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关山的头像

关山

网站用户

小说
202003/28
分享
《燃烧的敦煌之恋》连载

第一十三章 脉动的净土

通过这些天和关鸣泉在一起的几次出行,沈苏苏已经对关鸣泉这个业余导游很满意了,对他的游玩计划也很有赞同感,所以关鸣泉说要换个地方走走,沈苏苏也正合心意,就高高兴兴跟着关鸣泉走了。

关鸣泉领着沈苏苏向莫高窟南端的山峡里走去。来莫高窟参观游玩,游客相对而言不怎么辛苦。因为从洞窟崖壁前到河谷之间这片比较开阔平坦的区域都整修成了便于游客活动的小广场和观光便道,还有一些卫生设施和供游人小憩的椅凳之类。而所有这些都被高高低低种类不同又旺盛茂密的树木笼罩着、包围着。到处浓荫匝地,林间小溪潺潺,即使在盛夏时节,也到处透着清凉,游客可以免受许多风吹日晒之苦。

很快就到了窟区的南端,同时也走出了林荫。在几层栈道的尽头,原本和窟区连成一片的峭壁终于不堪重负,被崖壁顶端的积沙压垮而坍塌下来,形成一处斜坡。关鸣泉指着坍塌的断层对沈苏苏说,这里很可能毁掉了一些洞窟,否则的话,洞窟的数量还会更多呢!

“苏苏,你知道莫高窟还有一个名字叫什么吗?”

“好像叫千佛洞吧。”

“对!那你知道是什么意思吗?”

“‘千’是很多的意思,‘洞’当然是指洞窟啦!意思是有很多很多洞窟和很多很多佛像。”

“嗯!有点意思,还说得过去,这也是一般的解释。不过,本人还有个更简单的解释。”

“说出来听听嘛!”沈苏苏催促关鸣泉快说。

“别急!咱们从这里上去。”关鸣泉指着一条盘旋到山后的便道说。这个便道和刚才他们经过的人行道相接,还可以看到机动车以前走过的痕迹。

“首先声明,这只是我个人的见解。千佛洞的意思其实就是千洞佛。”关鸣泉边走边说。

“哦?千洞佛?为什么?”

“还记得刚才我们在北区的时候我对你说过,莫高窟现在公布的洞窟有多少?”

“735个啊!”

“对!莫高窟是公元366年开始开凿的,其实到唐代规模就很大了。那时叫皇庆寺,分上寺、中寺、下寺三个部分。当时这个崖壁上已经密密麻麻凿满了洞窟,其中唐代新修的最多。再加上洞窟开凿的时间还不算长,保存得当然比现在好。根据史书上记载,当时这里僧人云集,信徒更多,人来人往,香火鼎盛。而这条河当时也是满满的一河清水。”关鸣泉指着路边山坡下只有一缕游丝般细水的河道对沈苏苏说:“一边是凿满洞窟的崖壁,崖壁前又是一河清水,这些断崖和洞窟、寺庙再倒映水中,那可是十分壮观的一副图画啊!”

“有的记载说,唐宋时期这里就有超过一千个洞窟了。可惜的是在之后的一千多年里,由于洪水冲刷、崖壁坍塌、风沙侵蚀,还有人为的损坏,就剩下现在的规模了。”

“原来是这样!都可以写一篇考证的论文了。”沈苏苏兴奋的说。

说话间,他们已经来到了崖壁的顶端。莫高窟的标志——九层楼的楼顶已在不远处伸出头来,高挑的四角飞檐,还高出崖顶一截,十分醒目。这里地表平坦,沙砾遍地,视野一下子开阔起来。北看洞窟,崖壁垂切,绿树如波;东眺三危,峰峦耸立,脊线错叠;南望祁连,雪峰隐现,密云护集;西览鸣沙,峰丘相续,茫茫无际。而头顶上湛蓝的天空里,有几簇云朵漂浮着,似乎还有几个佛国的天女,衣袂飘飘,飞旋其间,她们拂动洁白的云絮,把这个佛国圣地的天空擦拭得十分明净。

沈苏苏被这壮丽的景色攫住了心魂。她看看这边,又回头望望那边,一会儿屏息凝视,一会儿又移目环顾,一会儿又抬头仰望天空。她感觉到一丝眩晕,又觉得元气贯身,与天如此接近,好像自己也要凌空飞升。

关鸣泉走过去拉住沈苏苏的胳膊,另一只手按在沈苏苏的额头上试了试,自言自语:“还好。”说着,从挎包里掏出一把太阳伞打开了,给沈苏苏撑起一片小小的阴凉。虽然还没到正午,但在这荒原之巅,盛夏的烈日照在身上已经使人感到浑身灼热。沈苏苏略一惊疑,从美妙的幻觉中醒过神来。她双臂绕在关鸣泉的颈后,头轻轻靠在关鸣泉的肩上。这一路走来,再加上爬坡登山,也够沈苏苏受的。

在这空旷的山塬上,一把紫色的太阳伞,伞下有两个心悦山水的精灵。

“好些了吧,我们去那边看看吧!”关鸣泉向不远处的防沙网指了指。沈苏苏精神恢复了许多,她会意地点点头。

在崖壁的边缘的不远处,有一道大致与崖壁平行的长长的钢丝拦沙网,拦沙网的西侧,稍远一点的地方还有人工栽植的防护林,这些树还没长高,也明显不如山下的树木那样枝叶茂盛,但仍然不屈地坚守在这里。比防护林更远的一些的沙坡上,是用麦草在沙丘表面做成的连片的固沙网格。看得出,为了防风固沙,人们已经做了很大的努力。

“防沙也是洞窟保护的一个重要方面。听长辈们讲,他们小时候来这里玩,从九层楼下可以直接攀上一层一层的楼梯来到崖顶。每次上楼梯大家都抢着往前边跑,因为木头做的楼梯上有不少吹落下来的沙子,前边的人一踩,沙子就从楼梯的木板缝隙里直泄而下,落在后边人们的身上了。”

“对了!我想起来了,藏经洞的发现,就是因为那个王道士清理了洞窟里的沙子,结果墙壁裂开了一道缝,才显露出来的。”沈苏苏对关鸣泉说。

“说的对!在莫高窟荒废的那些年代,这些年长日久填满洞窟的沙子其实也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洞窟里边的壁画和佛像。”

“我还是有些不明白,曾经那么香火鼎盛的佛教圣地,后来怎么说萧条就萧条了呢?”

“你看,这山上山下的树明显不同是吧?树长得是不是旺盛,要看它生长的环境,莫高窟也是如此。丝路繁荣,敦煌就繁荣;敦煌繁荣,莫高窟就兴盛。反过来也是同样的道理。莫高窟的衰落,最可信最流行的说法是因为战乱。是说北宋时期,西北崛起的西夏政权扩张到了敦煌,还有一说是中亚的黑韩王朝灭了于阗,要继续向东进攻敦煌了,僧人们逃难躲避之前把文书经卷秘藏在一个洞窟侧壁的禅窟之中,再封好了门,涂上泥灰,最后在上边画了壁画,真是天衣无缝啊。再后来,战乱中僧人们死的死,散的散,一去不返,也就没有人知道藏经洞的秘密了。你看过日本人在敦煌拍的电影《敦煌》吗?主要讲的就是这样一个背景。”

“我还没有看过呢。”

“为了拍这部电影,当时还专门仿建了一座沙州古城,现在又成了敦煌一个新的景点,在市区西边不远的戈壁滩上,过几天咱们也去看看吧。从那以后,来敦煌拍电影电视的越来越多,现在一年之中就有好多部呢!”

“我看过张艺谋导演的《英雄》,里面的雅丹、胡杨林的景色的确很美!”

“最受人称赞的是《新龙门客栈》,最近的还有警匪片《西风烈》,还有电视剧《神探狄仁杰》,这部连续剧的第四部将近一半儿就是以敦煌为背景拍的。敦煌这里明星大腕是常客,有时候不经意间就能在大街上或者夜市里遇到。”

“你还是没说敦煌后来萧条的原因呢!”

“哦!对不起!刚才扯远了!现在言归正传。敦煌和丝路的繁荣又由更大的环境和背景决定。宋代以后,西北、中亚一带动荡,丝路阻断。元朝兴起在北方蒙古草原,又通过西征开通了草原商路。更重要的是宋元以后的王朝首都都在我们国家的中东部,政治中心东移,敦煌这里就显得更加偏远和鞭长莫及。最致命的一击是航海业的发展,海上丝绸之路的兴盛,这条陆地上古老的丝路最终被放弃。明朝初期的郑和下西洋就是明证!但是还有一点几乎和郑和下西洋同时,更能说明这个问题。”

“是什么啊?”沈苏苏急切地问。

“也是在明朝初期,开始大规模重修万里长城,从鸭绿江过山海关,一直向西。可是,修到嘉峪关就截止了。嘉峪关以西辽阔的地域只设了不多一些据点,后来干脆把官府机构和老百姓向东迁入嘉峪关。这样一来,嘉峪关以西有二百多年没有地方行政机构,这样的情况一直到清朝初年才改变过来。雍正皇帝又移民到这里,才重新设立了敦煌县,但是这种荒废的局面已经持续了几百年!你想象一下,一个地方千百年没有发展,并且逐渐荒废会是什么样子吗?沧海桑田!沧海桑田!一点儿不假!”关鸣泉沉重地一声长叹。他走上旁边的一个小沙丘,迎风而立,远望山川戈壁,又看看崖壁下的一湾绿树,紧握双拳,若有所思。他摘下墨镜,任凭来自大漠干热的风浪把头发吹得扑扑抖动。

沈苏苏把肩包和伞扔在地上,也快步跟了上去,她双手从关鸣泉的腋下抱住关鸣泉的腰,脸颊贴在关鸣泉的肩头,和他并肩站在一起。

在他们脚下几步远的崖壁上,那个测量风速的仪器伸出半个头来,像玩具风车一样,调皮而又欢快地转动着。

“对了,鸣泉哥!你说说莫高窟这个名字是什么意思?”

“就是因为这个而得名啊!”关鸣泉指了指脚下。

“什么呀?”沈苏苏看了看脚下的碎石子儿,一脸的迷惑。

“这里是鸣沙山的最东端,以前人们把鸣沙山看做高高的沙漠,就称作漠高山,莫高就是高漠,后来的记载中‘漠高’两个字中的三点水没了,就成了‘莫高’。莫高窟就是修在莫高山断崖上的洞窟。”

“原来是这样的呀!”沈苏苏觉得很有趣。

“山下有火车站和飞机场的地方,在古代称为莫高里、莫高乡,后来好长一段时间不用这个地名了,最近几年才又把名称改回去,称作莫高镇,都是因为这座山得名的。”关鸣泉给沈苏苏指着北方远处隐隐约约有绿色的地方对沈苏苏说。

“累了吧!咱们下去吃点东西,休息一会儿。”关鸣泉提议道。沈苏苏点头同意。

本文连载章节
我也说几句2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
最新评论

作品不错,建议大家都看一下!!

平凡人   2020-04-06 11:45

读者朋友大家好!欢迎大家交流指正。

关山   2020-04-01 16: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