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陈思竹(原名陈榕)的头像

陈思竹(原名陈榕)

网站用户

小说
202404/18
分享
《潼城春秋》连载

第五十章 文化站长(一)

夜深了,四周一片寂静,刘长清却难以入眠。区公所办公场地设立在杨氏民宅里,它位于双江镇北街八十五号。据史料记载:该宅基地原为大片良田,故俗称“田坝大院”。它是双江首富杨守鲁的家宅,始建于清光绪四年(1878年),历时12年于光绪庚寅年(1890)落成,距今已有110多年的历史。

刘长清就住在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先驱,四川党组织主要创建者和大革命运动主要领导人,杨闇公出生的这间屋子。大院坐南面北,为单檐悬山顶木结构四合院式建筑。沿南北中轴线两侧,建有面积宽阔的七间,共四进,呈四合院布局的房屋,每进均有天井、栏杆、回廊和花台。

总共占地54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2600多平方米。主建筑左侧有甬道相通。共有大、小房屋、厅和堂51间,108扇大门。300多个式样各异,雕镶精美的大型槅扇漏窗。宅后,有对称的小花园,宅外另有3亩大的荷花池。

房宅四周用薄形方砖砌成的风火墙,墙头呈驼峰形;屋脊勾线鲜明,贴彩釉瓷片,两端微微上翘;正脊塑有仙人和走兽。民居占地面积大,建造房屋多,用料考究,装饰精美,花窗隔扇图案精巧,式样繁多,雕琢精湛,保存完好。该建筑具有较高的科学、历史和艺术价值。

刘长清住在杨氏民宅后门最北端,寝室坐东朝西,这里曾是原国家主席杨尚昆与同父异母的四哥杨闇公共同学习的书房,即从南面前门走进来,要经过两个天井的右边。门外是一个四方形的小回廊,从回廊门口出去,左侧是食堂和猪圈,以及刘长清开发的庭院菜地。

右侧是一排矮屋,供工人们居住的宿舍。沿街而下,是紧靠溪河的猪市坝。河里传来阵阵热闹的蛙声,给夜晚增添了一些浪漫气息。听到儿时就熟悉蛙声,刘长清头脑异常兴奋。他干脆从床上起来,走到河边,独自抽着叶子瘀,思考着刘书记刚才那些谈话内容。

蛙声似乎懂得他的心理活动一样,随着他的思想起伏唱停。阵阵密集的蛙鸣,让他想起在大中坝的深夜,追随蛙声捕捉蟾馀的往事,心中禁不住涌出对人生的感叹:相同的蛙声,在不同地方,带给刘长清不同的心境。今夕相比,已经物是人非。

过去为了赚取生活费捕蛙,今天为了双江文化建设静听蛙声。刘长清慢慢地走着,蛙声越来越强。他停下脚步,蛙声又嘠然而止。可是,当他往前走几米时,蛙声又在他的身后一起鸣唱起来,似乎更加高昂,像是在欢迎主人。

“呱……,呱……,呱……,呱……。”

蛙声打破了这个寂静的夜晚,迎接着美好春天的到来,它们尽情地讴歌。响亮悦耳的声音,像一首气势磅礴的交响乐,在空旷的古镇上空久久回荡。天上那轮上弦月,轻柔地跟随着刘长清的脚步移动。夜风轻轻吹拂,让刘长清浑身都感到舒服自在。

按照党中央指示:在包产到户后,要大力加强乡村文化建设,给村民带去丰富的精神食粮。潼城的基层群众文化建设,已经历了三起三落的发展历程。

1958年“大跃进”时期,县文化馆在各个公社开设了分馆,但是,每个公社只设置了一个办公室兼图书阅览室。分馆没有经费来源,就靠每天借阅一本图书一角钱的收入,发工作人员的工资都不够。

在乡村,村民的阅读意识十分薄弱。一年四季,他们忙着田间地头的农活,空闲下来,几个聚在一起聊聊天,打打扑克,也没有看书阅读的兴趣和爱好。因此,文化站靠借阅的收入就非常少。文化站基本没有下拨经费,有没有自创经费,就等于工作人员劳而无获,没有维持生活的来源。

刘长清已经是四个孩子的父亲,一家妻儿六口人六张嘴,上学读书吃饭穿衣等杂支,都望着他挣的几十元工资。妻子在家做包产地,坚守粮食生产阵地,以保证全家有饭吃,不再受饿。作为一家之主,顶天立地的大男人,他必须努力挣钱回家,购买柴米油盐养家糊口。

纵观各公社设立的文化站,能够长期坚持下去的少之又少,而且,几乎都历时不长便夭折了。在六十年代,部分公社尝试着创建民办文化站,大多数也是走走过场,做做形式而已。

1979年,刘长清聘为林业员时,柏梓、小渡和玉溪三个区,率先建立了文化站,党委政府想以区带乡逐级发展。到1982年,全县三分之二的乡镇都建了起来。

刘书记找他谈话,深层次的意思,刘长清心知肚明:是想让他担起建设双江文化站的重任。因为自己有这些顾忌,所以,没有表态。但是,书记的一番畅谈,让他不得不认真思考,双江的文化事业究竟该怎么发展。

双江是潼城的几个大镇之一,也是干部历练和提拔的重点。这里文化底蕴深厚,文艺人才众多,是全县最具有群众文化基础和实力的地方。可是,至今,也没有建立文化站,文化发展步伐远远落后于其他区乡。

在双江的七个公社中,只有花岩,于1982年率先建立了文化站。县委宣传部、文化局和文化馆的领导们都很着急,多次找到刘泽民书记交流探讨。

这不是区委和各个公社党委政府不重视,是没有物色到合适的专干吗?不是,区委书记刘泽民、双江公社书记黄华顺、区分管副书记李华光与副区长潘定高,他们几个早就私下讨论过,各自心目中早就有了合适人选。

在党政主要领导工作会上,讨论建立文化站这个主题时,气氛凝重热烈。领导们详细分析了双江的特殊地理位置,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要担起这个担子,需要一个比较有管理才能,又要有文艺特长和综合素养的人,才能胜任。刘书记说:“大家在脑子里搜寻一下,谁最合适?”

领导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会意地微微笑笑,最后,大家若有所思,异口同声地大声说道:“刘长清。”

刘长清从少年开始,就在大队和双花剧团摔打,不仅嗓子条件好,也有名师指导,还考上了川剧团,艺术天赋和后天表演能力,都得到了很好的训练和培育。他从小生长在涪江边,对民间的船工号子也非常熟悉,还唱得非常好。

在生产耕种枯燥的农村,刘长清总能用文化艺术,带领乡亲们在欢快喜悦的气氛中,耕耘、播种和收割。过年过节,他能策划、组织和编排整台音乐说唱节目。文艺表演有声有色,有板有眼,使乡亲们在有了物质财富的保障后,又有丰富的精神财富。

从小过硬的艺术功底,独自一个人能胜任编排整台节目的才能,长大后担任大队干部等农村基层工作,他的组织和管理能力都得到了较好的锻炼和提升。因此,刘长清具有得天独厚的综合素养和管理能力,是创建文化站最理想的人选。可是,刘书记找刘长清谈话,话都说得很明朗了,但是刘长清就是不表态。

刘长清不仅把林业员和棉花技术员工作做得很成功,又是省抗洪救灾先进。他的文艺才华和组织能力,大家有目共睹。是刘长清不想干、嫌待遇低或担心压力太大?这些都不是。那为啥还要翘着二郎腿,不表态呢?几位领导都没有搞明白这是为什么。

中途,虽然几位领导都采取了不同方式与刘长清谈话,旁敲侧击,想切入这个主题,但是,他似乎都不在点上。事实上,从刘书记找他谈话后,刘长清心里一直在认真考察研究,盘算设计其成本费用,文化站到底要怎么做,才不像其它区乡那样,时间不长就夭折的结局。

如果自己要干,又需要怎么样的硬件设施,自己应该从哪些地方下手抓,才能让双江的群众文化活跃起来,并能持久下去。为了这些,刘长清多次反复到双江各大队,了解群众对文化站的看法和要求。

刘长清摸清楚情况后,他进行了归纳总结,深深地意识到:要把文化站工作持久健康地维持下去,需要区委答应他几个条件:首先要有一个像样的,能定期开展活动的场地。需要二层楼房,开设图书馆、棋牌、展览、排练及茶园等活动室。并且要自己亲手管理电影院,给予经费收支的自主权,才有经济实力,统筹组织安排大型文艺活动。即便是区党委政府要在电影院拿钱,也必须由他审批,杜绝乱开支。

如果要区总站全面组织开展大中型文艺活动,必须由区上发文调人,各公社党政也必须支持。另外,一旦决定成立文化站,区委区公所领导都要真心重视,落实各项措施,大力支持文化站的各项工作,不能“踩假水”。

刘长清梳理了前面各个公社文化站纷纷失败的原因,如果要使文化站健康发展下去,就必须要满足这些条件。让文化站独立自主地开展文化活动。独立经营,以文养文,才能真正让文化站健康向前发展,否则,又会很快夭折,又流于形式和走过场。

刘长清家有妻儿一大家子人,必须要有固定的经济收入,才能养家糊口。他心中默默地拟定好了这些条件,逐步与刘书记多次交谈。当刘泽民书记再次找到他正式谈话的时候,刘长清直接提出:“我要个东西。”

刘泽民惊讶地看着他问道:“要什么东西啊?你尽管提。”

刘长清胸有成竹地说道:“您第一次找我谈话后,我就认真研究了文化站没有办起来的原因,全县文化站都没有场地。双江要办文化站,我需要一个阵地。在粮站对面有一个茶馆是公房,把它拨给文化站,产权作为文化站拥有。有了这个阵地,才能组织辅导七个乡的文化专干和文艺节目。应对县上的文艺演出,群众文化和板报陈列。”

刘长清说得有道理,刘泽民书记同意了。刘长清迅速购买了一些新材料,立即在茶馆前面新建一楼一底的楼房。此处位于双江正街,他把门牌上涂上朱红色油漆,看起来鲜艳夺目,耳目一新,与古镇的风格十分匹配。

底楼添置了新的纯木书架,作为干净整齐的图书阅览室。这是刘长清想尽各种办法,连购代送加捐助,汇集了几千册图书。还专门设立了一间展览室,房屋四周和过道的墙壁上,开辟了双江历史风情、时政宣传图片专栏、美术书法作品与展板相得益彰。

从过道进去,后面是一间可容纳两百余人,同时参加活动的大型茶园,最里面是工作人员的寝室与公共卫生间。楼上是刘长清的会议室,晚上,拉上帘布,就是家人居住的寝室。这是全县唯一具有固定地址和产权的文化站。

在双江街道两边,添置了六七座砖石结构的宣传栏,主要传播农业科技知识,种养殖技术,人生安全,生活哲理,中央政策解读,以及国际国内时事政治动态等等,并定期更换栏目内容。

在这个阵地上,广泛宣传各层级的先进人物,好人好事,以及国际国内经济发展状况,极大地丰富了居民的文化知识、应用技术和生活视野,引来了全区老百姓的关注和观看。

中心文化站有了阵地和经营业务,刘长清选调了五六个工作人员。电影院放映员兼文化站会计米思敏,负责选择好电影片子,出纳谢少军专门负责放电影,图书管理员殷爱华,专门负责图书借阅登记和添置。茶园有童中信、奚一畅和范绍东驻场。充分利用这个场地,常年开展文化表演活动。以文养文,用放电影和茶馆的收入,支付所有员工工资。

电影院的职责是:确保放映全县最好最新的影片,在那个时候,还没有电视,影片就是群众最喜欢的娱乐方式。好电影场场爆满,每天放映两场,三六九逢双江放三场,虽说不是日进斗金,但是观众如潮,茶园几乎场场满座。

在这里,有大彩电,棋牌,麻将,以及各种报刊杂志,供大家娱乐、阅读和学习。茶园场地宽大,又是逢年过节大型节目的排练地。四五十个节目都能在这里拉开队伍,像正式演出那样,正规练习。童中兴的戏剧小品,奚一畅的板胡,范绍东的舞蹈,在全区都是屈指可数,深受广大群众喜爱。

为了让更多的群众都参与进来,刘长清不断发展壮大区所在地的各种群众组织,诸如:篮球和象棋等体育组织;音乐美术书法;文艺创作;乐器演奏等群团艺术组织,并分别成立了相应的协会。一有大型活动,各协会负责人召之即来,一起群策群力。

其中,双江驻军文艺协会,双江中学,闇公职中,双江镇中,双江小学,以及区骨干单位、供销合作社、粮食收购站及医院等单位,不少文艺爱好者都积极参与了进来。

有的大型单位还能提供文化活动场地、设备和设施。不到一年时间,在全县文艺调演和比赛中,双江文化站的节目连连斩获一等奖,迅速成了全县文化站的领头羊。

双江中心文化站的硬件设施,社团协会都建立起来了,接下来的工作就是:广泛物色配备每个公社文化站的合适人员,这个工作不能一蹴而就,需要用心与耐心。

从1982年拖到1983年,一件一件都达到刘长清的要求,他才辞去区棉花技术员,专专心致志当文化站长了。他一气呵成,连续办成了几件大事。

刘长清无论走到哪里,都把抓经济放到首要位置。他心里笃定地认为:只有有了经济,才是人和单位生存的基础,才能办好各种想要办的事。

双江自来水水厂,就是刘长清创新工作方法建立起来的。他用抽水机从井里抽出清洁干净的泉水,每天抽四五次,确保居民用水供给。特别是用水量最大的双江肉联厂,他们必需要干净的纯净水生产。

1983年过完春节,天空晴朗,阳光明媚,气温回暖。万物苏醒,枯树发芽,小草返青。北方冰雪融化,南方乍暖还寒。夜里下了一场春雨,让路面湿润如油。在油亮的石板街上,没有一个人影,十分安静空旷。

清晨,趁着孩子们还在酣睡,刘长清在门前小厅里活动筋骨,做伸展运动。在区公所后院菜园子里,那几盆凋谢的茶花,枯枝上冒出了嫩嫩的小芽和花蕾。那片葱茏茂盛的韭菜,毛茸茸一片。在刘长清的打理下,小葱、蒜苗和菠菜都长得青翠碧绿。

本文连载章节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