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每逢中秋、元旦和春节等传统佳节,在这条古老的街道上,锣鼓齐鸣,欢腾奔走的艳丽狮子,舞动着各种姿势,牵引着贴着大红剪纸粘贴的花船,映衬着两旁密密麻麻看热闹群众开心的笑脸。
虽然腊月的天气越来越冷,翠绿的树叶开始掉落,但是文艺节目的排练,依然紧密锣鼓,有序地在准备着。1984年底,在春节即将来临之际,接到上级通知:要组织全县文化专干统一招聘考试,刘长清既是考生又是考官。
经过前期的试用,到岗的专干们都积极工作,充分展示出了各自的才能。这次双江区各公社到岗的文艺专干,是由刘长清和川剧团黄兴明敲定,通过考试后,便由县劳动人事局发文,成为国家正式干部。根据他们各自的特长,再次安排到各公社文化站:花岩杨树红,桂林龚燕,新林米春琴,城西奚志诚,智慧肖勤华,大埝殷安勇。
双江镇中心站由刘长清代理。他一人多岗,在把企业理顺之后,他又把精力投入到了春节大型文艺节目策划、组织和排练的事务中。要使文化站的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最有影响力的就是组建宣传队,编导一台节目。为此,在正式到岗的七个文化专干的基础上,另外,还借调了花岩川剧团的演员陈婵娟,以及桂林乡李永春等人,配备齐了唱跳演说,吹拉弹唱,创作排练各种人才。
杨树红文字功底好,由他编写《赶场双江走》和《双江凉粉香》等演唱节目,创办刊物《双江文艺》。这台节目形式多样,短少精悍,内容丰富,质量很高。从春节前夕开始,便到禹王宫舞台、野战部队和七个乡巡回演出,引起了强烈反响,受到群众的喜爱和高度评价。
在1985年初,全县专干招聘后,首次文化专干培训,又集中到了双江这里。把刘长清打造的这支队伍作为标杆示范,并作了专场演出。开阔了全县专干们的眼界,拓展了他们的工作思路。
取得这些成果,离不开双江区文化站总负责人刘长清,成立前期的精心准备、挑选、策划和指导。上任当年,双江文化站就获得了本县唯一的特等先进站,刘长清获得了重庆市先进文化站和优秀文化专干的荣誉。
1986年初,由刘长清组建,正式成立了双江区文化中心。相继组织开展了数十多项,富有地方特色的文化表演活动。整个双江镇的大街小巷,像过节一样热闹,让来来往往的乡民,都能感受到文化的滋养。
刘长清任双江区文化站站长、区文化中心副主任,他知人善任,不仅调动了每个文化专干的积极性,还充分发挥他们的特长优势,在每次的考核评比中,中心站及部分乡站都名列全县前茅。
文化站坐落在正街南面,它是刘长清向组织申请获得批准的老茶馆旧址,作为文化站的活动场所。从区公所出来左转,经过禹王宫,双江中心小学校,几分钟就能达到这里。由于废弃已久,房屋满面灰垢,闲置已久的茶馆显得十分冷清。自从文化站建立起来后,才渐渐热闹起来。
二
除了电影院每天两场,刘长清还认真研究了如何经营茶馆,努力创造更多的茶文化经济收益。他如饥似渴地博览群书,阅读中国古典典籍,学习茶馆的经营模式。最早的茶馆出现在唐朝开元年间(713年 - 741年),称为茗铺。宋代杭州的茶馆称为茶肆。茶室内摆设有花架,购置有奇松异槐。然后,敲锣卖歌,招揽顾客。并且按照不同季节,售卖时令茶汤。有的还专门开设有乐器班和歌唱班,成员多为富家子女。
明朝出现私家园林,有的开设了私家茶寮,茶馆的称谓开始出现。南朝齐大臣东晋度支尚书张敞之孙,光禄大夫张裕之子,明末清初史学家和文学家张岱著《陶庵梦忆.露兄》写道:“崇祯癸酉,有好事者,开茶馆。”
清代,茶馆发展成为大众娱乐的重要场所。京师茶馆,纷纷涌现出了清茶馆、大茶馆、书茶馆、酒茶馆和园林茶馆等种类。大茶馆和酒茶馆,逐渐演变成了现在的大饭店和酒楼。
香山等地的纯粹清茶馆没有酒,一般都摆放着长方形茶桌,茶客可以自己带茶叶,手提鸟笼,入座买水。园林茶馆大多数设立在北京郊区的风景地带。坐在茶馆里,泡一壶上等清茶,一边品着清茶的幽香,一边极目远眺,欣赏着鲜艳如火的满山红叶。
刘长清一想到这幅情景,心里就很舒坦愉悦。在书茶馆里,喝茶的客人可以一边饮茶,一边欣赏舞台上说书先生,津津有味,绘声绘色地讲述《三国演义》、《东周列国》、《包公》、《红楼梦》、《西游记》和相声等,经典佳作和地方戏曲。
乾隆末年,江南兴起了河滨茶馆,增加了卖茶、糖果、糕点、小吃、烧卖和水饺等小吃。同治年间,上海茶馆开设“丽水台”茶楼,楼高三层。光绪丙子年间,上海有了广东茶楼,除了卖茶,还卖各种小吃,早茶鱼生粥,午茶点心和蒸粉果。
夜茶有莲子粥和杏仁露。相继上海又出现了东洋茶馆。苏州茶馆除了喝茶、品尝点心外,还可以欣赏“大书”和“小书”。大书即北方的说书,小书是指苏州评弹。
通读了茶文化的历史,茶的品类繁多,饮茶风行,茶馆林立。刘长清根据本地特色,双江拥有的历史底蕴,布置出了富有地方特色的茶馆。一方面为乡亲们供应低价清茶,便于清热解渴,另一方面也为多种品味的茶友开设他们喜爱的品种。又把茶园作为文艺阵地,四五十个人的节目也能拉开排练。其中,童中信的戏剧小品、奚益畅的板和范绍东的舞蹈,是全县屈指可数的人才。
随着组织的不断发展和壮大,成立了各种文化活动协会。诸如体育组织:篮球、乒乓球和象棋等;艺术组织:音乐、美术、书法、文艺创作与乐器演奏等。一遇到大型活动,所在地的野战部队,各个中小学,职中、供销社、粮站及医院等单位,都能迅速组织爱好者。文化活动场地、设施和设备都十分齐全。
在这个自己亲手建立起来的平台上,刘长清把自己的文化和艺术潜质发挥得淋漓至尽。独立经营的文化站,为当代居民带来了与现代生活相适应的特色文化和精神食粮。开车来这里的茶友,都是南来北往的游客。凡是与刘长清打过交道的人,都觉得他善良、热心、有爱心。
他从幼时的“小精灵”变成了刘站长、刘总、刘厂长、刘老板,但朋友叫得更多的还是“刘二哥”。
在全县56名文化专干中,刘长清年龄最大,学历最低的,但是,他的文化底蕴却十分丰厚。因为他喜欢广泛阅读,领悟力极强,又善于思考,他总是能够把所学的文化知识,有效地运用到工作和生活实践中,因此,每项工作都取得了最出色的成绩。
三
夏季的早晨,朝阳冉冉升起,双江古镇沐浴在绚丽的霞光中。这天逢场,图书管理员殷爱华准时来到文化站图书室。她是一个年轻的回乡知识青年,披着一肩长发,樱桃般红润的瓜子脸上,有一双明亮的大眼睛。她动作利索地打开临街图书阅览室的木门,一缕清风迎面而来。她先打扫了阅览室的卫生,整理好书架上的图书,然后,烧好一壶开水,供读者饮用。
一切就绪,她便拿出一本厚书《青春之歌》,这本书是女作家杨沫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是当代文学史上,第一部记叙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爱国学生运动中,进行革命斗争的生活。描述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林道静,走上革命道路的曲折过程。
主人公林道静,为了寻找个人出路,追寻革命,摆脱成为男人“玩物”和“花瓶”的命运。她离家出走,到北戴河附近的杨家村小学投亲不遇,做了代课教师。然而,校长余敬唐却阴谋把她嫁给当地的权贵……。
殷爱华穿着翠绿色的碎花连衣裙,漆黑像瀑布似的直发,顺肩背而下。她的眼睛专注在长篇小说的情节里,像晨光中一幅美丽少女的油画。因为来得早,图书室很安静,读者一般要九、十点钟才陆续到来。
“爱华,你来得这么早啊?”
刘长清从木楼上下来察看阅览室的情况,殷爱华正专注地读着书,本想打个招呼,但是,他只在心里说了这么一句话,就转身到后面茶馆了,这是他每天必做的一项检查工作。茶馆管理员也到了,正在烧水,准备茶叶,打扫桌凳卫生,把它摆放整齐,等待着茶友们的到来。
据记载:中国的茶馆起源于晋代,茶馆是人们休息、消遣和交际的场所,有悠久的历史。两广称为茶楼,长江流域叫茶馆,京津称之茶亭等。茶馆都有固定场地,人们在这里品茶休闲等。茶摊没有固定的场所,主要是夏季为过往行人解渴提供方便。
刘长清接手经营的茶馆是与文化站配套的场地。双江镇,是川渝公路运输必经之地。这里汇集了南来北往的商贾和游客,常住有清末的名流大家之后,他们都有品茶聊天、看戏与交际等风俗习惯。
这里场地深邃宽敞明亮,盛行自斟自饮,配备有茉莉花和龙井上品茶,也有双江本地的新茶。每月二五八逢场,很多乡民赶集,累了渴了就会来喝一碗便宜的清茶解渴,润喉。歇歇凉,吃点糕点。
刘长清没有追求高档的盖碗茶,主要就是满足大众的需要,让每个乡民都能消费得起。早晨进茶馆可一直坐到晚上关门,照样沏茶而不增加费用。一整天仅收一次费。
选用铜壶烧出来的味道甜美,能增强保暖性。在这里,即便在冬天,茶馆也很热闹,成了当地居民聊天、休息、娱乐、传递信息与进行交易的场所。而每个人开展的活动,都是在茶的热气和香味中进行的。
刘长清从一个小学生到公社林业员、区棉花技术员和区文化站长,虽然都是拿工资的干部,但他不像其他干部那样过得很宽松舒展。经营的各项事业,他都全力以赴,没有时间去挣外水,也没有灰色收入,他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了本职工作中,集中精力解决工作职责范围内的农村农民生计等具体问题。
文化站的建立,不仅解决了一些就业人员,还大大地丰富了当地的文化生活,看到这些热闹繁荣景象,刘长清的脸上洋溢着满足的微笑。文化站、阅览室、茶馆及电影院的收入,都用于发工资,添置新设备等事项。
他从来没有心思想到自己多拿一分,作为一名党员,他不愿假公济私,中饱私囊。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他主持一个区的群众文化工作,开展得井井有条,内容丰富多彩。刘长清成了名副其实的文化人,业余时间,广泛阅读习,通过勤学苦练,自己还能写文章了。
四
自从文化站建成以来,全家六口人在楼上驻扎下来。他有一个理念:工作在哪,家就在哪,把工作场地当作自己的家,把家当做工作场地。几个孩子们就在同一条街道的小学和南边的双江中学读书,放学回来,他让孩子们在文化站的图书室尽情地阅读课外书籍。
刘长清从小一直渴望读书,没能如愿。在而立之年,创建了这个文化站,为自己更为群众创造了便利的阅读平台。在文化站工作四年,他一有空,就把文化站的书逐个阅读。日积月累,自己的文化素养提高了,人脉更广了,思维更加活跃,视野更加宽阔。这也为他走向另一个陌生领域,创造一片更广阔的天地做了坚实的铺垫。
刘长清总是干一行爱一行,只要领导交给的事情都是认真仔细地完成,生怕哪里出错。并且总能在努力钻研之后,创造出自己独特的办事风格。
在创办文化中心的前,当刘泽民书记找他谈话后,他就开始详细思考,广泛阅读,努力建构地方独特的文化品牌。他在图书阅览场地设立茶馆,是参照了清末明初,北京出现的短评书茶馆,上午卖清茶,下午和晚上,请艺人现场说评书的形式。
把茶馆作为开展各种文艺节目的策划、创作和排练等工作场地。这种形式,在唐代最先出现过,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流行。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国内外文化交流逐渐加强,大中城市里的音乐茶座也应运而生。
音乐茶座一般选择在幽雅的场所,并配以柔和多采的灯光,以饮茶品点,欣赏文艺节目为主。音乐茶座的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人们可以品茶自娱,也可以约上几个朋友,在音乐的伴奏下,针对不同的茶客,让不同层面的客人在清新优雅幽的环境中,啜饮纳凉。观看丰富多彩的文艺节目,轻松愉快地进行各种交流,也让当地居民享有充实愉悦的休闲生活。
文化站工作干得如此出色,上级来访和来学习参观的人也越来越多,其中,大多数都是老领导,老朋友,文艺骨干们的切磋探讨。刘长清作为东道主,招待他们吃饭,买烟都不能公款报销,只能由自己贴。他时时刻刻以一名合格党员的准则要求自己,绝不假公济私。
自从1979年上任林业员以来,他的月工资由二十多元涨到了三十多元,到成为五十六名文化专干,他年龄最大,直到工资73.5元最高。尽管这样,家里的开支还是严重入不敷出,捉襟见肘。一家六口人的吃穿,四个儿女都在十岁到十八岁之间,正是需要充足的营养,长身体的年龄。
随着接待费开支越来越多,刘长清每月的工资也所剩无几,几乎没有钱给家里。这不仅苦了自己,也苦了妻子和孩子。刘长清陷入了矛盾的沉思中,该怎么办呢?唯一正确的办法就是认真做好创办的企业,争取把那些借来投入到企业中的钱,能够通过业余时间的勤劳,让自己的经济状况得到较大的改善。
上班时间,刘长清仍然坚持搞好文化站各项工作,井井有条地安排好各种事务。下班后,草草地吃过晚饭,便到农机厂,帮助铸造工人烧火,加煤拉风箱,生产生铁筒,检查产品质量,掌握生产进度和销售情况,再对销售市场进行分析和预测,收购废铁等,每晚都要做到深夜十二点。
农忙时,他也与妻子一道,带着儿女们回到自家的包产地,一起干农活。春播秋收,紧紧扎根农村,农业,做好庄稼,以保证全家几口人不缺吃少穿。正处壮年,精力旺盛的刘长清就这样三头忙碌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