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传岭人的头像

传岭人

网站用户

小说
202103/23
分享
《海龙湾》连载

第一十八章 海龙湾的变迁

老队长陈志远,解放前家里和很多农民一样,受到地主的剥削和压迫,而且家里人口多,劳力少,过着贫苦的生活。

陈志远小时候很聪明,四、五岁时就开始打柴、放牛了。有一天一位从他身边过路的老师问:“小娃儿,你长大了想念书不?”

他说:“想,我做梦都想。”

那位老师心里暗想,这个孩子真懂事,这么小就知道喜欢读书了,将来一定能读书,成为读书人。

不料,到了陈志远六七岁上学读书的年龄,他的父亲去世了,家里人的生活都成了很大的问题,想都不敢想读书的事情。其实,他的父亲即使不死,陈志远也不一定读得起书。他们家里有七口人,除了父母,他们一共五个孩子,他是老大,家里劳力不足,他必须下地干活。

陈志远的父亲去世后,家里失去了主要劳动力,光靠母亲一个人劳动,难以养活一家人。陈志远只能天天和母亲下地干活,以维持一家人的生活。到了八九岁的时候,母亲就请人教陈志远学习耕田耙地了,那时他还没有牛高。因为他比较聪明,一般的孩子想都不敢想,可是他很快就学会了耕田耙地。

因为他很早就下地干活了,加上勤奋好学,到了十二岁,那些大人能干的耕田耙地,抛粮撒种的农活他也都能干,甚至有些大人不能干的农活他也能干,成了家里的主要劳动力。

陈志远十六七岁的时候,在海龙湾已经是一个响当当的,很有影响的劳动能手了,乡亲们都说陈志远长大了有出息。然而,在那个年代,他们种得是地主的土地,受地主的残酷剥削,加上家里负担沉重,一家人过着水深火热、饥寒交迫的生活,他即使有上天的本事,也难以摆脱生活贫穷的困境。

解放后,陈志远看到了新中国的希望,积极参加革命,加入了共产党,当了干部,一心跟党走。

那时候,在上级党组织的教育培养下,陈志远的思想觉悟提高的很快,他不仅心中装着社会主义的思想,还树立了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他深知,共产党是老百姓的大救星、大恩人。海龙湾的农民,解放前梦想要过的幸福美好的生活,而今天梦想成真了。在他大力宣传和努力引导下,海龙湾的农民思想觉悟提高很快,他们从眼前获得的利益看到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和美好前景,因而大家对陈志远非常信任,相信他能带领海龙湾的农民实现未来的远大目标。

土地改革,农民分得了土地,家家户户耕种上了自己的土地,不再受地主的剥削,种的粮食自己吃,收得粮食多了,他们吃得饱,穿得暖。他们把土地当作宝贝,一门心思种好土地,多打粮食,为了幸福生活而劳动。

但是,这时候有些农户也出现了一些困难,有的家庭劳动力少,有的家庭没有耕牛,有的家庭资金缺乏,有的家庭发生天灾人祸,等等。陈志远在上级政府的指导下建立了互助组,有效地解决了这部分农户生产上的困难。

解放后,虽然说农民都分到了土地房屋,大部分农民分到了耕牛,但有少部分农民没有分到耕牛,每年到了大小春播种的季节,各家各户各自忙着耕种自家的土地,没有分到耕牛的往往就耽误了季节。

孙富贵家在土改时就是其中没有分到耕牛的户,在分到土地的第一年,到了种小麦的季节,别人家忙着耕田耙地种小麦,他们家因为没有耕牛,只好眼睁睁地看着别人播种,自家却没有事干。为换牛耕地,他们只得去给人家帮工,等别人播种结束了,他们才借人家的牛耕地播种。因为比别人种的迟,所以收成没有别人多。自从建立了互助组,解除了孙富贵家的种地之忧,再也不愁没有耕牛了,收入也增加了,生活也好起来了,心情也比过去好多了。不仅是他们一家,其他那几家也是一样,他们非常感谢互助组,感谢陈志远。

但是,一家一户的耕种土地,单干生产,小打小闹,在发展生产中,抵抗各种灾害,增加收入上,仍然显得势单力薄,难以快速、有效地发展生产,增加收入。于是海龙湾建立了合作社,走上了集体化生产的道路,大大提高了发展生产的能力。在陈志远的带领下,把原来的旱地改成了水田,把坡地改成了平地,修了山村道路,先后建设了五口堰塘,两口山弯塘,两道河堰,买回了十头耕牛,引进了玉米、小麦新品种。这些工作的开展,改善了生产条件,夯实了发展农业生产的基础,为粮食增产,经济增收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在陈志远的组织领导下,通过社员们的积极努力,艰苦奋斗,海龙湾的社会面貌和生产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当人们站到对面的汉阳山上向海龙湾的山坡望来,三道湾上出现了一片片梯田,到了夏天庄稼长势茂盛的时节,一片梯田,一片碧绿;一塘清水,一片明镜。那真是美景如画,比画还要美丽。不仅是风景美丽,而且实实在在地增加了社员们的粮食和现金收入。

陈志远身材高大,体强力壮,头脑又聪明,生产劳动的能力很强。在海龙湾的基础建设中,他处处带头劳动,要求社员们干的艰苦劳动,他首先要参加,给大家做出榜样。

有一年的冬天,在修建船岭山下的双堰塘的劳动中,海龙湾的四、五十个社员坚持奋战了两个月,从塘里一背一背的往外面背泥土,一担一担的往外面担稀泥,不管天晴下雨,还是风雪严寒,都不下火线,没有一个人,请一天假,缺一天工,整整战斗了六十多天。都是因为陈志远天天和社员们一起劳动,而且在劳动中,干最艰苦的,最劳累的,最危险的劳动。哪怕他干的再多,其他社员记十分工分,他也只记十分工分。正是他的这种公而忘私的精神感动了社员们,凝聚了社员们的力量,建设了农田水利,发展了海龙湾的生产。

与此同时,陈志远还在海龙湾组织办起了农民夜校。当时,海龙湾只有两个人识字,而且都只是念了一两年私塾,只能认识两三百字,对其它的知识一无所知。比如,什么是加、减、乘、除,当然更不知道地理、历史、物理、化学等。有了夜校,不少农民进了夜校,开始学习认字,写字。还学习党的方针政策,科技知识,卫生知识,开展文娱活动,逢年过节,舞狮子,耍龙灯。通过夜校学习,对农业生产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陈志远没有文化,整个海龙湾都缺少文化。虽然那时有文化的人才很缺,可是大家重视文化,对有文化的人很尊重。有一个叫孙正才的老头,在解放前读了两年私塾,能读写的字不过三百个,算是海龙湾最有才的人了。夜校办起了,他当了夜校的老师。他教社员们认字写字的同时,陈志远还找了几个在海龙湾有影响的社员来,和他一起借鉴老祖宗传承下来的规矩,结合现在的形势,根据党的方针政策建立了乡规民约,在夜校里给社员讲解贯彻。这对改变海龙湾的社会风气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民风更加纯朴了,大家的精神面貌更加好了。

组织互助组时,陈志远担任了组长;建立合作社时,他担任了社长,他感到这是一份信任,也是一份责任。他想既然社员们相信我,选了我,我就要负起责任来,办好合作社,让社员们过上美好的生活。他上任后,不但和社员一起参加劳动,比社员们多吃苦,多劳动,多奉献,而且还在社员当中走访,关心社员们的生产,关心社员们的生活,关心社员们的疾苦,帮助社员们排忧解难。在走访中,他听取了社员们各种各样的反映,其中反映最多的是海龙湾缺水灌溉的问题。

对于了解到的这一问题,陈志远也深有体会。这个问题到底怎么解决呢?他想了很多方案,都不能解决海龙湾的灌溉问题,这让陈志远寝食不安。他继续在社员中开展调查,听取大家的建议,但是也没有得到一个解决的办法。有人提出在海螺沟修建河堰,但是投资很大,灌溉的面积很小,大多数农户不能受益。

最后,根据大多数社员的意见,要从根本上解决海龙湾缺水灌溉的问题,就必须在地势较高的位置修建水库。有人建议在一个山沟里修建水库,有利于海龙湾的蓄水、灌溉,但是投资大,费工、费时多还不说,且要占用其他大队、生产队的土地荒山,仅靠海龙湾一个生产队的力量,是根本不可能修建这个水库的。

到了人民公社成立以后,海龙湾建立了生产队,陈志远当上了生产队长。公社组织全公社的社员建设了高台山、张家沟、郑家河三座水库。陈志远组织海龙湾的社员们在公社大队的帮助下,把三座水库的引水渠都修通了,能够引水灌溉到海龙湾所有的田地里,从此以后彻底解决了海龙湾的人畜饮水,田地灌溉用水。

通过改造的土地,加上水利灌溉条件的保障,海龙湾的农业生产如虎添翼,蒸蒸日上,社员们的生活是芝麻开花节节高。

本文连载章节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