,他们卖了种花生,自行车和大肥猪的钱都不够,还差160元,不知怎么筹集了。
刘长清闷闷不乐地去上班时,公社李主任看到他闷闷不乐的样子,关心地问道:“刘长清,你怎么啦,怎么愁眉苦脸的?”
刘长清一脸苦恼地回答说:“办个事情好难哦,我现在差160元,凑不起来。”
“你拿去干啥?”
“我想去搞个企业,好难哦。”
李主任爽快地说道:“嘿,160元我借给你嘛。”
刘长清说:“我借的时间长哦,不是一个月两个月,起码要借一两年哦。”
李主任说:“两年就两年嘛。”
刘长清知道:李主任的丈夫是区医院院长,她又是公社妇女主任,工资50多元,家里不缺钱。刘长清把160元拿到手,全部款都凑齐了。他第一个交上了集资款。一年零十一个月后,他还她300元,李主任不要,但他说:“我知道感恩,您在关键时候帮了我,你如果不要这钱,我就不认您这个姐姐了。”
李主任拗不过他刘长清,便收下了。
春天,斜阳已挂在西边的天际,下班后,刘长清回到寝室,简单吃了晚饭,便踏着轻快的脚步,匆匆向农具配件加工车间走去。这时,空旷的街道上没有一个人影,都回到温馨的家里,忙着做晚餐。
穿过正街,右转进入西街子,爬过两道缓缓的小梯,再穿过潼遂公路,沿着智慧路斜坡左侧走上去,便是一个双扇大铁门。进铁门的右侧第一间屋子就是出纳会计,第二间是刘长清的办公室,最里面是妻儿们的寝室。
从铁门左侧的斜坡上去,是工人的食堂,最里面是农机厂的生产车间。这里是双江镇的制高点。刘长清走进生产车间,技术工人都已经到了。何志元在给宽大的煤灶里加碳生火,陈清和拿出铁锤,正在做准备工作。
刘长清给他们讲了一些工作规划、一些新的政策走向和成功的例子。特别讲了1984年1月25日,邓小平视察最先富裕起来的深圳渔民村,走进村支书吴柏森的家时,一位随同中央领导赞叹:“这么高档的房子,在北京只有部长级干部才有资格住,全国都要达到这个水平恐怕要100年。”
邓小平想了一下说:“起码要70年。”
三
村长吴柏森回答:唯一怕的是党的政策发生改变。邓小平笑着说:“党的政策肯定要变的啊。不过你放心,只会向好的方向变,不会向坏的方向变。”
刘长清十分感慨地说道:“吴支书的住房是两层楼,每层60多平方米,两室一厅。他的楼房四周都是花园,门口建了喷水鱼池。家里购置了带有两个喇叭的录音机、最时兴电风扇和黑白电视机。我们努力,争取早点实现这个目标。”
站在一旁的陈清和有些激动地说道:“那感情好。广东深圳罗湖区与香港一水之隔,渔民们依靠渔船求生存,我们凭借技术找饭钱,也不该落后于他们。”
憨厚的何志元看看刘长清和陈清和俩,不停地点头,表示赞同,最后,他信心百倍地说了一句:“渔民都能做到的事,未必我们还做不到啊?”
其实,在那个年代,每家每户都经济拮据,人人都渴望有致富出路,却苦于无门。1984年,深圳渔民村率先一步跨上了致富路,但是,又出现了姓资姓社的争议。富起来的人都承受着较大的压力,生怕国家政策一变,他们又会回到万劫不复的境地。
邓小平亲临现场视察访问,肯定了渔民致富的做法,这一成功,正好检验了1979年8月26日,经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五次全国人大常委会第15次会议决定批准,在深圳设立经济特区,党中央改革开放政策的正确性。他的肯定也给当地渔民,甚至给了全国农村致富奔小康一颗定心丸。解除了广大村民担心政策会变的忧虑。
渔民村43岁的村主任邓志标有些激动地说道:“过去干啥都不行的政策,一直制约着渔民们的发展,大家只能靠养鱼打鱼维持生活。但是,改革开放后的政策:只要不违反国家法律,什么都可以干,这大大地调动了村民开动脑筋,勇敢大胆寻找致富路的积极性。
有了国家的好政策,邓志标带领村民,用集体资金购买了一台推土机,把村里所有的沙滩荒地推掉,建成鱼塘,全体村民便攒下第一桶金。接着又组建船队和车队,在河里挖沙的成本两块钱,再运出去销售给工地就十二三元。沙子供不应求。白天大卡车受限,每天晚上九点到凌晨两点,甚至,有时通宵达旦运送砂石。虽然有些劳累,但是,全村村民都富裕了起来。
富裕了的村民按照一对夫妻一套房的标准,统一盖起了三十三套二层小洋楼,米色外观,统一装修。村民邓锦辉给自己分到的别墅,更换成了自己喜欢的大理石、彩色电视机、音响和录音机。这些内地普通家庭难觅的家用电器,成了渔民村家家户户的标配。
结束了过去的深圳河畔,渔民们只能住在一间水草棚,竹竿搭成墙壁,茅草铺成屋顶,勉强遮风挡雨的贫穷状况。仅靠一条1.5米宽的旧舢板船,一家几口人吃住都在船上,以船为家,飘零水面 “水流柴”的历史。
解放初期,渔民们的衣食住行都存在严重问题,生活自给自足,勉强能维持生活,后来遇到接二连三的反右、人民公社化和三年经济困难时期等折腾,使渔民村人始终在温饱线上挣扎。
但是,一河之隔的香港却高速腾飞。深圳河成为贫穷与富裕的巨大鸿沟,导致食不果腹的渔民们多次逃离。邓小平到来渔民村后,名声大噪,吸引来了无数的港商纷纷前来投资。第二年,渔民村便合资建立了服装厂。
香港和深圳渔民村的致富事迹,激励着身处内陆平坝刘长清这个创业团队,成为他们敢为人先的精神动力。每天下班后,把原来的空闲时间都利用起来。吃过晚饭,刘长清便穿过西街子,直接到北街的潼遂路边的炼铁车间,协助工人们加煤烧火拉风箱。
白天,刘长清手上的工作一个也没有拉下,把文化站的工作安排得井井有条。下班后,自己又有一系列的工作要做。诸如:检查产品质量、掌握生产进度和销售情况。
每天都要对销售市场进行分析和预测,组织收购废铁等。遇到农忙季节,刘长清还要抽时间回家,帮助妻子干农活,争取粮食有个好的收成。一个人干着三个人的工作,常常是几头忙碌。
尽管这样,正值壮年的刘长清也是精神百倍,浑身有使不完的干劲。看到自己厂的产品不断卖出去,并受到了顾客们的喜爱,经济效益也不错,他和全体人员都非常开心。
朝阳冉冉升起,照耀在双江这座古城的上空。刘长清一大早起床,走到住所的庭院里。经过昨夜春雨的洗礼,草木变得油亮湿润。梅花花瓣铺满一地,已经退色。枝头青翠嫩绿的小叶,小心翼翼地探头出来,迎接春光的沐浴。
刘长清舒展了筋骨,妻子在屋里打理家务,做营养早餐,等待孩子们起床。自从1984年举家到双江后,妻子仍然要抓紧季节时令,忙完孩子的活,又要回家种包产地,劳碌奔波于大中坝和双江之间,既照顾子女,又照管农活,家务农耕两头忙。
在双江工作,是刘长清事业起步阶段,也是家里几个孩子快速长身体,需要足够营养食品保障,经济最困难的时期。为了保证给家里多给一些钱,他绝不为了工作和事业让全家挨饿。在外出差,他常常是简单地凑合一顿。
刘长清心里笃定地认为:绝不能再让子女重复自己童年的苦难。未来的路很长,孩子们都是长身体的关键时候,而自己的工资极为微薄。刘长清心里一直焦虑,该如何来保证他们的营养。
国家有了好的政策,自己就要抓住机遇迎头而上。刘长清吃过早饭,匆匆到了办公室,他把从县工商局拿回的营业执照,端端正正地悬挂在办公桌的对面。他能随时随地看着它,作为激励自己的动力。
同时,文化站的工作也没有松懈。按照惯例,每年春节都要组织大型文艺活动,刘长清自然早就开始策划,并把几个文化站长召集在办公室,商讨了节目内容。大家也都争分夺秒地在排练。
国庆节前夕,天气还有暮秋的余热,刘长清就开始召集各个文化站站长来区里座谈,开会汇总和初步审查拟定春节要选择哪些排练成熟,有艺术性和思想性,群众喜闻乐见的节目。经过大家的商讨,一直认为,舞龙要作为营造欢快气氛的重头戏。
节目单确定下来后,就要确定人选,以便集中练习,以及服装道具,谁来组织教练等等。事无巨细,刘长清都要安排得清清楚楚,以确保大家能具体操作。
一般情况下,一年一度的文艺表演,时间都会选在元旦节前夕,十二月下旬,就提前轮番公开演出。从这个时候起,每场文艺演出都能营造出迎接新年的热烈气氛。家家户户开始购置年货,缝制新衣,以备过年时用。
寒冬腊月已经来临,太阳躲藏起来,天空灰蒙蒙一片,气温也陡然降下来了,春节联欢会的节目也准备就绪。按照约定俗成的时间,各文化站长带着自己的文艺队伍,轮流到双江北街,禹王庙的舞台上表演。全区的人民群众都奔涌到这里,观看多彩多姿,内容丰富的小品、曲艺、唱歌和器乐表演。
整个古镇充满了现代庆典的浓烈气氛。每场文艺表演都收到了好的效果,获得了观众的好评和喜爱,甚至,让往日爆满的电影院也有些冷场了。在刘长清的全权统领下,全区文化站工作开展得有板有眼,整个古镇顿时热闹起来。全镇上下都洋溢着迎接新年,欢快喜庆的节日气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