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从何时起,在老哈河与小蚌河交汇地带,形成了一个村庄,名曰小河沿。1977年在小河沿乡南台地发现了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距今约4500-5000年的房址、灰坑、墓葬等。考古学家从遗址中除了发现斧、锛、带孔石铲和石球等农业生产工具以外,还发现了罐、尊、豆、盆、钵等陶器,人们还在这些陶器上发现了原始的图画和文字符号。后来,考古学家将南台地遗址,命名为“小河沿文化遗址”。从此,沉默几千年的小河沿名声大噪。
1987年9月份,我的高一上半年就是在小河沿高中就读的。其实那时候的小河沿乡已改为四道湾子镇了。所以,人们又管小河沿高中叫四道湾高中。
四道湾,因其地处老哈河南岸的第四个湾子而得名。自从我记事的时候起,四道湾一个以种植水稻为主的乡镇,素有“鱼米之乡”和“塞外江南”之的美誉。四道湾子镇,隶属于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地处敖汉旗西部,老哈河中游右南岸,东、北与萨力巴乡交界,东南与新惠镇接壤,南、西与辽宁省建平县毗邻,西北与松山区隔河相望。四道湾交通便利,京通铁路、赤通高速公路横穿东西,并且在四道湾子镇设有站点和出口,国道111线纵贯南北,通讯网络发达,商贸流通也非常活跃。
记忆最深刻的就是我们高中大院出来右拐大约200米的农贸市场,也就是人们说的集市。但就当时那个年代能够用“市场”两个字,也是一件很潮的事情。
四道湾农贸市场的门楼上有一个弧行的铁围栏,上面写着用电焊切割的“四道湾农贸市场”几个大字,进去之后是一个很大的空场,空场里有许多排水泥台子,用来放东西,市场内有派出所,用来管理秩序。开始的时候,四道湾的集市的日子是一、四、七,也就是每个月逢一、逢四、逢七是集日,后来隔一天一个集,临近春节还有长脖子集,也就是天天是集。集市上有卖大米的、卖包米的、卖小米的、买白面的,还有乱七八糟五谷杂粮的;有卖布匹的,服装的,有卖猪肉、牛羊肉的,还有买卖牲口的……早晨八九点钟,集市上就从四面八方涌来了人群,有赶着毛驴车的,有挑着挑子的,有牵着牛的,还有背着袋子卖活鱼的,还有打着铜锣耍猴、变戏法的……赶集的人也特别多,一大早,有的来自九份地、十分地、八家的,也有头道湾子、二道湾子、六道湾子,头份地、二分地、西湾子的,还有四道湾子本地的,仿佛一幅清明上河图。
集镇上从早晨开始一直延续到下午三点多,有的来,有的走,尤其是要散集中的时候,集镇上叫卖声更是高潮迭起,“便宜了,给钱就卖了!”沿着集市往东是一个小酒馆,每到集市,酒馆里划拳行令,热闹非凡,老远就能够闻到一股诱人清香。集市上有派出所,每集都能抓到一两个小偷,一旦抓到首先是一顿胖揍,接着就是报案,派出所的人会把小偷的两只胳膊背过去铐到电线杆上。人们看着这些小偷,既觉得可恨,又觉得可怜。
四道湾镇确实是一个奇葩的存在,四道湾子镇有个高中叫小河沿高中,四道湾火车站的所在地又在六道湾子。六道湾子火车站距离小河沿高中还有五六公里的路程,而我们八家的莲花山火车站距离四道湾火车站只有一个小站的距离,我上学的时候只有十来分钟就到了。从我们家坐火车到四道湾是下午三点半左右从通辽方向开往赤峰方向的520次列车,而如果从学校回家则需要乘坐上午十点半左右,从赤峰开往通往通辽方向的519次列车。然而四道湾火车站要比我们莲花上火车站牛得多,因为莲花山毕竟是一个小站,只停普快,而四道湾晚上有一趟特快也要停的。然而,这些都不会影响我在四道湾高中上学的优越感,我上午乘火车从学校回家,下午还可以从家回到学校。
每到周末,四道湾有两个地点是比较繁华的,一个是四道湾的四头,从敖汉旗所在地新惠过来的大巴(那时候叫班车),从南部乡返校的学生,他们有的带着大包小包的好吃的,还有的拿着米袋子的,最热闹的要数四道湾东头火车站下来的返校学生。那时候实行买驴车接站。从火车站到学校一元,从汽车站到学校一元,如果东西多,可能会要两元。
我的四表哥家当时就住在六道湾桥梁工区的家属院,与四道湾火车站只有几步之遥。那时候,我三姑、三姑父还在世,也住在表哥他们的家属院。三姑父退休之前就在小河沿高中管后勤,退休后,就把四表哥安排在了桥梁工区上班。那时候,五表哥也正好在新惠师范毕业,被三姑父安排在四道湾初级中学当老师,三姑父还通过关系把五表嫂给安置了四道湾小学当老师。五表哥和五表嫂他们结婚的时候,找我父亲帮忙在四表哥他们家属院的外边又接出一间来。有了这层关系,我有时候趁着周末没事,还可以到表哥家改善一下伙食。有时候“粮草”供应不上,就跟三姑父汇报,三姑父就给我写信,让我去找后勤的老师,可以暂借一些粮票。两个表哥更是对我关照有加,总问我在学校里受不受欺负。有了他们撑腰,我的学习和生活也就没了后顾之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