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陈思竹(原名陈榕)的头像

陈思竹(原名陈榕)

网站用户

小说
202401/14
分享
《潼城春秋》连载

第一十二章 绝望与机会(四)

春夜,白天温暖的阳光已经隐去,晚风吹拂,一阵凉意袭来。刘长清蜷缩在花生篮子里,望着繁星闪烁的夜空,聆听着小河里此起彼伏,连续不断,气势磅礴,响彻云霄的蛙声,它们使整个夜空,像奏着一曲节奏欢快,旋律激昂的交响乐。

春季,正是蟾馀(蛙)频繁活动的时候。数九寒天,它们群集在水底泥沙内或陆地潮湿土壤下冬眠,停止进食,靠体内贮存的肝糖维持最低的新陈代谢。到了第二年气温回升时,冬眠才结束。

从春至秋,为了保持皮肤湿润,它们白天多隐藏在草木、灌丛、农作物和住宅四周砖墙乱石堆里,以及旱地的石块洞、土洞或水沟等潮湿阴暗处。黄昏到夜晚出来活动,潜伏在路旁或草地上爬行,捕捉昆虫,繁殖产卵。夜晚,到处捕捉甲虫、蛾类、蜗牛和蝇蛆等为食。

夏秋季节最活跃。蟾蜍不善游泳,行动缓慢笨拙,多数时间匍匐爬行。在有危险的时候,会小步短距离小跳。

刘长清静静地听着阵阵悦耳的蟾蜍声,回想来到养母家的朝朝暮暮,时间越久,刘长清对桂林场几个村的环境越熟悉,所做事务也越来越熟练。

上午,迎着春天的朝阳,刘长清背着背篼出去打猪草时,路过桂林场口,在集市上看到一个商贩卖各种蔬菜、水果和青蛙。他走到卖青蛙的商贩面前,用网装着的青蛙很不老实地在里面跳腾。

刘长清惊喜地发现:原来青蛙也是美食,也能卖钱。顿时,他暗生欢喜,心里立即涌出捕捉青蛙卖钱的计划。小河的蟾蜍,长相与青蛙一样,这给刘长清挣钱带来了希望。他望着旁边河上的小桥,还是父亲当时送他出来时的样子,他怕让父亲看到他背着背篼,没能好好读书的样子而难过。

在刘长清离开王家前,父亲在大伯王谏臣的极力劝说下,他把抱养到继母伯父家的大哥王兴信接回了城关,并送他到家对面的实验小学读书。自从与王家大哥见面后,他们按时约会。大哥把学校的知识内容与二弟一起分享,这是他俩最快乐的秘密。

       他知道:每学期开学交学费时,最令父亲头痛。几个子女都要钱,每个都要吃要穿,父亲总是愁眉不展。年龄越来越大,还到处赶溜溜场挣钱,每天回家都是筋疲力尽,当他看到蟾馀(又叫癞疙宝)能卖钱时,激发了他挣钱的欲望。刘长清很想为父亲减轻一些负担,并决定夜晚捕蟾卖钱,为大哥筹集学费。

晚上,他做完一切家务活后,趁着夜深人静,他便背着竹巴笼,拿着手电筒,挽上裤腿,到小溪沟里,或屋前院后,轻手轻脚地走到有蛙声的地方,精准定位,再捕捉它们。每次成果都很显著。

第二天一大早,迅速做完家务,趁着养母未起床,或出门后,迅速把皮剐了,便立即送到市场小贩那里。当他第一次数着自己额外挣得的几元钱时,刘长清激动的心都快跳出来了。他欣喜地把钱塞进包里,迈着欢快的步伐回到家中,东寻西找能藏钱的地方。

最后,他把钱藏到了房顶的竹椽子里,到周末与哥哥约会时给他。自己没有条件读书,他特别希望兄弟姐妹能多读书。在养母这里,他身不由己,只能成了全劳动力。无论刘长清有多么困倦,养母从没问候体贴过,完全没有同理爱怜之心,更没有把自己当作是儿子,只是把他当作家庭挣工分的劳动工具,劳动力。

在高压且繁重的劳动中,刘长清没有任何抱怨。他开动脑筋,改进方法,劳动效率越来越高,成效越来越明显。因为每天的收效不错,养母的打骂停歇了一些时日,让刘长清的心情轻松了很多。

听着此起彼伏的蛙声,刘长清再也睡不着觉。每个周末都是他最自由的时间,因为养母都要去亲戚家串门溜达。经过多年的打磨,她看到养子渐渐长高长大,做事认真,固守本分,也没有逃离的意思。家务农活都干得很出色,王素英便放心大胆地逍遥快活,让刘长清有了更多自由空间和时间。

星期天的早晨,他起得更早,迎着冷冰冰的晨雾,抓紧时间干完农活和家务后,他就在腰间扎个大竹巴笼,把剐了皮的蟾蜍拿到市场去卖。竹椽子里的藏钱越来越多,他的心里就越来越满足和高兴。

刘长清不仅仅勤劳持家,默默奉献,努力照顾兄弟姊妹,而且,积极主动承担起了父亲的生活压力和供养的他们的责任。他的刻苦与奉献精神,远远超出了小学生所学习的内容。他开动脑筋,还总结出了自己的一套学习方法。

买不起笔,就随身携带着芭毛棍,走到哪里就在哪里的沙地练习。每次哥哥给他传授的知识,他都能一字不漏地记下来,并内化为自己的思想。

长期在江边模仿练习号子歌,声音也越来越洪亮雄浑,摸索到了怎么轻松发声,运用气息等技巧。一直在江边生活,练就了自己独特的游泳技能。

高级合作社成立后,刘长清干活都是参加集体劳动,统一计工分。回到家里,他依然还要煮饭,磨猪饲料,割猪草,放牛等。养父刘可明是个憨厚老实的人,每天,天不见亮就去上班,几乎都是早出晚归。回到家中,总是疲倦不堪,看起来很累的样子。

草草地吃完晚饭,养父瘫坐在餐桌旁边的木椅上。他话语不多,只有坐在身旁的养母喋喋不休,细致地盘问当天的工作收入情况时,他才一五一十地讲述一些船上别致的事情。

在刘长清的记忆中,养母安排养子干活的一切情况,养父似乎都没有插过手,任凭老婆王素英胡作非为。每次家里来客,养父养母围在桌前吃得有滋有味,个个笑逐颜开,待他们酒足饭饱,全桌已经是一片狼藉。他们坐在一起聊天,打趣。王素英总是敞开大嗓门,命令式地叫道:“二娃,快来收桌子。”

然后,又立即扭过头与客人聊得热火朝天,嘻哈大笑,也不管孩子没有吃饭,还有没有吃的。刘长清收拾完桌子,肚子叽里咕噜地吼叫着。饿得不行了,他就收他们吃剩下的饭菜吃。如果客人们吃得太光,他就只有饿肚子。在那个粮食匮乏的时代,几乎每次都没有什么剩菜剩饭。实在饿了,他就舀一碗猪食充饥。

冬天一到,更是难熬。这一年,刘长清已经长高了一大截。王素英发了善心,把丈夫不能再外穿的灯芯绒裤子,给他改做了一条单裤。但是,鞋子烂了,她从不过问。所以,不管严寒酷暑,他几乎都是赤脚。冬天,脚上裂开的“冰口”,一旦用力,血就往外冒,钻心疼痛,眼泪直流。

这样的日子一晃就七八年了,刘长清从一个小孩变成了一个英俊潇洒、充满激情和幻想的少年。他个子高挑,身材却显得有些消瘦。长期在花生篮子里睡,没有棉絮,通夜全身都是冰凉冰凉的。奇怪的是:刘长清居然很少感冒,即使感冒了也不吃药,过几天就好了。是穷人命贱,还是有上天在护佑他?

寒冬时节,北风呼啸,冰冷刺骨,刘长清依然睡在那个简陋至极的花生篮子里。邻居们看不过去,无数次劝说养母。因为王素英爱到处溜达,所以,大家给她取了个绰号:“双毛鞑。”

心地善良的邻居对她说:“双毛鞑,这么冷的天,你睡在暖和的床铺上,看看刘二娃,冬天也没得棉衣棉裤,你可以把自己的旧棉裤改一下给他穿嘛。人家长高了,不说换成床,你也多那几件旧衣服给他垫一垫,在那个花生蓝里,你睡一夜,得行不?将心比心嘛。”

养母听了,不但没有感动反思,反而拉开大嗓门,破口臭骂道:“关你屁事,闲屁管野卵。”

然后,头一扭,气冲冲地走开了。

十四岁那年,即1958年,人民公社成立,开办了公共食堂,为参加集体劳动的人提供一日三餐。作为刘家的主要劳动力,刘长清可以到食堂里,堂堂正正坐在桌上吃饭,并能吃饱肚子了。

乡邻张军参军入伍,刘长清很羡慕,也去报名。可是,因为身体太瘦,招生负责人怕他身体吃不消强度较大的军事训练,被裁下。在他去送行时,得知张军换装留下一件旧棉衣,他就用卖蛙的五元钱买下来,才让他人生第一次穿上了第一件暖融融的棉袄。

这件棉衣让刘长清兴奋幸福了很长一段时间,从此,冬天的晚上睡觉,再也没有感到寒冷。这件棉衣的获得,也让他悟出了一个道理:开动脑筋,靠自己勤劳的双手积攒钱,就能丰衣足食,过上自己朝思暮想的幸福生活。他便在心里暗暗下决心:一定要让自己富足起来。

五月,春风荡漾,百花盛开,蜜蜂开始忙碌着到处采蜜,终于,寒冷的冬天又彻底过去了。这天,暖洋洋的太阳早早地从天边升起来,红彤彤的朝霞穿过竹林,从偏屋房顶的上方,斜照进蜷缩在花生篮子里的刘长清头上。

按往常,他早就出工打猪草去了,可这天,太阳高照,空气也十分暖和,他却怎么也动弹不得,浑身无力,四肢也不听使唤。身上像被泼了一盆冰凉的冷水那样,冷得发抖,有时又热得发慌,汗水直冒。

他强打起精神,爬起来,身子轻飘,像在天空飞翔。脚像踩上了弹簧那样,一站起就被弹起来,走路也像被吹拂的小草,东倒西歪。他还是坚持往外面走去,割草、放牛、推饲料、喂猪和煮饭。

路人见到他的样子被吓着了,急忙叫来邻居大姐,一看他的症状就直说:“这是寒老二,打摆子的疟疾。”

她们叫他去看看医生,可刘长清哪有闲功夫。他依然坚持有条不紊地做着那些家务活,一直坚持了几天。这天,太阳依然高照,但他的漂浮状态一直没有缓解,在太阳光的照耀下,他似乎感到像在蒸笼里一样,被蒸烤得十分舒服。

他陶醉地仰着脸,闭着眼睛,细致地去体验这个感觉。就这样,背上背着一大筐猪草往家里赶。当他飘飘然地走到芭茅坝时,突然,他感到天旋地转,一下倒在地上,再也无力爬起来。浑身像在蒸锅里,然后,不省人事了。

不知过了多久,一阵春雨陡然降临,把他浇醒了。他才又爬起来,撸起洒在一地,已经被雨水淋得湿润润的猪草。他强力地支撑着柔弱无力的身体,很吃力地往回走,到了家里,他仍然坚持做完了各项家务活。

就这样,坚持了一个多月,他的体力在渐渐恢复,身体里的蒸汽已慢慢消除,人也逐渐精神起来。也许是年轻力壮,对抗各种疟疾有顽强的抵抗力,直到病毒知趣地离开,刘长清又恢复了强健有力的体魄。

每天早出晚归,已经养成一种生活规律。早晨去江边,他也总要哼着船工号子,有时还吹着口哨。每次看到纤夫的辛苦,他就忘了自己的不幸。心里暗暗想:今后,自己不要像他们这样辛苦,那该有多好啊。

精神百倍的刘长清地感觉到:这个世界多么美好。随着天气越来越暖和,他总是兴高采烈地哼着小曲做各种活。仲春的一天,接近中午时分,他割满了一筐草往回赶,路过邻居奚一久家,一股胡豆炖肉的香味扑鼻而至,好闻极了,他的口水不停地咽,好像喉咙里都要伸出手来了一样,心里觉得美滋滋的。

回到家里,他满怀希望,带着欢快喜悦的心情走到养母面前,情不自禁地说:“妈,割半斤瘦肉煮点胡豆瓣汤来吃嘛。”

话一出来,养母拿起鞭子,火冒三丈地走过来,甩开手臂,扬起鞭子就是一阵毒打,还咬牙切齿地凶道:“我叫你吃,我叫你吃胡豆瓣。”

她狠狠地十分解气地,使出了她浑身的力气,一鞭一鞭地乱抽在刘长清的身上。这些鞭打,不仅在他肉体上留下了永久的伤痕,而且,在他天真烂漫的少年生活中,是他最难忘、最伤痛的一件事。从此,在他的心灵深处,留下了养母狠毒的画面。

这次,最强烈的愿望没有实现,刘长清把能吃上胡豆瓣肉汤,作为人生最美的美味刻在了心上。这个伤痛时时撕裂着他的心肺。他常常一想到这幕情景,便暗自神伤,悄然泪下。

虽然解放了,国内外没有了战争,刘长清也没有机会到战场一展雄姿,但是,在养母家里,随时都在爆发战争。一个伤疤未好,另一阵毒打又来了,被打烂的伤口经常出血,但养母依然不停地鞭打。这个可恶的养母,当时,还没有惩治家暴和虐待家庭成员的法律,不然,她早就该绳之以法了。

在遭到养母家暴,最令人沮丧的时候,又遇到学校清理超龄学生,刘长清被清退出,不能继续到学校读书了。这真是“屋漏更遭连夜雨,船迟又遇打头风”,“祸不单行”。

刘长清昏昏糊糊地提着狗屎箢篼,摇摇晃晃地向江边走去。踩着江边的砂石,他高一脚矮一脚,慢慢地走着。眼睛呆滞无神,魂不守舍地捡着人粪。突然,他脑子里又浮现出:多次在这里想跳江自杀遇到贵人的情节。这个时候,他多么渴望又见到肖叔叔的身影,听到他鼓励他的话啊。他一边想一边躬身去捡那堆大的人粪。

“二娃,我就知道你在这里。”

他还没回过神,一只手重重地拍在他的后肩上。不用转身,他就听出来是肖叔叔浑厚有力的声音。他喜出望外,转过身看着肖叔叔,热泪溢满了眼眶,他沙哑着声音,咽哽着,动情地说道:“我正在想您啊,肖叔叔。”

“我知道,我有感应,所以,我来了。”

肖继诗儒雅敦厚的方脸上,流露出了慈祥的笑容,他温和地对刘长清说道:“我已经知道你被清退的情况,也知道你被养母毒打的事。你受委屈了,长清。”

听了肖继诗温暖慈爱的话,刘长清的眼泪“唰地”滚了出来。肖继诗深情地看着他,又轻轻地抚摸着他的肩背说:“好了,好了,我要告诉你一个好消息:马上回去收拾行李,去垮岩山双花剧团报到,准备排练节目,为工地的工人慰问演出。”

消息来得太突然,刘长清惊讶地瞪大泪眼,愣愣地看着肖继诗团长,他几乎不相信自己的耳朵。

肖继诗慈爱地看着他,继续说道:“刚才,我已经找你养母交代了。去排练演出也要记工分,还要她给你定制一个新的小木床,是为了保证让你这个小演员有充足的睡眠和正常发育。演出回来,你就不用再睡花生蓝了,赶紧回家收拾一下。”

刘长清这才回过神,相信这个信息真实可靠。然后,他立即抹去满脸泪痕,破涕为笑,告别肖团长,迅速转身,迈着飞快的脚步往家里赶去。

人最绝望的时候,往往就会物极必反,否极泰来,出现转机。刘长清这个十三岁多的少年,终于迎来了扬眉吐气,未来可期的这一天。

其实,刘长清早就知道肖继诗的大名。在自己每个绝望的关键时刻,都是他及时出现,鼓励他,给他活下去的勇气。肖继诗很同情刘长清的遭遇。在听了他几次发泄式喊唱《船工号子》后,他觉得:他唱《船工号子》有充沛的情感和肺活量,是一棵好苗子,便一直暗暗地帮助和鼓励他,生怕他幼小的心灵承受不住养母的虐待,做出过激的行为。刘长清对他由衷地感激和敬佩。

刘长清已经过了变声期,声音变得雄浑,很有磁性,音质也不错。肖继诗兼任双花剧团团长后,就把他纳入少年童声可塑性较强的后备人才。他发自内心地欣赏刘长清的艺术天赋和潜质。

刘长清在那么恶劣的家庭生活中,忍气吞声,却没有抱怨和沉沦。而是,逆流而上,开动脑筋,勤勤恳恳地劳动,如饥似渴地学习,这一精神品质,一直让肖继诗感动。

他看在眼里,爱在心头。所以,在他最迷茫的时候,总是准时准点出现在他的身边鼓励他,帮助他。在他最绝望的时候,给他希望,让他有活下去的勇气。

本文连载章节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