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陈思竹(原名陈榕)的头像

陈思竹(原名陈榕)

网站用户

小说
202404/18
分享
《潼城春秋》连载

第四十二章 人工运河(二)

火城重庆的盛夏,整个空气就像一个沸腾的蒸笼那样闷热。只要在户外走动,就会汗流浃背。一大早,在杆塔厂大门口,拉杆的大卡车进进出出,十分热闹,与火城的快节奏非常匹配。

每过一辆卡车,门卫调度师傅都要认真仔细地检查核对,看有没有错漏等问题。车辆走完后,空闲下来时,他就坐在窗口边的木椅子上,“吧嗒吧嗒”地抽叶子烟。

早起的刘长清,从旁边的小旅馆过来,左臂腋下夹着公文包,右手提着大队会计从他家里拿来,用一个黑色不透明口袋装的叶子瘀。到工厂大门口时,他佯装去调度室要一口水喝,十分礼貌地问道:“师傅,您这里有开水吗,我想要点喝,重庆的天气太热了。”

调度师傅是一个瘦削的中年男人,眼睛正盯着烟斗,含着烟嘴,“吧嗒吧嗒”地吸着,点燃的叶子瘀“呲呲呲”地冒着青烟。然后,他撅着嘴,长长地吐出烟雾,眼睛微闭,神情怡然陶醉。

听到有人询问,他侧过头来,看了看刘长清说:“有开水,在那个水瓶里,你自己倒吧。”

说完,自己又陶醉在吸烟的享受中了。厂里又出来几辆载着电杆的大卡车,正排着队开到了门口。师傅立即放下烟杆,站起来核实他们的车辆的数量和名称。没有问题,师傅才一一放行了。

刘长清趁他处理事务的时候,把会计带来的几斤叶子瘀放在了他坐的椅子上,然后,给他倒了一杯水放在他的办公桌上。自己径自走到了调度室门口外站着,眼巴巴地望着一辆辆大货车从厂里开出来,通过门栏,径直从身边开出厂门口,向远处奔去。

待这批车子走完,调度师傅又坐回座位上,却坐在了一堆软绵绵的叶子瘀包上,一看,眼前还有一杯热开水。他急忙伸出头寻找,看到刘长清站在门口,就大声喊道:“小伙子,你的东西没拿走啊。”

“师傅,那是感谢您的,我们家乡就种植这个,多得很,卖都卖不出去。”

“哦,原来是这样啊,你进来坐坐。”

刘长清又回到办公室里,坐在他对面,满面笑容,热情地望着师傅。师傅那张严肃的脸上,突然有点微笑的表情,语言温和地问道:“我看你在这里溜达几天了,你有啥事吗?”

“是啊,我来自潼城,就是因为一直缺电成为贫困县。县领导班子集体从五十年代末开始筹划,六十年代中期开始修电站,刚刚开始修建,运动爆发,就被迫停止了。这次,新一届书记与领导班子又集体研究决议:重新启动修三块石大型电站,解决全县人民的用电问题。地址就选在我们大队涪江沿线,全长15公里多。开工前,必须安装好沿线电杆高架线,才能保证修建工程用电,民工吃住等问题。我是这里的大队长,负责按时完成这个光荣且艰巨的任务。”

刘长清歇了一口气,对着师傅骄傲地笑了笑。师傅专注地若有所思地盯着他,没有说一句话。刘长清又接着说:“这个任务实在太紧急太重要了,我们派了专人到重庆各个厂家购买电杆,但都因为没有生产指标被拒之门外。公社书记就把这个工作任务交给我完成,时间紧,催得急。”

师傅突然插了一句话问道:“那你怎么还在这里等?”

刘长清接着说:“还好遇到一个贵人帮忙,给您们这个厂的厂长写了介绍信,才特批给我们这些电杆。但是,没有大货车,怎么拉回去啊?请师傅指点一下。”

刘长清一口气说完后,用无助的眼光望着调度师傅。他又拿出长烟杆,一边抽着烟,眼睛紧盯着烟头冒烟处,一边用沉思的眼睛看看刘长清。屋里非常安静,谁都没说话,只听得他抽烟的“吧嗒”声,他尽情地抽着,直到抽完。他把烟杆在左边的椅子脚上,使劲磕掉里面的烟蒂,然后放在了桌上。他深吸了一口气,凝神且严肃地望着刘长清说:

“小伙子,我看你在这里转了很多天了,你说的情况非常感人。你是一个有责任有灵气的年轻人,修大型发电站,能让全县近七十万人民都过上有电的生活,能促进地方经济发展,这是行善积德的大好事。没有这些电杆就不能架起高压线,也就不能开工,确实是个大问题。这样吧,我给你安排几辆车,尽快给你们送回去,放到哪些位置,你直接给司机说便是。”

听到师傅的话,刘长清激动得差点跳了起来,他“唰”地站起来,深深地给师傅鞠躬,并连连道谢:“您简直就是我们潼城的大活菩萨了,谢谢,谢谢您了,请问师傅您的尊姓大名?”

看到刘长清感恩的样子,师傅的脸上也洋溢出了快乐的笑容。他说:“姓什么名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也跟随你做了一件大好事。如果因为这个能让你们全县人民好起来,我也非常高兴和自豪。”

师傅大气沉着稳重地说,一点没有揽功的意思,他已经非常清楚刘长清做这事的重大意义。然后,温和地对刘长清说:“我会尽快给你安排车辆,我得先把这些已经安排好了的车辆进行调整后,才能为你们送货,你等候我的消息吧。”

“好。”

刘长清告别了师傅,雀跃般地回到小旅店等候消息了。他心里想:有时,人情世故和小殷情也是人际交往中的特效药。柯永兴一张便条和五斤叶子瘀,帮了刘长清和桂林公社的大忙,也帮助整个潼城人民重获新生。

刘长清把自家种的这个叶子瘀送给调度员,并诚恳地说明了这电杆的紧急性和重要性。站在解决人民用电问题的高度,刘长清的真情讲述感动了他。此后,师傅迅速安排了五辆转盘车,在三天之内,就把几百根大电杆全部送回,并在高压线路沿途,每一个指定的距离位置摆放好了。

为了节约开支,柯永兴还开条子,让刘长清到成都买了一些配件,前后又只花了三天时间,就完成了这次重大而神圣的采购任务。

刘长清到公社汇报后,他的高效工作使刘治全书记等领导非常高兴,大加赞许。他们谁也没有想到刘长清会完成得这么快,这么完美。刘长清专啃硬骨头神奇高效的工作能力,给书记们留下了能干大事的好印象。

“长清,你真厉害,交给你的工作,都让我们十分放心安心。好像没有你完不成的任务啊!”

刘治全书记满面红光,对着刘长清开心地笑着说,然后,又立即委任他担任架设高压线工程的总指挥。刘长清也没有推辞,因为,接下来高架线怎么安装,安装位置要占用村民的土地,这将面临应该怎么与各社村民协商,占地补偿等问题。确实要商量一个妥善的解决办法。

他是大队长,这也是他要直接面临的问题,必须得给书记提出来。想到这里,他就对刘治全说道:“先召开一、二、三大队、生产队干部和部分社员代表会议。先统一思想认识,再决定电杆所占土地和损坏的青苗,在哪个队就由哪个队给予补偿;并且,每个生产队出三个壮劳力,每个大队派两名干部带队施工,因为安装电杆需要人工挖坑填坑等工作事宜。”

刘治全书记采纳了刘长清的建议,很快举行了商讨会,会上,他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让大家思想认识达成一致。并当场公开正式委任刘长清为安装工程的总指挥。

散会之后,刘长清立即展开行动。县电力公司派了技术人员三十多人,来负责安装技术指导和把关。刘长清总体控制,但最重要的是:在每段路安装动工前,对占用土地,要提前与相关大队负责人和村民沟通协商。

在刘长清有序的指挥和沟通下,每一段路程的安装都进行得非常顺利。沿途的村民还积极主动为安装工人送饭菜,大家都有完成这次任务的光荣感,工人们个个干劲冲天。在涪江三块石电站沿岸,每天从日出到日落,都能看到安装技术工人们忙碌的身影。

他们头戴黄色醒目的钢盔帽,手拿锄头,钻子和钳子,身穿红色工作服,在灿烂的阳光中,十分耀眼夺目。他们忙碌的身影为村民带来了希望,让村民充满对美好未来的期盼和热情。就这样,只用了一个多月时间,15公里多长的高架线就完全竣工了。大中坝涪江沿岸亮起了一条蜿蜒悠长,明亮如星河的电灯风景线。

在大中坝与涪江之间,是宽阔无垠的平原庄稼地,在盛夏炎炎烈日的照晒下,庄稼变成一片金色海洋,微风吹拂,波浪起伏。高压线架起后,大中坝和桂林公社全体村民都率先用上了电灯。

到了夜晚,那排高耸明亮的电灯,家家农户的窗口,透出星星一般的灯光,倒映在江面上,立即变成了晶亮闪烁的辽阔星海。村民再也不会像过去那样,夜晚,打着火把或提着煤油灯夜行了。

天空深邃湛蓝,罩着桂林大中坝一望无际的土地。天上的小星星也俏皮地跑出来,闪烁着好奇的眼睛,一眨一眨地打量着这人间灯火,天上人间浑然一体。

天空中,一弯新月慢慢移动着轻盈飘逸的脚步,俯瞰着清亮迷人的夜景。天地遥相呼应,相互映衬,夜空静谧,令人心醉。

看着这美丽迷人的夜景,刘长清长长地舒了一口气,心里沉甸甸的石头完全卸下了。他的高效工作和办事能力,又一次得到了群众、公社、电力部门和县委县府领导们的高度认可与赞扬。

刘长清却认为:在高温下做业,非常艰苦,这是全体工作人员兢兢业业,吃苦耐劳,速战速决,一起努力的结果。

从此,桂林公社全体人民,告别了光线暗淡的煤油灯,每家每户都照上了明亮的电灯。想想,在不远的将来,全县人民都能用上电灯的喜悦笑脸,他就有一种抑制不住的自豪和骄傲。

大功告成,刘长清觉得应当犒赏一下那些顶着烈日高温安装高压线的全体工作人员。在桂林公社通电的第二天,他便回到大队,找了一条一百七八十斤的大肥猪,到供销社买了四十斤高粱酒。

他邀请了公社、大队和生产队,以及所有上阵的干部和部分农民工,加上电厂三十多个技术人员,总共办了三十多桌,一起宴庆。在丰盛的酒宴上,大家兴高采烈,欣喜举杯,开怀畅饮,尽兴而归。

提前拉通架起了高压线路,圆满完成了领导交给的艰巨任务,这对加快三块石电站建设,早日结束全公社乃至全县人民照煤油灯的历史,刘长清倾尽了全力,功不可没。

金秋十月,大中坝金灿灿的庄稼地一片忙碌。玉米只剩下最后一轮采摘。明亮的太阳高悬空中,但已经没有了盛夏的威力。在人一样高的玉米地里,刘长清与村民一样,戴着草帽,手臂上缠着汗巾,箩筐放在身边,正在认真扳着成熟的玉米。

一个大队干部急匆匆地跑到刘长清的庄稼地路边,对着他大声喊道:“刘站长,明天公社开大会,你必须去哦。”

从玉米地里抬起头,刘长清望着行色匆匆的通知者,答应道:“哦,知道了,知道了。”

望着报信人远去的背景,他心里想:“又有什么紧急的任务啊?”

第二天一早,刘长清兴致勃勃地赶往公社会场。会场里已经有稀稀落落的参会者,他一走进会议室,便看见前台褐色幕布上,挂着一条醒目的横幅标语:“学习大寨和红旗渠精神,坚决反对铺张浪费。”

刘长清被主持人安排在前排,他欣然入座。在全场人到齐后。刘治全和谢其凡书记等公社干部,走上讲台坐下,会议主持人开场白后,首先请刘书记做了学习大寨和红旗渠艰苦奋斗精神的报告:

正当大寨漫山遍野的茂盛庄稼喜迎大丰收的时候,突然暴雨倾盆,连下了七天七夜。七条山沟的浊浪奔涌而来,淹没了道路,冲垮了河堤,瞬间,全部庄稼化为平地。

所有的房屋窑洞均已坍塌,大多数村民无家可归,所幸没有人员伤亡。有人就有一切,为了寻找重建家园的材料,在村干部们的带领下,大家到处寻找炸药,都勇敢地去一个地势险峻的石窝,炸开巨大的硬石。

村民齐心协力,一起动手,用大锤敲碎石头,再用钢钎把石头打磨成河堤需要的尺寸。就这样,通过全体村民的努力,终于恢复了河堤,建起了新的家园,这就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大寨精神。”

他们的精神得到了毛主席和周总理的赞扬。1964年,在全国轰轰烈烈展开“农业学大寨”运动。那个时候,刘长清正是二十岁的翩翩青年,刚刚摆脱养母的苛刻制约,对整个世界,充满了好奇和强烈探索求知的欲望。

中国经过了“大跃进”,又遭遇了三年自然灾害的苦难,大锅饭已成为中国农业发展的最大障碍。可是,大寨人民战胜天灾,埋头苦干,促使粮食生产连续十年不断增长。

大寨精神立即传遍四面八方,中外元首都纷纷带队到现场学习,各级各地上门取经的人络绎不绝。大寨很快成为中国政治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示范地。

红旗渠,于1960年开始动工, 勤劳勇敢的三十万林县人民苦战十个春秋,仅仅靠着一锤、一铲和两只手,在太行山的悬崖峭壁上,建成了全长1500公里,墙高4.3米,宽8米, 3条干渠,南北纵横,贯穿于林县腹地的红旗渠,共计库容六千余立方米。利用红旗渠居高临下的自然落差,兴建小型水力发电站四十五座,成为“引、蓄、提、灌、排、电、景”相结合的大型灌溉区。

红旗渠立即成为全国爱国主义红色教育基地,太行山大峡谷绿色生态旅游观光地,一红一绿交相辉映。不仅从根本上改变了林县人民的生活条件,而且,促进了经济全面发展, 形成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

据资料记载:林县位于太行山东麓,与河南省西北角接壤。总人口70万余人,总耕地89万亩,水浇地仅1万余亩。曾经十分贫穷,山岭起伏,沟壑纵横,土薄石厚,十年九旱。民间流行着这样的顺口溜:“光岭秃山头,水缺贵如油,豪门逼租债,穷人日夜愁。”

林县人民世世代代都挣扎在饥寒交迫的苦难生活中。1942年,华北大旱,加上日寇扫荡,国民党抢掠,全县一万多户逃荒,饿死一千六百多人。解放前四十万人,有二十八万人常年翻山越岭,到几里甚至二十里以外去挑水。一位媳妇挑水时,因不慎摔倒,把水倒了,回家上吊身亡。有的人被一桶水逼得妻离子散,悲剧重生。因为缺水,百分之九十六的地区是光岭秃山。

解放战争期间,党和政府支持林县,先后打了两千余口井,但对一个地域广阔的贫困山区仍是杯水车薪。1957年,县委重新号召部署:修建了三座小型水库和英雄渠,却依然没有摆脱干旱的威胁。

新一届党政领导意识到:要从根本上解决干旱问题,必须采取“引蓄结合”的方法,将山西的漳河水引入到河南林县,这是唯一的最佳方案。

虽然沿途悬崖峭壁,要用双手抡起锤头和铁锨,在悬崖绝壁上,开凿几千公里的渠道,建造几千座桥梁建筑物。工程之难难于上青天,但是,在三年自然灾害生死攸关的逼迫下,林县人民宁愿苦干也不愿意苦熬了。

1960年初春,林县县委召开了“引漳入林”的誓师大会。在县委书记杨贵的亲自带领下,建渠大军浩浩荡荡地奔赴太行山漳水河畔。三千七百名农民开渠队伍进入,分布到各个地段,揭开了修建红旗渠工程的序幕。

刘治全书记做完了报告,便发动大家学习大寨和红旗渠精神,厉行节约,坚决反对文革遗风、铺张浪费和多吃多占,一起检查回顾前期工作的不足。刘长清、电力公司的苏达伦和徐华文,被翻脸不认人的群众当场举报。

这些群众抓住批斗文革遗风的机会,群情激奋,联合发动,强烈要求,振臂高呼:逼着把他们三个揪出来,站在了高板凳上,公开向大家检讨,还让每人交了五元钱的罚金。

最后,要他们反思,认真学习大寨和红旗渠精神。领导们尴尬地坐在那里不知所措,只能顺应群众的呼声。刘长清态度诚恳,当场承担了没有请示领导的责任。

本文连载章节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