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陈思竹(原名陈榕)的头像

陈思竹(原名陈榕)

网站用户

小说
202404/18
分享
《潼城春秋》连载

第四十六章 双江起步(二)

每天晚上,在简陋的小寝室里,坐在那张陈旧的长方型小书桌前,荧光般的煤油灯下,刘长清如饥似渴地阅读:桉树的溶液具有清洁和收缩毛孔,减少黑头、青春痘及色素沉着,促进皮肤新陈代谢,使皮肤光滑细腻,以及兴奋神经,清醒头脑等作用。桉树叶还可提炼出香油,能抑菌消炎驱蚊。

经过多方考察,分析综合价值,刘长清得出结论:潼城的气候土壤,可以大面积种植桉树。思考成熟,他立即向黄华顺书记汇报了这个想法。

坐在办公桌对面,神采奕奕,身材高大的黄书记,认真专注地听了刘长清对种植桉树的可行性论证,他眼里放出异彩,“噌”地站起来,双手叉在腰上,情绪激动地说:“我就晓得你的脑瓜子灵活,敢想敢干,工作勤奋认真,真没有看错你。”

黄书记欣然同意了。刘长清为得到领导的表扬和肯定而高兴。他满脸喜悦地走出书记办公室,立即选址在双江公社一大队芭毛坝,抓紧春天气候温暖,适合播种的黄金季节,趁热打铁,翻耕土地,挖好厢。

接下来,准备桉树种子,需要在几颗老桉树顶端摘下成熟的果子。刘长清在平坝长大,不会爬树,他便物色了一个善于爬树的青年人,先请他喝小酒,然后,请求他帮助。

第二天,这个青年便“蹭蹭”地爬到那几颗老桉树顶端,站在枝Y上,把老果子全部打下来,收在一起,有两麻袋。刘长清把它放在杨闇公后院的三合土坝子里晒干,再挖出里面的籽,作为育苗种子。

在芭毛坝育苗园,播下了二十多亩桉树种子。抓住了气候温暖的最佳春播时节,经过一轮轮春雨的浇灌孕育,种子迅速破土而出。再经过夏天高温和强光的沐浴,苗子茁壮成长。

第二年春天,桉树就长成了一人多高的小苗,棵棵精神抖擞,一片青翠碧绿。这个葱绿的桉树苗园,立即成为全县购买树苗主要基地。到1980年春天3.12植树节,从三汇公社到刘家坝的公路两边,都栽上了一人多高,青油油的小桉树,树苗供不应求。

青翠的树苗,既绿化了绵阳到璧山壁公路潼城地段,又满足了双江区七个公社的树苗需求,很多社员还利用“三边”(即屋边、路边和山边)地种植桉树。

林业局也到双江苗圃调了部分树苗,分发到全县各个公社。刘长清的创新业绩,顿时令他名声大震,得到了各级领导的赏识和广大群众的赞扬。他相继获得了公社、区公所和县林业局的表彰和奖励。上级部门还组织全县林业员到芭毛坝,召开现场学习取经会,使刘长清的美名四方相传。

刘长清不仅钻研好学,脑子十分灵活,而且他善于思考和探索,勇于创新,干一行爱一行,始终把乡亲的饭碗问题放在首要位置。他总能在很短的时间内,找到经济发展的思路和相应的项目。

刘长清的工作地双江,也是沿涪江而建,紧邻桂林大中坝,区位和地理有着十分重要和突出的优势。解放前,国民党的机械化部队学校开设在这里,因此,驻扎有众多台属和侨属。这里也是川渝陆地的交通要道,交通十分方便,客流量较大。

西北面,涪江环抱而过,连接着三块石电站那段热闹码头,南距县城只有九公里。这里是通往遂宁、绵阳和成都的必经之地。在双江境内,有长达十多千米的渝遂高速公路和205省级公路。

刘长清曾经是这里的过客,文革流落,批斗会都在这里短暂停留过。今天却是父母官中的一员,他以主人翁的身份,朝夕在这里工作、学习和生活,并肩负起了为保护百姓安危,促进双江经济发展的重任。这是刘长清做梦也没有想到:自己还有这一天的到来。

四月,春风徐徐,温柔地抚摸着脸庞,气温越来越高了。清晨,天幕徐徐开启,东边天际的朝阳,露出红彤彤的圆盘大脸。绚丽的霞光倒映在水田中,发出晶亮耀眼的光芒。

刘长清住在大队办公室,每天早起后,就到田间地头查看,呼吸山乡清新的空气。然后,在屋外的阶沿边漱了口,在木架上的洗脸盆里,双手捧起冷水,反复浇在脸上。再用力搓几下面庞和颈部,就用白毛巾擦干。

刘长清一直保留了这个习惯:颈项上搭了一张白色纯棉毛巾。虽然现在是做干部工作,不再肩挑背磨种庄稼,但是,他还是喜欢用白色纯棉毛巾洗脸。每天下乡,手提包里也总是要放一张,以备走热了擦汗。

这天,刘长清刚刚洗完脸,就有一个穿着陈旧蓝布中山服,个子中等,长方形脸上有一双机警明亮的眼睛,脚穿一双旧布鞋,已经褪色的旧布裤,相貌憨厚的社员走到他的寝室门口,悄声地喊道:“刘专员,你要管管那些贪污分子哦。”

刘长清热情地对他说:“进来吧,老乡,坐下慢慢说。”

请他坐在自己看书的凳子上,那人焦急地说:“我不敢到你办公室找你,到这里来也是怕人看见后,要遭到报复。”

刘长清理解地笑笑,递给他一杯热开水说:“喝口水吧,慢慢说,不着急哈。”

那人喝了一口水,再深深吐了一口气,便一五一十地讲述了整个事情的经过原委。听完后,刘长清对他说:“你说的情况,我会认真调查后,做出处理,你放心回去吧,不要声张,听我的结果便是。”

那个社员愉快地回家了。为了做得稳妥不出差错,刘长清先独自深入下去,明察暗访后,经过核实,那个生产队长确有贪污嫌疑。他利用本族势力强大,独霸一方。刘长清在掌握了全部证据后,请示公社把他大队长免掉。

有个生产队,一次就被盗伐柏树三百多根。接到群众报案后,刘长清找到当事人,并根据他认错改错的表现和承受能力,采取以教育为主,从轻处罚的方法,从此,刹住了乱砍滥伐的歪风邪气,他的本职工作开展得一帆风顺。

周末回家,刘长清经过三块石电站,忍不住在那里流连忘返。虽然工程接近尾声,但场景依然忙碌。看到工人们的身影,就想到自己曾经也是其中一员,心里便热乎乎的。

再过几个月,电站建设全面竣工后,全县人民都能用上电灯电话了,那时,双江这边也不再照煤油灯。想到这里,刘长清心里美滋滋的。他走过去,向一个熟悉的民工微笑点头招呼:“老乡好,辛苦了。”

“刘大队长好。”

民工没有多余的话,礼貌回答后,转身忙去了。其他人都神情专注地甩开臂膀,双手握住推推车,来回运送残渣。工程很快要结束了,胜利在望。一旦有了电,全县农村经济的发展就会步入快车道。

刘长清清晰地认识到:发展农村经济主要集中在林牧、种养殖和加工产业几个主要方面。自己作为林业员,身上肩负着更加重大的责任和使命。

回到家,他立即帮着妻子做庄稼地的农活,但他的心思全部在新的工作岗位上。尽管双江还没有电灯,但他还是及时返回自己工作岗位,即公社给他分派的杨尚坤和杨闇公两兄弟,小时候读书学习的小屋。他住在里面,也开始认真研究双江的地域文化。

双江是一个有文化底蕴和历史内涵的古镇,工作之余,刘长清独自深入到陈旧褪色的“杨氏民居”、“长滩四知堂”和“禹王宫”等地,查看阅读相关资料,静静地思考。

这个房屋为木结构悬山顶建筑,面积1146平方米,占地1290平方米。其建筑设计采用“步步递进,层层升高”的传统习俗,建筑布局更独具匠心。“四知堂”之名,取于杨氏先祖,东汉太守杨震“夜拒贿金”的典故。

凡是在双江工作的干部,也是上级安排、培养和提拔干部的首选之地。因为这里有为建立新中国,不惜牺牲年轻生命的历史名人杨闇公,他的精神品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古镇人民。刘长清为自己能在伟人出生之地工作,感到十分的骄傲,并以他们为榜样,兢兢业业,公正无私地工作,廉洁自律地生活。

对偷伐树木者合情合理的处理,那些鸡鸣狗盗的行为得到了有效遏制。他的工作魄力,受到村民的好评,前面两把火出手不凡,都有明显成效。刚一到任就做出了骄人的成绩,领导们连连称赞。

区委书记刘泽民和双江公社书记黄华顺更加器重他。对他在大中坝的业绩也有所了解,所以,报到时,就点名要与刘长清一道进驻九大队。因为这里是县政府和公社重点培植的农业学大寨典型示范地,必须增产增收才有发言权。刘长清愉快地接受了这个任务。对于示范地和试验地,刘长清从小就有深刻的认识和实践。

在九大队简陋的办公室里,有两间小青瓦房屋。屋子里只有床,长方木桌和两张凳子,其余都靠自己带来。刘长清自己买了一个煤油炉煮饭,一个小铁锅放在上面,既可做饭下面条,也可炒菜。书记们杂事多,很少住在这里。

为了不分散领导管理和解决全局重大事情的精力,刘长清老老实实地住了下来。他先从大队附近的生产队开始,深入到田间地头,进行细致入微地研究这里的地形、土壤和种植情况。

村民们看到领导都在这里住队,对刘长清的名字也早有所耳闻,都积极配合支持他的工作,还十分热情地请他到家里吃饭。但是,还不是党员的刘长清,一直严格按照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坚决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所以,他都按照市场价格购买村民的蔬菜、面条和一切食物。这样,他就感觉到自己一身都很轻松,没有任何负累。心底无私天地宽,工作起来毫无顾忌。他每天都扬眉吐气,愉快地到每个现场查看,挨家挨户访谈,村民对他表示出了充分的信任和喜爱。

九大队,位于潼城与双江之间的公路边,这里以丘陵为主,在几天时间的全面走访中,了解到了大队、各生产队干部和当前庄稼耕种现状。这里主要农作物是种植水稻常规品种:高粳稻。其特点是:肥料多了要倒苗,没有肥料,稻穗又长不高,最终导致产量低。刘长清马上意识到:选种是决定产量高低的关键。

要实现高产,必需解决选择优良种子,同时,保证有充足的复合肥料。九大队是学大寨示范基地,但不能照搬其方法,只能把他们的精神,恰如其分地运用到自己的工作实践中。

育苗要把握好季节性,稻子高产必需要有氮磷钾肥保证,可是,化肥十分紧缺。刘长清千方百计到处打听,终于,他了解到永川化肥厂厂长李元恩,是双江兴隆街人。

刘长清做好了这些前期工作,便立即向黄华顺书记汇报提出:“一、要求党委支持购买360斤矮株密植,良种水稻。这种水稻,越肥越好。二、要增产,必须要充足的肥料。”

黄书记听完刘长清看似简单的要求,非常无奈地说道:“现在都是分配肥料,在哪去找啊?”

刘长清告诉他:“从河街子出去,穿过小桥的兴隆街有个叫李元恩的老乡,正是永川化肥厂厂长。请黄书记写一个纸条,以家乡公社党政的名义,请他支持一下。”

黄书记立即找来干事写好条子,并叫人盖上公章,当即就交给刘长清。得到书记的同意,他迅速到了县种子站,购回当时最优良的“2134”稻种360斤,要求九大队村民全部播下。

有了优质品种,肥料也必须跟上。刘长清要带领大家科学种田,必须严格按照科学比例,这才是关键。他非常清楚: “庄稼是枝花,全靠肥当家。”

第二天凌晨四点过,刘长清便迎着凌晨浓浓的薄雾,搭着拉煤炭的货车,赶往永川化肥厂。到达的时候,太阳才刚刚升起。刘长清走去门卫处说明:“厂长是我的家乡人,我有事找他帮忙。”

还没有到上班的时候,门卫叫他等等。仲春的太阳很温暖,春风微微吹拂,令人愉悦。刘长清就在宽阔的厂门口溜达。没过一会儿,门卫指着正往工厂赶来的中高个男人,对刘长清说:“那位就是你们家乡人李元恩厂长。”

“谢谢。”

匆匆谢了门卫后,手里拿着条子,立即赶上李元恩厂长说:“李厂长,我是双江公社党委派来,想找您帮忙买肥料的刘长清,县里在双江九大队搞了一个学大寨试验基地,要求把产量拿起来,没有肥料就提不高产量,所以,来请求您支持。”

李元恩是一位非常干练的中年人,他方正的国字脸上,正气凛然,一听到是老乡,便立即喜形于色,热情地问道:“你们要多少?”

刘长清回答道:“您能解决一车最好。”

“你们的车来了没有?”

“没有。”

他豪爽地答道:“那明天你们把车找来了,再说。来,先喝茶,坐下歇歇,这么远跑来,天气热,出差很辛苦啊。”

坐下来喝了一会儿茶,路途的疲倦已经消失了。李元恩厂长是一个历经世事的人,看到老家的领导亲自登门造访,就心知肚明农村发展不容易。

刘长清立即把这个消息,用电话告诉黄华顺书记说:“黄书记,我见到李元恩厂长了,他答应我们购买一车肥料,明天务必把车和钱准备好。”

在那个什么物品都是计划分配的年代,这是非常好的消息。可是,那时只有解放牌车,加一个拖斗,也只能装下13.5顿。刘长清又催促黄书记到处调车,并建议:大队上凑不齐钱,先由公社垫付。

第二天,当黄华顺书记赶到永川时,李元恩厂长,热情地接待了他俩。黄书记爽朗地说道:“真不愧是家乡人,乡情浓于水。我们正在学习大寨和红旗渠精神,把九大队作为示范基地。现在,优质稻种已经播下田了,但是,要高产必须要有尿素氮肥,可是现在,市场上没有,根本买不到啊。”

本文连载章节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