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怀祖一声叹息,顿了顿,又接着讲起来——
我们私下里也曾问过于老先生,当初为什么没有留在大陆。于老先生明确地说,是文白先生误了事。文白就是张治中将军,当年留在了大陆。我们都很纳闷,请他细说,于老先生只是无奈地摇了摇头。过了几天,在人少之际,于老先生才给我讲了当时的情形。民国三十八年年初,江北的三场决战国军都已败北,蒋先生宣布下野,李宗仁先生代理总统,和共产党谈判。当时要找一个国共双方都能接受的首席谈判代表,还真不好找。最后反复商议,决定由正在担任西北军政长官的张治中担任首席谈判代表,去北平和共产党谈判。张治中将军同共产党和毛泽东先生都有很深的交情,民国三十四年毛先生去重庆谈判,来去路上陪同的都是张将军。毛先生在重庆期间也是住在张将军府上,卫队也是张将军亲自派的,那交情之深,非同一般。张治中将军接到电报后返回南京,于老先生说曾经约他长谈了一次。于老先生对他说,去西北一定要去敦煌看看,莫高窟是祖先的杰作,如何宏大,如何有价值,问张将军去了没有。作为西北五省的最高父母官,张治中将军接到新的任命之前正在巡查西北各地,他回答于老先生说曾绕道去过敦煌。在游览了莫高窟和月牙泉后,还特地到敦煌中学视察。说敦煌那里农业凋敝,更谈不上工业,又偏远封闭,只有发展教育,培育人才,才是出路。张将军说本来想为敦煌的教育和文物保护做点事,但是却被突然召回。回到兰州后,张将军还特意购买了一千多册图书,派人千里迢迢送到了敦煌中学。随后,张将军把西北军政长官的事务交接给马步芳后就迅速赶回南京。
于老先生说,在北平和共产党谈判的后期,本来李代总统要派他去促成谈判成功的,但是文白先生却说,于院长去早了不妥,等到谈判结果出来了,于院长再去出席签字仪式才好。说道这里,于老伯一声长叹,就这样错失良机!文白先生哪里想得到,那是于老伯留在大陆的唯一机会!没过多久,国民政府拒绝在协议上签字,谈判破裂,解放军很快突破长江防线,仅仅两天后,南京就陷落了。国民政府已经给于老伯派好了飞机和护送人员,于老伯身不由己,只能由他们安排了。从此一别,于老伯一家两散,他再也无望回到大陆了。
于老伯虽然身居监察院长高位,却一贯平易近人。他对我父亲在台湾的所言所行极为赞赏,说自己老了,正需要像我父亲这样年富力强的中坚力量谋求振兴。后来他们就逐渐熟识了。都是文化人,一个是卓有成就、蜚声海内外的大家,一位是以实际行动极力弘扬中华文化的先锋,所以他们之间总有说不完的话题,说的最多的还是我们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我父亲早年志向远大,借着我爷爷经商的便利,父亲就跟着我爷爷游学大陆,立志走遍全国。按照他自己的说法,是行千里路,读万卷书,这样就把祖国全部装在心里了。他去过祖国好多地方,连西藏的昌都都曾去过,唯独西北遥远,交通不便,局势不宁,爷爷就没有让我父亲随行。后来,父亲听了于老伯的介绍,看了于老伯保存的莫高窟、嘉峪关、麦积山照片之后,惊叹不已,更为自己当年没有到敦煌游历而抱憾愧叹。现在,你们可能只是宣传敦煌文化如何辉煌伟大,可是你们也许不了解这一点,敦煌文化里精美的壁画和塑像,尤其是藏经洞文物,那正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是中华文化的实证,是中华文化的根!实证是最有说服力的,而这个根,就在大陆。在台湾岛上,这些有力的实证,是维系华夏子孙同根同源的纽带,也是反对那些背叛祖宗、图谋分裂的民族罪人的有力武器啊!
由于家父工作起来不遗余力,不知疲倦,终于心力交瘁,半百而逝。父亲重病时,于老伯不顾自己年迈体衰,执意要我陪他去看望我的父亲,嘱咐我父亲要从长计议,养好身体才能多做事。可惜天不假年,我的父亲不久就满怀着遗憾去世了。父亲临终前嘱咐我,今后做人、做学问,就学于老伯。说于老伯是文化泰斗、人世楷模、党国元老,让我好好照顾好于老伯。父亲说他有个最大的心愿,希望我代他实现,那就是回到大陆的浙江萧山老家看看,再看看大西北,这样,就算他给祖宗尽孝了,祖国各地也就算都去过了,他死也能瞑目了。
于老先生晚年身体虚弱,患多种病症,再加上忧愤国事、思乡心切,终于难以支撑,在一九六四年十一月十日仙逝,这个日子我记得很清楚。老先生生前曾写过遗嘱,可是写了又撕,撕了又写,最终没有写成。他的大儿子于望德先生为了寻找父亲的遗嘱,特地请来了监察院的副院长和几个监察委员作证,打开了于老先生最为珍贵的保险箱。开箱以后,大家被惊得目瞪口呆:原来保险箱里没有一点儿金银积蓄,能见到的是一支钢笔、几方印章和几本日记。还有留在大陆的结发妻子高夫人早年亲手为他缝制的布鞋布袜。再有,就是他的三儿子于中令先生那年五月到美国留学时向银行借贷的4万元单据,和平日借副官宋子才的几万元的账单!于老先生是堂堂三十年的监察院长,一生高官,又是著名书法家、诗人、社会活动家,一生的积蓄,竟只有这样一些物件。在场的人们无不凄然,没有一个不敬佩老先生高洁清廉的大德。后来,蒋先生指定的治丧委员会和亲属共同商定,就把于老先生的《望大陆》这首诗,当作他的遗嘱。这首诗一经公开,立刻被报刊争相转载,传遍台湾。现在,它已经成为我们全球华人渴望统一的千古绝唱: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
望我大陆;
大陆不可见兮,
只有痛哭!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
望我故乡;
故乡不可见兮,
永不能忘!
天苍苍,
野茫茫,
山之上,
国有殇!
人老多情,我也念得不好,大家不要见笑。于老先生仙逝后,蒋先生和夫人几次吊唁,民众自发夹道送别的有好几万人之多。四个月之后,墓冢修好了,就在台北大屯山的巴拉卡,靠山临海,朝向西北故乡的方向。通往墓园的大道,左右百米处各耸立一座石牌坊,那是菲律宾华侨和新加坡华侨捐修的。蒋先生还亲自题写了墓碑和“耆德元勋”牌匾。八个月后,终于将于老先生安葬到了他的墓园。后来,我们又在海拔3997米的台湾最高峰,也就是玉山的顶峰,为他老人家竖起一座面向大陆的半身铜像。玉山的山势那可是少有的险峻啊,山路崎岖难行。今后你们有机会去台湾了最好去那里看一看。四米高的铜像和其他建筑材料全部是我们这些台湾登山协会的会员们肩挑背扛送上去的。于老先生终于可以了却登高远望故乡的心愿了。
沈先生讲到这里停下了。大家都一时无语,但内心里都觉得热血上涌,已经快要沸腾了。在坐的人,没有一个不被于右任老先生、沈老先生的爱国思乡情怀所感动。沈先生端起两杯酒走到窗前,先环顾左右,辨了辨方位,然后面向着东南方向,把两杯酒迎着初升的月亮,一杯一杯,恭敬地洒落,算是祭奠。
料理完于老先生的后事,我们警卫室的使命也就结束了。军界也有几位长官看重我,要调我去他们的机构工作。我肩负着家父和于老先生的嘱托,如果继续留在军中,那就很可能没有机会去完成他们的遗愿了。但如果在商界发展,通过香港、澳门或者日本、韩国还有从欧美中转,还是有可能去大陆的——当时我已听到有人通过这些途径成功地到了大陆。所以我谢绝了几位长官的好意,辞去了军职。从街头的一个小门店做起,不顾风雨,艰难打拼。志国、苏苏,也就是那个时候,我认识了你们的母亲。你们的姥爷是一位成功的企业家,你们的母亲没有嫌我家境中落,还要奉养多年有病的母亲,也就是你们的奶奶。那是我们家最困难的时期,就是我心底那个回大陆的信念,再加上你母亲的全力支持,我们苦心经营,生意逐步有了起色,又陆续开了一些连锁店,几年下来,有了一定的规模。后来我投资电子行业,也正好遇到全球经济高速发展,电子产品迅速普及的黄金时期,台湾经济也快速发展,在国际上被称为亚洲四小龙之一。我的鸿润电子有限公司也发展成为台湾二十强企业。再后来,我们把生意做到了港澳和东南亚,企业也扩大成了今天的鸿润集团,投资扩大到金融、地产、旅游、贸易好几个领域,成为台湾前几位的大企业。经济方面的准备做好了,但是岛上的政治气候仍然没有多大改善。一直到经国先生主政时期,军警高压的那种局面才明显改变,人们与大陆的联系才由暗到明,由少到多,回大陆探亲逐渐成为大家的强烈诉求。但是,却必须走弯路,就是必须得经由港澳等地中转。本来大陆到台湾的直线距离也就是二三百公里,一经第三方中转,那就远了好多倍。我的印象中好像只有一次例外,那是十几年前的事情了:我的一位老朋友,出身在国府的一个元老家族,他在政府半官方的机构里供职,以私人身份来大陆参观,结果肠胃病突发,非常危险,需要立即返回台湾治病,也许是和家人见最后一面。经过与行政院紧急协商,申请直飞台湾没有被批准,还是必须经过香港。又立刻与香港机场紧急磋商。最后确定,飞机经过香港启德机场,必须像燕子点水一样后轮触地就拉起来再转飞台湾,由此可见,当时台湾方面限制严密到了什么程度。繁琐确实繁琐,但毕竟到大陆去的可能性越来越大,军政方面的管控也松动了许多。先是海峡之间的民间秘密交往,后来,金门在三通方面先走一步,再后来,春节包机也逐渐发展为定点航班。这一切变化真让我高兴,大陆和台湾各方面的联系日益增多,也更加紧密,像这样下去,和平有望,统一有望啊。
高兴之余,有些事情也叫人忧虑。有些煽动和鼓吹台湾分裂的言论开始公开在台湾出现并且逐渐成了气候。从台湾本土拼音的使用、护照的改动、课本中历史被篡改这些细节开始,越来越明显地透出一种分裂倾向。
志国、苏苏!现在你们该明白我为什么带你们到大陆来念书了吧?为什么要坚持选复旦大学了吧?你们入学后一定早就知道了,复旦大学就是你们于老爷爷亲手创办的!名字都是他老人家起的。我是企业家,为什么要你们兄妹俩学历史专业,就是要让你们了解我们的根在哪里,祖先是谁!就是要让你们明白,不论台湾人还是大陆人,都是炎黄子孙,都是中国人。作为一个中国人,明白了这一点,再去做别的事,搞学术研究也好,兴办实业也好,还是从军从政也好,你的大方向就是对的,你就可以放手去做,你就可以做出有益的事情。
志国,你刚才的问题问得好,我选择投资点确实有我的原则。就说在大陆吧,我们的项目选择在浙江、上海、南京和西安投资,从纯粹的经济利益考虑,这些地方投资环境和相关条件不见得最好,东南亚有些国家开出了更优惠的条件邀请我们去投资。但是,浙江萧山是我们的老家,上海、南京和西安,是于老先生叱咤风云的地方,也是你爷爷主要生活过的地方。都是投资,但是,能为咱们的祖国做点事,能为家乡的父老乡亲做点事,能为经济还落后的地方雪中送炭,我觉得比锦上添花更有价值。这不是仅凭着金钱能衡量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