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陈思竹(原名陈榕)的头像

陈思竹(原名陈榕)

网站用户

小说
202404/18
分享
《潼城春秋》连载

第三十六章 艰辛起步(四)

秋天,太阳高挂在上空,明亮的阳光哺育着广阔无垠的大中坝,照得涪江水面闪闪发光,气温依然有些闷热。刘长清行走在高产种植棉花基地里,查看着采摘情况,亲自目测把关。对于棉花播种到成熟的各个环节,他已经烂熟于心,了如指掌。

中午十分,烈日炎炎,汗水直冒,但是,刘长清并没有太在意。看完一队,去二队,再去三队。他从一个现场到另一个采摘现场,马不停蹄地穿梭其间,脸上洋溢着丰收的笑意,内心里充满着抑制不住的喜悦和期待。

刘长清不仅仅把棉花高产种植的技术研究得很通透,而且,对采摘后的棉花制作工具、技术和不断更新的设备,他都进行了全方位的钻研,并传授给村民实践运用。他这种踏实肯干,想为百姓想,急为百姓急的工作作风和思想境界,受到了乡亲和各级党政领导的高度评价和敬重。

接踵而来的一场场绵绵细雨下个不停,整个大中坝笼罩在灰蒙蒙的雾水中,幸好几个高产棉基地的棉花都采摘完毕。以前,村民把棉花秸秆就地焚烧,这既污染了环境又浪费了资源。

刘长清采取了把它变废为宝的方法,先用粉碎机把杆粉碎成渣,翻压在泥土里沤肥,让大中坝这块宝地变得更加肥沃,一部分当作牲口粗饲料。秸秆用于造纸,可做成秸秆板,也可用作沼气池的原料,让这里的一草一木都成为工业和农业提档升级的重要资源。

以前,没有学习这些科普知识,对棉花秸秆的诸多用处,村民都不知晓。而刘长清上任大队长后,他最爱读的书就是农业和工业方面的专业书籍。为此,他自己购买了《现代农业科技大全丛书》系列。只要一空下来,他就专心致志,深入细致地研读。

在广泛的阅读中,他才了解到:被乡民当作“棉柴”的棉杆,蕴含着巨大的经济效益。把棉花秸秆制成燃料后,不但热值高,而且无污染,是清洁能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并且,棉花秸秆细茎的营养价值高于主茎,可以根据不同部位的价值,加以充分利用。通过综合评定:棉花秸秆的部分营养,与玉米、小麦和稻草秸秆一样,易于动物消化。 

在反刍动物饲料中,棉花秸秆甚至可以替代一定比例的玉米秸秆。与其他粗饲料比较,细茎的营养价值相当于麦草。 粉碎棉花秸秆的营养,仅次于其它秸秆的粗饲料。

为了丰富饲料的营养,还可提取花生壳、黄豆杆和杂草等元素。它们都含有丰富的有机物质营养成分。把它们打成粉,混合做成饲料颗粒,用于牛、马、猪、兔、鸡、鸭和鱼等食料,以补充动物蛋白,提高秸秆饲料的消化吸收率。过腹还田,就是秸秆作为饲料,动物食用后,变为粪肥浇灌庄稼和农田。

读到这些专业知识,刘长清心里暗自惊讶:原来农业植物全身都是宝啊。除了能作饲料外,还可以用于食用菌栽培。一般情况下,食用菌栽培的物料是木屑。而棉花秸秆物料含有丰富的有机物质,是平菇食用菌培植最适合的原材料。秸秆物料还可以用于造纸、化肥、沼气和制作成复合板。

棉花采摘后,一方面,可以把棉花秸秆粉碎加工,作为快速沤肥,堆肥。能够有效地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不但能使来年节省化肥,而且,可让土地肥而不竭。另一方面,也可以把这些棉花柴拉回家,烧火做饭。

棉花秸秆作为一种可循环利用资源,目前,最好的处理技术就是还土利用。这样,能增加土壤有机质、改善土壤结构、防止地表板结及增强农业后劲。让土壤有机肥与灌溉施肥相结合,促使土地更加肥沃。

这些实用技术,不仅可以杜绝化肥施用过多,造成对人体伤害的不良后果,而且,也解决了秸秆堆积焚烧,造成环境污染问题。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使它抗病虫害能力更强,产量更高。

把杆送到制板厂,压制成中纤维板,这种板材做房屋装修有防潮作用。棉杆粉碎后,经过碳化设备秸秆成型机加工,作为新能源燃料,可以替代煤、气、电等。

还可以把它做成无烟的机制木炭。通过与家禽家畜粪便一起发酵产生沼气,进一步提高秸秆利用率。还可以加工生成物质颗粒燃料,作为清洁燃料使用,既环保又节能。

用切断机把棉杆切断,加工成五公分左右,可以代替煤资源作为生物电厂燃料。由于棉秸秆灰分低,因此,是做秸秆活性炭的最佳原料。碳化活化出来的燃气,除了保证设备加热外,多余的燃气,经简单处理也可发电。

秸秆还是高效、长远的轻工、纺织和建材原料,既可以部分代替砖、木等材料,还可有效保护耕地和森林资源。另外,经过技术方法处理加工秸秆,还可以制造人造丝和人造棉,生产糠醛、饴糖、酒和木糖醇,以及加工纤维板等。

棉杆当作燃料,利用价值较低。棉杆造纸,可以大大提高使用率,而且原料丰富而便宜。每200公斤,可生产70公斤工业包装纸或一份牛皮纸。还可以用棉杆制备羧甲基纤维素。

棉秆不需要烘干,经粉碎后,加入密封立式多层秸秆碳化活化一体炉,经过碳化活化生产出高品质活性炭,通过热水蒸烤进行物理活化,不加任何有害化学物质,这种活性炭适合各行各业使用。

刘长清把这些科学技术,在社员大会上给大家讲解普及,并要求专业技术员辅导大家,逐一实践这些科技知识。尽最大可能实现棉花高产,并得到最大化的利用。

1976年元旦节后,天空晴朗,万里无云。几个村委干部碰头通知:潼城的行政管辖权发生了变化,从绵阳地区划归到永川地区。行政区域归属权的变更,对大中坝并没有太大的影响。

但是,这一年却极不平凡:1月8日,新春之际,中共中央副主席国务院总理周恩来逝世。7月6日,正值盛夏时节,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朱德去世。7月28日,河北唐山及丰南等地,发生了7.8级强烈地震,华北工业重镇瞬间成为平地。总共100多万人口的城市,却有24万多人遇难死亡,16万多人受重伤。

大中坝一如既往。七八月份,雪白的棉花刚刚收到了村民家里,刘长清又开始启动弹棉花加工业务。在这个冬天,他决心要让全村乡民,都能穿上暖洋洋的、不要成本的新棉衣棉裤,盖上新棉絮。

任大队长两年多以来,刘长清广泛阅读农业科技,如何高产等实用书籍。他先理解消化后,再带领乡亲们把这些理论知识,科学技术,逐个进行实践,都取得了好的成果。

8月13日,新来的县委书记何绍兴,通过深入考察调研后,又开始紧锣密鼓地筹备:重启在文革期间被搁置的三块石电站的修建。因为一直缺电,所以,制约了当地经济和各项事业的发展。只有提供充足的电能,修好公路,才能使全县人民发家致富奔小康。

刘长清得到这个消息,十分振奋。因为最初启动修建电站,他就带领宣传队编排节目,到各工地加油,慰问演出,所以,他深深理解这个工程的重要性和艰辛程度。1953年,县城就有了电灯,可是,离城最近的大中坝,至今还在用煤油灯。如果全县农村都能用上电灯,那该是多么幸福的事啊。

这二三年,全大队的乡亲都享受到了:运用科技种养带来的丰硕成果。沉醉在成功喜悦中的乡亲们,对刘长清更加信赖和尊敬。他来到大中坝23个年头,终于成为一个名副其实、顶天立地、有责任心和使命感的男子汉了。公社和区里的领导,对他的开拓精神和创新能力赞不绝口,为自己没有提拔用错人而深感欣慰。。

棉花采摘后,家家户户都买了布料,每家的妻子都用自己的巧手,开始一件一件地缝制过冬的新棉袄棉裤。村里专门开了一个弹棉花的屋子,随时有匠人给大家加工。冬天,有望家家的床上,都能换上了新棉被,户户都不再怕寒风呼啸,数九寒天了。

这一年,大中坝的气温比往年低了很多,微风吹拂,让人感到阵阵寒意。中秋节第二天深夜,温度陡降,一阵寒风袭来,天气异常地寒冷。突然,天空乌云密布,暴风骤雨倾盆而下。才农历八月十六,出现了如此反常的气温。农谚曰:“天有反常必有妖。”

晚上,刘长清全家人吃罢晚饭,妻子利索地收拾好了厨房,孩子要上学,早早地安顿他们睡觉了。坐在床边的书桌子前,刘长清穿着深蓝色齐踝的长大衣,紧紧地裹着腿。在摇晃的煤油灯下,又开始认真地阅读起来。一边阅读,一边写着计划,他在思考自己下一步怎么抓好明年的春播工作。

在他方正的脸上,那双深邃的眼睛专注地看着书。时而托腮凝神思考,时而翻阅农机丛书,右手拿着笔,不停地做着笔记。北风呼呼,撞击着窗户,拼命地钻了进来,把煤油灯吹得东倒西歪。

妻子带着快三岁的儿子已经睡下,她温柔地对丈夫说道:“长清,夜深了,早点睡觉吧,明天白天再读嘛。”

刘长清温和地答道:“好吧。”

他起身去拉拢窗户,按下锁扣,紧紧关牢。然后,去看了看已经熟睡的女儿们,给她们重新盖上被孩子们踢开的棉被。然后,吹灭了油灯。北风呼呼地吹着,但是,刘长清却美美地睡着了。

1976年9月9日清晨,刘长清依然早起,门外,稠密的大雨下个不停,像灰蒙蒙的帘布,阻挡了视线。不能到庄稼地干农活,他便习惯性地打开收音机收听新闻。

收音机各个频道都在播一则消息:“中国共产党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因病医治无效,于零时10分在北京逝世,终年83岁。毛泽东同志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和军事家,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和...。”

播音员的声音沉重,带着悲痛的声调,反复重复播放,默哀。凌晨噩耗传来,刘长清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他反复地听着,泪水溢满了眼眶。

雨停歇了一会儿,刘长清匆匆去庄稼地摘菜,途中,遇到奚书记低着头一言不发。过了一会儿,他才抬起头来,声音低沉而沙哑地说:“告诉你一个非常不幸的消息,我们敬爱的伟大领袖毛主席去世了!”

他咽哽地说不下去了,一阵沉默,在沉默中,只听到有轻声的啜泣声。奚书记说:“毛主席是今天零点十分去世的。”

刘长清语气沉重,没精打采地说:“奚书记,我知道了。早上我收听了新闻报道。”

四 

刘长清刚回到家里,瓢泼大雨又“哗哗哗”地下了起来。下午四点,广播再次打开,播音员在播送主席的生平事迹。播音员清晰沉痛的声音,在乡村阴沉的上空久久盘旋回荡,村民们都待在家里,沉默哀悼。

大中坝的秋天,一直比其它地方暖和得多,很少有雨下个不停的反常天气,这仿佛是上天在为主席的逝世哭泣送行。

立冬之后,昼短夜长,北风呼啸,落叶遍地,光秃秃的树枝在寒冷的北风中瑟瑟发抖。小虫的鸣叫声也消失了,万物提早开始了冬眠。

在冬天的早上,大中坝的庄稼地都铺上了一层乳白色薄霜。虽然很少下雪,但是,寒风凛冽,气温陡然下降。数九天似乎提早到来了。不仅仅大中坝如此,北方也是冰雪冻结,甚至南方,也出现了冰天雪地。

清晨,刘长清与往常一样,早早地围着庄稼地里转了一圈,看着光秃秃的泥土,他在想着春播的事:新年应该从哪些方面有所突破和提升呢?

刘长清边走边想,不知不觉到了大队甘蔗厂。他围着厂转了几圈,想着怎么拓展销售业务。突然,奚书记走过来了,对他急切地说道:“长清,公社党委书记刘治全叫你立即到公社,他和副书记谢其凡要找你谈话,动作快点哈。”

刘长清带着疑惑和好奇的眼光望着老书记那张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脸。他想从书记的脸上看出一点蛛丝马迹,可是,老支书不动声色,没有露出任何可寻痕迹。他迟疑地回答道:“哦,好嘛,书记你知道是啥子事吗,可不可以透露一点啊?”

奚书记的语气很严谨,脸上没有任何暗示的表情,看着刘长清疑惑的样子,他诙谐地淡淡笑了笑说:“不晓得,就是不晓得,就是晓得,我也不能给你透露啊,这是党的纪律,保密。”

奚书记说完,带着神秘的微笑,转身去庄稼地了。刘长清立即动身,步履匆匆地往公社赶去。这时,天空的太阳,精神抖擞,光芒四射,把大中坝的上空照得十分明亮。

刘长清沐浴在温暖怡人的阳光中,他边走边想:两位领导找自己谈话,有什么重大事情,这么紧急?莫非自己哪里做得不对,哪里做错了?

刘长清大步流星地向桂林公社行政办公室奔去。跨入桂林街道,这天不逢场时,大街小巷人迹稀少,只有街道两边住家居民,已经在张罗自己的店铺了,有的挑着空水桶到场口的水井里去挑水。

走到那个熟悉的位置,他又想起了小时候,父亲牵着他,把他过继给养母王素英,那一精彩场景和对话。一晃就过了23年,他从少儿、青年到成家立业。如今,刘长清带领村民奔小康,取得了累累成果,已成为父老乡亲都信赖的基层管理干部。

过去的往事,像一幕幕电影在刘长清脑海里闪现。从左边的斜梯上去,就是他插班读书的中心小学。他是班里“大学生”,老师和同学们帮助他的一幕幕情景,又立即浮现在脑海里。此时,从教室里正传来整齐有力的朗朗读书声。

刘长清带着疑惑的表情,踏着桂林场那条熟悉的青石板路,快速穿过集市街道,走到街道尽头十多米处,就是公社政府办公室。他深吸了一口气,挺了挺胸堂,迈开大步,向前走去。

本文连载章节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