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陈香英的头像

陈香英

网站用户

其他
202009/04
分享
《肩膀上的诅咒》连载

第七十七章 送灯

尘封的往事如孤傲的明月,具有神秘的魅力,被灵感鞭策的我,不由唤醒褪色的记忆,欣然行笔于春的眉间,心灵悠然飘过春的港湾,停留在春的心笺上。

暖暖的春风迎面舒心,把柔情似水的灵感织成一帘的感慨。刚擦黑的夜晚,慢悠悠地抚摸着大地的脸庞,人间的灯火闪亮登场,存于天地间某个角落里的我,被神使鬼差般突然仰望星空,欣赏天那边美丽的孤独,自恋的遐思吹散如雪的命运,一堆堆如墨的往事,浸染了感慨的心田。

回忆的天空四季如春,而那褪色的记忆,却如近视的忧伤。过去的时光仿佛前世,带走了曾经的所有。随着行笔的热情走势,游离的意识摇曳着回忆的风铃,轻轻碰撞“叮咚叮咚”,如心灵交织的悦耳旋律,细细脆脆的声浪,如可爱的精灵,神速般跑近耳朵里。

回忆中的九十年代,我的家乡黄岐半岛乡村面貌,头顶上犹如绿色的度假村,脚底下如有趣的凹凸型旅客喜欢的迷宫,乡土的气息 ,和人们的呼吸,富有绿色的新鲜感。

沏一壶灵感,泡一杯心情,回忆儿时最初的懵懂,回忆脑海里最初无意识珍藏的送灯民俗,瞬间融化了多少冰冻心房的缺憾。

熬煮春风料峭,灵感瑟瑟发抖,情不自禁地触动回忆的最深处。看,成熟的回忆和懂事的灵感交头接耳,窃窃私语。“听,送灯!”这时我被突来的“听觉”感动的无法左右,于是讨好回忆和收买灵感的心愿,就这样实现了。

记忆中的儿时,常听长辈讲述,原来送灯又称送花灯,不仅是我们这里的乡村习俗,而且还是中国传统民俗,只是不同地区送灯的方式,异式同俗。

回忆中的儿时,福建省连江县黄岐半岛,我们美丽的家乡,淳朴善良的乡亲,送灯寓意和送灯方式。即在元宵节之前,娘家送灯给已嫁的女儿,或亲人送给新婚不育的亲戚,以求添丁吉兆,因为“灯”与“丁”谐音。

据乡俗历史记载,我们这里送灯方式,女儿出嫁后,缝第一个灯节时,女方娘亲大都在农历正月初七至初十,称之为三天送灯黄金时间,送各式各样的花灯给女儿女婿,一般送大宫灯一对,如果女儿已怀孕,还要送小灯笼一对,并配上点到落灯时的蜡烛,特别是送小灯,要送十六年。

按照我们这里的送灯方式,做舅舅的每年这个时候 ,都要给姐姐家,或妹妹家的子女送小花灯,大概是表达祝福的心意。

至于为什么每年都要送灯,模糊的记忆变成回忆的沙漏,只记得听母亲说过,送纸糊式花灯给姑姑家的孩子,去姑姑家送灯的哥哥 ,完成送灯的任务,姑姑回礼的红包不用充公,直接送给哥哥做私房钱 。

回忆送灯的往事,记忆中的哥哥,他最开心的事 ,梦想每天都是送灯节,每天都去姑姑家送灯,每天都有回礼的比送礼双倍的红包,可是一年只送一次。

每年游海神来临之际,母亲都是提前买好六盏手工式纸糊手提款坐立花灯,然后把它们配成三对情侣似的秀恩爱模样,放在卧室里衣柜旁边,等待送灯“黄金时间”来临。

记得的母亲购买的送礼灯,是用彩纸糊制成的手提式坐灯,五颜六色的非常好看,不过只是外壳。另外还要再买可配对的灯骨架,仿佛人的脊柱,不过灯骨架很耐用,只需买一次。买来的灯挂骨架像烛台身体,灯挂骨架底下有一块固定的圆形木质软件,中央好像站着一位永不倒的钉子英雄,为了使命,随时赴汤蹈火。

只见灯挂骨架穿上灯笼外壳,形成了有血有肉漂亮的十八岁“花季少女”,然后在灯中放一对小款式蜡烛,备用一盒小火柴,开启手动式拉上模式,然后拿一根火柴一划,蜡烛的生命瞬间点燃,再开启拉下模式,基本步骤完成,可以想象灯笼被烛光的照耀,身体的姿态极富美感。随即不管是大人还是小孩,只要你想玩灯笼冲动,随时开启手动式拉上拉下,如摇滚舞,赏心悦目模式。

据说送灯之前,还要再买可配对的红色线条,寓意是把两盏灯笼,配成一对,系在一起,打个无名氏吉祥结,作为娘家人送出嫁女儿的亲情祝福义务。如出嫁一个送一对,出嫁两个送两对,以此类推。

每回母亲准备好了送灯的形式,只见想红包想疯的哥哥,去姑姑家送灯的心情,都是高兴的飞上了天,像极了酒店里的服务员,为了利益,随叫随到。

原来送灯不是单纯的送祝福仪式,也就是说送灯的背后,还隐藏着一个神话传说故事。相传天上玉皇三太子,因打抱不平而触犯了天规,被贬下凡间,投生于黄岐半岛的一户渔家。成人后乐善好施、经常扶困济贫,并以智慧的法力,为渔家驱邪消祸。

玉帝闻知盛怒,就派天兵天将抓拿,对三太子执行残酷的绝情式惩罚。为了正义牺牲的三太子,身体被父皇砍成三段,扔到河里喂鱼,头部被扔在黄岐半岛与马祖列岛之间的“马祖澳”。恰好正月十一日,被当地渔民捞获,抱回岸上设坛祭奠,尊为海神,逐渐演化为吉祥幸福的象征。

农历正月初四,当地渔家称为“开彩”,选购各种色纸,劈竹筒、削竹签、剪色纸,细心扎糊各种彩灯。初九日为“天辰日”,人们着手扎糊海神灯,扎成高逾五尺、宽逾二尺的海神头像灯,面壳内插若干支燃着的大红烛。在柔和的烛光的映衬下,其显得栩栩如生、光彩照人。

正月十一日晚上,是海神上岸入境之夜,渔家称“上纸夜”,家家户户煮备荤素盘菜,焚香点烛放鞭炮,以示恭迎。海神在“娘伞”的遮掩下由二、三人扛着,随簇拥的众灯摇摇摆摆地巡视着大街小巷。其所到之处,鞭炮声串爆响、烟花缤纷璀灿,整个渔村,欢声笑语、锣鼓喧天。

正月十七日中午,是海神返天宫的时辰,渔民们抬着海神来到海滩上,在笙歌鼓乐声中,由乡老举火把点焚,怒吼的海风吹过原本沉静的大海,海神灯立刻噼噼啪啪地燃烧着,纸灰随着旋风漫天飞舞,纷纷扬扬撒向大海。

每到元宵节这天,游海神爷娱乐活动非常热闹,因为黄岐半岛的人们,把亲人送给小孩的灯笼,按迷信式常规挂在屋檐有挂钩的地方,表示一年四季都安康的象征,和为了迎接巡视的海神爷驾临。

特别是典型信仰迷信的那些居民,他们会在闹元宵这天或早一两天,先在家里准备好各种各样的贡品,希望把巡视到门口的游海神,顺利请进家门。

据说一户居民接一次游海神,需购买大量的香烛,冥币、供品,和奢侈式放鞭炮仪式感祭拜。这就是说迎接游海神,其实不是招财进宝,而是白白糟蹋钱财,可是想“废除”或简益化,谈何容易?因为我们这里的人们,大部分都是信仰迷信的糊涂蛋,把手中的钞票当成废纸,把传说中的游海神当成摇钱树,甚至把送灯仪式当成财神爷。

从某种意义上说:“不管是纸糊成的送灯民俗祝福仪式,还是纸糊成的游海神民俗,保平安娱乐活动,总之,它们是合体式民俗,佛教信仰者的瘾患。” 因为纸糊制成的灯笼,很容易引来火灾,提着它满街乱跑的小孩或大孩,稍微不小心就会把它身体烧坏,或遇到调皮捣蛋,爱搞恶作剧的家伙,故意在暗处用弹弓袭击,某个可爱的孩童手中的灯笼。

这不,记忆中的哥哥,就是爱搞恶作剧团队其坏家伙一枚,在观看游海神时,总是故意躲在暗处,手里拿着弹弓,口袋里藏着作案的工具,贼笑得眯着眼睛,熟练地弹弓手法瞄准哪家孩童手中的“花季少女”

记得有一次,听作案得逞的坏家伙哥哥如没心没肺的逃犯偷跑回家,幸灾乐祸吹牛的语气哈哈地说:“刚才太刺激了,我瞄准的灯笼,没想到手中弹弓一拉,听话的子弹“嗖嗖”飞到目的地,哈哈!那现场瞬间如火山爆发……”

不仅如此,有的孩童提着灯笼观看游海神时,不小心被满天乱飞的鞭炮烟花,差点飞到身上,有的被烟花溅到身上,烧坏衣服的某个角落,有的被烟花从正面偷袭,刚买的新鞋子被拥挤的脚踩踏的面目全非,有的头上还躺着几颗还没被烧着的残炮。

从某种程度上说:“纸糊制成的灯笼,和纸糊制成的游海神,在黄岐半岛人们心中的地位,根深蒂固、深入骨髓,也就是说纸张制成的民俗,永远是黄岐半岛人们信仰的“救世主”。”

所以,在黄岐,只要你有点不同思想,都会遭到可怕的压制,和盲目的无情攻击。正如文学作家石康博文:“在中国,有很多事情仍是不能提,而那些不能说的事情,人们却可以一做再做,可以做而不可以说……”

本文连载章节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