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陆相华的头像

陆相华

网站用户

小说
202402/01
分享
《哈河谣》连载

第五章

八家村的发展史是一部艰苦卓绝的创业史和生存史。八家村曾是一个以农业为主,兼养牧业,有着万亩肥沃的河滩耕地,数千亩林地和牧场的“世外庄园”,也曾有康熙、乾隆皇帝云游至此。然而,在那个如火如荼的年代,八家村也毫无例外地经历了大食堂,三年自然灾害。

1958年开始修建红山大坝,库区移民搬迁,八家村民在这一阶段又经历了前所未有的苦难和艰辛。为了响应国家政策,八家村民有的去了克什克腾旗的居民安置点,有的投靠了发邻村的亲友,有的在山坡上搭起了窝棚,有的在大沟的边上挖起了地印子……

对农民来说,土地是“命根子”。为了生存,失去土地的人们开始向荒山要地。各生产队赶着老牛拉上双铧犁采取歇人不歇着犁的办法,昼夜开垦山荒地,不到两年的时间,大片的草原牧场全部开光。然而,由于过度开垦植被遭到破坏,土地沙化相当严重,春季播种,翻了一遍,又一遍,秋季亩产粮食只有四五十斤,劳动日值两三毛钱,有的生产队还出现了“倒算账”,吃帽高粱加野菜充饥的日子,我和父辈的人们都是共同度过的。

就在当时八家何去何从的时候,敖汉旗新惠中学高材生宋国毕业后,响应国家党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号召,回到八家开始了他的农村建设事业。宋国,1946年4月10日出生,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古鲁板蒿乡八家村原党支部书记。1965年5月28日加入中国共产党,1966年10月至1975年8月任八家大队“文革”主任、大队副主任。1975年9月至1978年7月任八家大队大队长、副书记。1975年8月至1996年7月任八家村党支部书记。

宋书记有文化、有能力、有口才,对八家村的规划治理,以及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贡献。

“水是农业生产的命脉。”宋书记回忆:我们当时建立提水点6个,用柴油机带动水泵,在水库边向坎上提水。与此同时,我们从未放弃申报在白沙洞修建扬水站,解决全大队耕地灌溉的问题。经过多年不间断地申请,我们的决心和斗志终于感动了上级领导。1976年白沙洞扬水站开工建设,土、石方由 “八家大队、西湾子大队、白家店半个大队” 共同承担。由于路途远,条件艰苦,吃住工地,每天烈日风吹雨淋,终于用多半年的时间完成白沙洞扬水站工程。1977年春天,开闸放水,浑浊的老哈河水流入了田野,土肥苗壮。从此,解决了八家村人民的吃饭问题,摘掉了二十年吃返销粮的帽子。

“要想八家富,必须多种树;八家何时富?山川沟岔皆是树。”宋书记回忆说:“沙害是农业之敌,治理沙害刻不容缓。”1970年春,敖汉旗林业局派张国臣等三名同志来八家村视察,时任大队副主任的宋国配合他们干了半个多月,跑遍了八家大队所有的山山洼洼、沟沟岔岔。最后,他们把八家平川地规划了二十块网眼,秋天割完地又号召社员栽了79881珠大苗,网眼形成了红炬大队这块地上老祖宗从来没有干过的事情。网眼规划为大队后来水利化、机械系列化、科学种田等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此期间,宋国还去赤峰县东方红大队进行参观学习林业经验,到敖汉旗长胜乡榆树林子大队学习植树造林防风固沙经验。截止1993年,八家村实现了农田防风林带20条,防风固沙林、水土保持林总造林面积达到13000亩,绿化占总面积的48%。

生态平衡改变了当地的小气候,当年的沙地、山坡、沟壑到处是草木葱茏、郁郁葱葱,平展的田畴被绿色的海洋包围。1985年8月15日,八家党支部召开支部委员会扩大会议,吸收党小组长、队长参加会议,研究了今后八家村生产建设问题。会议决定从本村实际出发,果断提出:“高筑坝,狠抓粮、严管林作为八家村经济建设的指导思想。”

“高筑坝”就是趁红山水库低水位运行的有利时机,把生产战略向库区河滩地转移。为此,八家村设计了一条长10700米(包括丁字坝),坝高2米,下宽15米,上宽3米能行车,总土方192600方,围田面积10000亩。当时是宋国任总指挥、尹洪瑞为副总指挥。“大会战”具体时间从秋天庄稼入场开始。这是一场改变八家命运的会战,这是一场可以写入史册的会战。当时八家村老人、小孩、妇女,有劳动能力的人全部出战,有的人家还请来外地亲友过来帮工。据统计,当时每天出工的劳动力有1000多人,小胶车几百辆……

八家群众的汗水没有白流,最后每口人分到坝里河套地5亩。一年可以种两茬地,上茬春季种小麦,下茬在中耕小麦时顺便种吉林2号大豆,仅这一项,人均收入1500多元。为了鼓舞士气,那年春节过后,八家村还从专门请了赤峰的戏班子,唱了七天大戏。

“狠抓粮”就是平川水浇地3000亩进行科学种、科学管、种“两杂一优”品种,达到优质、高产、高校,作为八家村的商品粮基地建设。记得我们是敖汉旗第一个推广机械覆膜玉米的试点单位,当时亩产量达1800斤。农业丰收了,为牧业提供草料,而牧业的发展又为农业的发展提供肥料。八家村又走出了一条以农养牧,以牧促农,农牧结合良性循环生态农业的发展路子。

“严管林”就是对村成幼林13000亩严加管理,防止畜毁人窃,使农业生产逐步走自然效益转化为经济效益,使生态型林业向经济型林业发展,使山耕地逐步实现退农还草……

本文连载章节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