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嬅一觉醒来,小安子已经整装待发坐在她身边了。再看外边,天已经大亮,书嬅一咕噜起来,还埋怨小安子:“你咋不叫我啊?”
小安子微笑着看着书嬅:“我想让你多睡一会儿。”
彭书记端上早餐:“赶快吃点东西,车子在外面等着呢。”
书嬅急忙去洗脸,回来坐在桌子边打算吃饭,忽然想起了什么,直愣愣地看着小安子:“糟了,小安子,我应该去买点东西送给你。”
小安子还是看着书嬅:“不用了,有你这句话就够了。”
吃过饭,他们来到车旁,书嬅望着小安子:“就这么走了,咋像做梦似的呢?我想你了,上哪儿找你呀,当了官,可别把我忘了。”
小安子站在书嬅跟前:“放心吧,就是把我自己忘了,也不会忘了你,我会给你写信。我走了,把自己照顾好,到学校好好学,你也该换换脑子了,我就没这个福气了,别忘了这可是彭书记费了好大的劲才争取到的名额。有事多请教彭书记,上课别睡觉,按时吃饭,早上按时起床,别迟到,别违反纪律,别使性子,别和上级顶嘴,别……”
书嬅一把攥住小安子的手:“没你我心里可没底,你可要早点回来。”
“看你穿这身衣服,怎么像妻子送郎上战场呢?”彭书记说。
书嬅的脸腾地红了起来,发现自己还穿着那身大红衣服。
汽车开动了。小安子挥着手,书嬅挥着手,城市挥着手,他们在向过去挥着手。
彭书记坐在车里说:“本来书嬅也是要调过的,是我把她留下的,这仗不知要打到何年何月,女人最好离子弹远一点儿。”
“我猜到是您的安排,谢谢您,彭书记。”小安子说。
“把自己照顾好,活着回来,我可等着喝你的喜酒哦。”
小安子无言以对。
就要开学了,书嬅既兴奋又着急,她头没梳,脸没洗,正在对着床上的一堆衣服生气, 彭书记推门进来。
彭书记一进门看到书嬅的表情:“这是谁把我们大学生气成这样啊?”
“彭书记,你干嘛放小安子走啊,我这下可乱了套了。”书嬅噘着嘴。
“是不是感到心里空落落的,像缺少什么的?”彭书记问。
“你咋知道?”
“我还知道,没人招呼你起床,没人给你端吃的,没人给你打洗脚水,更没人告诉你上学第一天该穿什么衣服。”
“这你都知道?”
“我还知道,你醒来是不是喊小安子了?”
书嬅一下捂住了脸:“我咋这么没用,这么些衣服,我都试了好几次了,就不知道穿那件。”
彭书记坐在书嬅身边:“我觉得吧,你是军人,当然穿军装最好看。”
“真的,刚才我都试了。”书嬅从床上找出刚才穿过的那件军装穿在身上,对着镜子照了照。
“怎么样?”彭书记问。
“还真合适哎,刚才咋没觉得?”书嬅说。
“这军装体现时代的威武和青春的朝气,是你战斗经历的见证,你穿上它既有军人的庄重,又有女性的妩媚。”
“这衣服在你嘴里咋那么漂亮,我以前咋没注意啊?”
“别说了,再说我都嫉妒了。赶紧洗洗脸,去报到吧,我用车送你。”
彭书记用车一直将书嬅送到学校。书嬅下车,看着东北大学的牌子,看到进进出出的师生。
彭书记语重心长地对书嬅说:“从现在开始,你就是一名大学生了,发挥你的聪明才智,把自己武装起来。一看这里就让人有一种冲动,多安静,到处是青春的气息。”
彭书记帮书嬅从车上把行李拿下来,帮她把书包背在肩上,又嘱咐了一遍:“开始可能不适应,别着急,慢慢来,好好学,你的鉴定可是我亲自写的哦。”
书嬅兴高采烈地跑进学校大门,回头向彭书记招着手,在书嬅看来,彭书记既像一位爱护自己的大哥,也像一位慈祥的父亲。
坐在明亮的教室里,书嬅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全班三十多人,只有三个女生,穿军装的只有她一个,她的特殊外形吸引了大家的目光。
第一节课是历史课。老师是个头发花白的老教授。
教授的第一句话是:“历史,就是人的历史,你们在座的各位,就是创造历史的人。谈到历史,我们就得首先了解我们身边的历史,我们这所学校,是有着悠久历史和光荣革命传统的学校,1946年初,在东北全面爆发内战前夕,中共中央东北局,从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的政治需要出发,朱德总司令发布全面反攻的命令,驻扎在山东、河北、察哈尔等地的八路军和原东北军吕正操、张学思所部迅速进入东北,配合苏军作战。于此同时,中共中央组织部在彭真的领导下,根据中央的指示,开始抽调干部,进行培训,随时准备进入东北。重庆谈判回来后,毛主席在接见延安大学的领导和干部时,传达了中央的指示,决定将延安大学一分为二,一部分留在延安大学,大部分前往东北成立东北大学。随后,中央组建了由延安大学干部和教师组成的东北大学建校队伍,并与延安“鲁艺”东北工作团一起由延安桥儿沟踏上前往东北的漫漫征程。大家知道,波澜壮阔的人民解放战争是从东北开始的,国共两党的军队在辽阔的东北大地展开了拼死的厮杀,在极其苦难的条件下,我们的东北大学成立了。有意思的是国统区沈阳也有个东北大学,最初的校长就是张学良,当时的东北大学已有教授300名、学生3000名。而当时北京大学只有学生2000人,每年经费90万大洋,东北大学每年经费高达160万元大洋,规模都超过了北京大学。而我们东北大学,校长正是张学良的弟弟张学思,虽然条件十分有限,而且由于战乱几经辗转,但,为中国革命事业培养了大批优秀干部……”
开始,书嬅还听得津津有味,可到后来坐在那儿觉得怎么都不得劲,总想站起来走走。
老师发现了书嬅的动作,停止了讲课:“后排那个穿军装的高个女同学,你哪儿不舒服吗?”
书嬅站起来:“报告老师,我一切正常。”
“一切正常怎么老动啊,注意听讲,不要影响课堂秩序。”老师这么一说,大家的目光立刻又都集中到她的身上,这让书嬅非常尴尬。
第二堂是语文课,当老师一进教室,书嬅惊异地看到,语文老师竟然是陈瞿。
与此同时,陈瞿也看到了书嬅。
陈瞿开始也很吃惊,但,他马上镇静下来,只是向书嬅微微点了点头。
陈瞿今天穿一身崭新的蓝色中山装,黑框眼镜,宽宽的脸膛,举手投足,温文尔雅。
“同学们,我叫陈瞿。”陈瞿转身在黑板的左上角写下自己的名字。
“我既是你们的班主任,也是你们文学与欣赏的老师,大家在学习和生活中有什么问题,可与我联系。接下来让我们开始第一节课。”陈瞿转身在黑板上写下:文学的含义。
接下来课堂上响起陈瞿浑厚的男中音——
什么是文学呢?文学的含义有以下几种:
1.社会意识形态之一
中外古代都曾把一切用文字书写的书籍文献统称为文学。现代专指用语言文字塑造形象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思想感情的艺术,故又称“语言艺术”。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曾将文学分为韵文和散文两大类,现代通常分为诗歌、散文、小说、戏剧、影视文学等体裁。
2.孔门四科之一
《论语·先进》里面讲:“文学,子游、子夏。”这句话的意思是说,通晓文献知识的人有子游、子夏。这里的文学是指通晓诗书礼乐等古代文献。《宋书·雷次宗传》里说:“上留心艺术,使丹阳尹何尚之立玄学,太子率更令何承天立史学,司徒参军谢元立文学。”此处的“文学”是指“教贵族子弟的学科。”
3.指辞章修养
元结《大唐中兴颂序》说:“非老于文学,其谁宜为?” 在这里“老”是历久而富经验之谓,文学受事于“老”,其含义应是“文笔”或“辞章修养”。“文笔”或“辞章修养”,含义内容广泛,此时并不专指文学。
4.官名
汉代置于州郡及王国,或称“文学掾”,或称“文学史”,为后世教官所由来。汉武帝为选拔人才特设“贤良文学”科目,由各郡举荐人才上京考试,被举荐者便叫“贤良文学”。“贤良”是指品德端正、道德高尚的人;“文学”则指精通儒家经典的人。魏晋以后有“文学从事”之名。唐代于州县置“博士”,德宗时改称“文学”,太子及诸王以下亦置“文学”。明清废。
下面,我们一起从欣赏的角度一起来认识唐代孟浩然的《春晓》和它的文学价值。这首诗大家可能很熟,哪位同学能把它背出来?”
陈老师看了看大家,下面默不作声。书嬅从座位站起来:“报告老师,我会。”
陈瞿投来赞许的目光:“有请这位同学。”
书嬅非常流利的背诵起来——
春眠不觉晓,
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
“请坐。”陈瞿带头鼓掌,“这位同学很勇敢,就像她在战场上一样,据我知道,她是一位抗联战士,剿匪英雄,是一位战功赫赫的功臣,让我们把热烈的掌声送给她。”
掌声中大家又一次把目光集中到她的身上。
接着,陈老师用他工整的板书写下了这首《春晓》
教室里不觉一阵惊叹,都被他的工整娟秀字迹所叹服。
陈瞿转过身来,开始了他抑扬顿挫的讲解——
春晓:是指春天的清晨。晓,是指天刚亮的时候。不觉:指的是不知不觉,没有察觉到。闻啼鸟:是说听到小鸟的鸣叫声;闻,就是听到;啼,就是鸣叫。夜来:就是夜里。如果把这首诗连贯起来,就可以理解为:春天的夜晚一直甜甜地睡到天亮,醒来时只听见窗外一片鸟鸣啁啾。回想起昨夜好像下过雨又刮过风,庭院石阶上一定铺满缤纷的落花。这首诗是诗人隐居在鹿门山时所做,意境十分优美。诗人抓住春天的早晨刚刚醒来时的展开描写和联想,生动地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热爱和怜惜之情。让我们再进一步分析一下该诗的特色:“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二句是说:春天夜短,睡着后不知不觉中天已亮了,到处是鸟雀的啼鸣声。这两句诗抓住春晨到处鸟鸣雀躁的音响特征,渲染出一种春意醉人的意境,烘托了春晨中一片盎然的生机。“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二句,诗人在美梦乍醒、欲起未起之时,回想起昨夜的风雨声声,于是想见风雨过去必有很多落花,这里的听觉形象“风雨声”决不是令人感伤的“断肠声”,而是包蕴丰富的“更新曲”。千百年来,人们传诵它,探讨它,仿佛在这短短的四行诗里,蕴涵着开掘不完的艺术宝藏。
接下来让我们认识一下大诗人孟浩然——
孟浩然,出生689年,死于740年,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他四十岁时曾赴京城长安考进士,结果没考上,便回到家乡襄阳,隐居在鹿门山。他的性格孤傲,终身为做官,以作诗自得其乐。孟浩然漫游过东南各地,写了许多山水田园诗,把唐代的山水田园诗创作推向顶峰,在当时很有名气,连大诗人李白和杜甫也都很推崇他的山水田园诗。我们学习这首诗,不是像小学生那样简单的把它背诵下来,而是理解它的内涵,汲取它的精华,欣赏那份美的意境。
……
课间休息时,陈老师来到书嬅跟前,他们亲热地交谈起来。
“你怎么来当老师了?”书嬅迫不及待地问。
“我的土改工作领导不满意,我的老师就推荐我到这里教书,这也是我喜欢的工作,这回好了,我们又可以并肩战斗了。”陈瞿说着,目光一直盯着书嬅那张秀美的脸。
“我是学生,你是老师。”书嬅快人快嘴。
“相互学习,相互帮助。”陈瞿落落大方,礼让谦恭。
看着书嬅和陈老师很熟的样子,不少同学都投来好奇的目光。
要下课了,陈老师在黑板上留了一道作文题,题目是:《一段难忘的经历》。
陈瞿开始讲解题目的要求:“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难忘的经历,有的平平淡淡,可记忆犹新;有的轰轰烈烈,壮烈辉煌。在这里我还是要特别隆重的介书嬅同学,她出身大家闺秀,却投身抗日洪流,曾占山为王,又带领部下成为抗联,她炸鬼子军列,袭击巡逻队,冒着生死去日军的要塞劝降,剿匪锄奸,生擒叛徒,如果把这些经历用文字记录下来,那该是怎样的画卷呢?”
在全班同学的注视下,书嬅显得不知所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