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平二年,钱鏐将“剡东鄙”开县为“新昌县”。在吴越国任职的轻车节度使何茂、越州刺史吴浚、行军司马兼工部尚书胡璟等,先后迁入新开发的新昌生息繁衍,渐渐发族。
梅溪胡氏宗谱《始迁梅溪大司马璟公传》:公讳璟,字汝明,行第九。生而资禀瑰奇,气宇雄伟,尝谓人曰:守成以文,治乱以武,值此昏乱,安得独以文事为哉。遂习韬略诸书,亦喜游览吟咏。五代梁开平间,年甫弱冠,辄仗剑游吴越,因罗隐遂见钱武肃王,王奇其状,与语,大器之,即授明州指挥使。开运间,闽国王延义与延政相攻,李仁达求救于忠献王,王遣张筠、赵承泰率兵三万,水陆赴之,授公偏将,以佐其行,大败景兵,俘馘万计,获其将领杨业蔡遇等,遂取福州而还,论功加赏,升行军司马并尚书事。乃自叹曰,为人虽读兵书,不能为国建功,为民除害,亦徒然耳。今既破贼拓封疆,于志亦已伸矣,且荣宠既盛,年已高迈,古人云,知足不辱,遂致仕,游于南明之新昌七星峰之麓,遂卜居焉。性爱清旷,喜吟咏,迺于溪浒植梅十里。每当岁宴,踏雪咏诗,悠然自适,有终焉之志。嗟乎,公生而奇伟,及登仕,历居清要,屡树奇勋,晚年飘然引身,不恋荣宠,此非所谓功成身退善保令名者乎!配钱氏,再配邢氏,生子三,长珩,徙居奉化簲溪;仲璇,徙居剡之花钿;季琛,为婺州刺史,即胡卜居焉。墓与夫人分合葬宅后七星峰下武曲之原。
胡进思的告老还乡,胡璟的激流勇退,是明智的,理性的,近则全身,远者延脉,而不至于像梁冀那样满门抄斩,甚至株连九族。
要知道,政治世家往往演变为家族式的结党营私,几乎所有皇帝都会严厉防范政治家族的挑战。在中国,许多家族千百年来累世的命运就是从事政治,一代又一代年轻人肩负家族的使命投入王朝的兴衰更替。他们创造历史,也被历史碾压。
因此,权臣持国大凡有两种下场—一是先封王,受九锡,加黄钺,然后搞“禅让”,成为一朝开国之君;二是忠于王室,又恋于权力,或生时被杀,或死后宗族覆灭,鲜有善终。无论如何,子孙都难逃辱死。由此可见,权臣秉政,如果依据古礼,不篡位,即使嫡亲叔侄之恩,扶立之功,也难免死后掘坟挖墓之伐,宗族覆灭之惨;篡位吧,几代轮回,子孙骨肉又无孑遗,还不如平常百姓能百代不绝。这种历史的黑色幽默,荒诞之中寓示着无尽的人生哲理。
璟公和邢氏生三子,长子珩,仕至侍郎,徙居奉川(今奉化)簰溪;次子璇,迁居嵊县花田岭;季子琛仍居胡卜。琛公字康平,行十九,自幼聪颖敦厚,奋志读书,寒暑不辍,好贤礼士不事浮华。后值吴越王开试,少壮及第,擢授僚佐为指挥兵马使兼婺州刺史。时天下丧乱,盗贼蜂起,民不聊生。公以德礼化民莅任未一载,寇盗屏息民皆安康婺郡大治,王考其绩加授节度使。宋乾德中授吴越礼部尚书。开宝六年同忠懿王钱俶率妻子朝京师,宋太祖以礼贤宅留居三个月,归而致仕,退居胡卜村与子孙共享天伦之乐。卒葬胡卜瓜藤山之原。
胡氏祖孙三代,为吴越国三将军、三尚书,名闻遐迩。但有趣的是,都是退而致仕,乞骨以归。琛子公霸,也不例外。
琛生三子,长元武字公霸,次元统字公贞,季元恺字公阳。霸公自幼好学熟读经史,诸子百家无不精通,少时受越王之命出使南唐,南唐主李煜爱其姿才,封吉州刺史,南唐归宋后,封赠庐陵郡开国侯,擢升通奉大夫,赠江西行省参政。王考其多年为官,清白之节堪嘉,转升大理事评事,客居金陵。在任吉州刺史时,其弟贞与阳随任所客居,后徙泰和南城与禾溪定居。霸公致仕后从金陵回归胡卜故里,与长子次子经营农桑,耕读自乐。命季子胜字炳赴庐陵封地定居,为江西值夏之始祖。霸公卒葬胡卜马鞍山。
古代官员称退休为“致仕”,意即辞职归家,或叫告老还乡。我国古代的“退休”也仅限于官吏。囿于官场政治、权力风险,所以,除却身体状况之外,古代官员尤其在朝为高官者能够平安地到达退休“驿站”,善始善终,实属不易。宋代无门和尚的一首《颂》诗便是官员“退休”的注脚:“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看来,古人“入仕”,需要大谋略;“致仕”,更需大智慧。
说了胡氏四代的“入仕”“致仕”,再来说说胡氏的两位忠臣孝子。古人云:“一等人忠臣孝子,两件事耕田读书。”忠臣和孝子向来为人们所称道。胡氏家族中,有一位忠臣胡铨,一位孝子胡刚,闻名当时朝野,同为世人敬仰。
胡铨是胡璟的第十世孙,是位耿介文人,有着一身硬骨。他自小潜心学问,强记博览。建炎二年(1128年),宋高宗在淮海策问进士,胡铨对御题问“治道本天,天道本民”,回答说:“汤、武顺从民众而兴起,桀、纣顺应天道而灭亡。现在陛下起于干戈锋镝之间,外乱内讧,而策问臣下数十条,都质问于天道,而不倾听民众呼声。”又说:“现在的宰相不比过去的晏殊,枢密、参政又不是过去的韩琦、杜衍、范仲淹。”答问长达一万多字,高宗阅后惊异,打算把他列为第一名,后有人嫉恨胡铨的耿直与才华,移为第五名。
1138年,金兵南下诏谕江南,任兵部侍郎兼枢密院编修的胡铨,毅然写成《戊午上高宗封事》,决然表示“不与桧等共戴天”“愿斩三人头竿之藁街”,并主张“羁留虏使,责以无礼,徐兴问罪之师”“不然,臣有赴东海而死耳,宁能处小朝廷求活耶?”文章一出,群臣振奋,奸佞失色。胡铨这篇奏疏一经传出,立即产生强烈反响。宜兴进士吴师古迅速将此书刻版付印散发,吏民争相传诵。金人听说此事后,急忙用千金求购此书,读后,君臣大惊失色,连连称“南朝有人”“中国不可轻”。封事义正辞严,“勇者服,怯者奋”,自学士文人“至武夫悍卒,遐衣裔士,莫不传诵其书,乐道其姓氏,争愿识面,虽北庭亦因是知中国之不可轻!”胡铨自己有诗云:“久将忠义私心许,要使奸雄胆怯寒。”遗憾的是,忠君爱国之心没有使秦桧等奸臣胆怯寒,反而自己由此遭贬。
胡铨好友、南宋诗人张元干,为其写下一首《贺新郎·送胡邦衡谪新州》一词:
梦绕神州路。怅秋风、连营画角,故宫离黍。底事昆仑倾砥柱,九地黄流乱注。聚万落千村狐兔。天意从来高难问,况人情老易悲难诉。更南浦,送君去。
凉生岸柳催残暑。耿斜河,疏星残月,断云微度。万里江山知何处?回首对床夜语。雁不到,书成谁与?目尽青天怀今古,肯儿曹恩怨相尔汝!举大白,听《金缕》。
此词作于绍兴十二年(公元1142年)。绍兴八年因反对“和议”、请斩秦桧等三人而贬为福州签判的胡铨,在这年再次遭遣,除名编管新州(今广东新兴),亲友都不敢去送他,张元干却写这首《贺新郎》词送他。《宋史· 胡铨传》说诗人王廷珪因做诗送胡铨,被判充军。张元干后来也被除名。这首词极度地抒发了当时主战派被压抑被迫害,回天无力之恨:上片感时,对中原故国横遭掳掠、南宋朝廷的昏庸腐败无能,忧心忡忡,抒发了对金国统治者猖狂侵略、南宋统治者卖国投降的一腔悲愤;下片赠别,抒写离情,追忆往事,表现了朋友间的真挚友谊和共同的爱国情怀。这首词深得毛主席的喜爱。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中珍藏着一些古诗词歌曲磁带,这是1975年文化部组织几位艺术家为正在患眼疾的毛泽东录制的。其中8盒磁带上均录有同一首词,录了12遍之多,可见毛泽东当年对它的重视和喜爱程度,这首词就是张元干的《贺新郎·送胡邦衡待制赴新州》。
直到孝宗即位,胡铨才诏还起用,回到朝廷,任为国史馆编修、兵部侍郎等职,谥号“忠简”。在海南,胡铨和李德裕、李纲、李光、赵鼎等并称“五公”,神像崇祀在五公祠内。忠臣之心终于被君主赏识,被百姓崇拜和敬仰。理学大师朱熹十分佩服先贤胡铨,盛赞他的《上高宗封事》,“可与日月争光,中兴奏议此为第一。”因追慕先贤,朱熹来到新昌,不顾山高路长特意赶往胡卜。当时胡铨的三个孙子,两个在朝当尚书,只有第三个孙子胡栋,从义乌教谕任上辞官在家。朱熹留宿胡卜,与胡栋秉烛长谈,并叩拜胡铨遗像,写下“十年湖海一身轻,归对黎涡却有情。世路无如人欲险,几个到此谈平生”的诗作。
作为《二十四史》之一的《明史》,是一个朝代的国史,进入其中者,必得为国家重臣或某一方面出类拔萃之士,新昌人中进入此书者不过何鉴、吕光洵、潘晟、杨信民等寥寥数人而已,连甄完也未能进入其中,但新昌有两位普通人以其忠孝节义的可歌可泣事迹进入其中。其中一位孝子胡刚,另一位是烈女丁锦奴。
棠家洲村边有一个夫人潭,因唐方妻丁锦奴在此投水自尽而得名,丁氏由此载入《明史》之中。丁锦奴,明初小将南州人,才女,秀丽贤淑,精通文墨。《明史》卷三百一·列传第一百八十九·烈女一云:“唐方妻,名锦孥。洪武中,方为山东佥事,坐法死,妻子当没为官婢。有司按籍取之,监护者见丁色美,借梳掠发,丁以梳掷地,其人取掠之,持还丁。丁骂不受,谓家人曰:‘此辈无礼,必辱我,非死无以全节。’肩舆(即小轿子)过阴泽,崖峭水深,跃出赴水,衣厚不能沉,从容以手敛裙,随流而没,年二十八,时称其处为夫人潭。”
胡刚,原名纲,谱名世刚,字秉常,又字惟辅,根据新昌《梅溪胡氏宗谱》记载,胡刚是梅溪胡氏第二十世孙。明洪武初,其父因服劳役来到泗上(泛指泗水北岸地区),以逃亡当斩。胡刚奔走省亲,时已隆冬,黎明无船,等待渡河时惊闻其父遭遇,乃奋不顾身涉冰水而过,向监刑官陈述冤情,其辞合理,其情哀切,并恳诉愿以身代父而受刑。监刑官驸马梅殷奏本,特蒙恩宥。父子俱全,同事八十二人当斩俱免,轰动一时。《明史》孝义列传载:“胡刚,浙江新昌人。洪武初,父谪役泗上,以逃亡当死,敕驸马都尉梅殷监刑。刚时方走省,立河上俟渡。闻之,即解衣泅水而往,哀号泣代。殷悯之,奏闻,诏宥其父,并宥同罪者八十二人。”后人建孝子祠,祀孝子胡刚。此事其实也有偶然性,一方面表示皇恩浩荡,另一方面也为了维护封建专制统治,需要树立孝子榜样,这从反面证明了明皇朝统治之残暴。
“忠孝家声远,贤明祖有芳。茂嗣良挺秀,奕久益其昌。”梅溪胡氏自三十世起定下这样的排行,“忠孝”列于首二字,一则不忘忠臣胡铨和孝子胡刚的功德,二则给子孙关于为人臣、为人子基本原则的教诲。
纵观梅溪胡氏,除了几位官宦缙绅,大多是布衣百姓,不知是受始祖父胡进思的影响,还是受始祖胡璟的教诲,梅溪胡氏后裔懂得“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这个道理,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的田园生活。梅溪胡氏第十四世祖胡善缘就是其中的代表。
胡善缘“隐居于盘山之右侧,创别业一区,号‘半天书院',前堂后寝,静阁闲亭,储经史万卷,以养性怡情”。成化《新昌县志·村墟》中记载,梅溪村中“居人胡伯兆有园趣轩,子端祯结草亭,甚幽雅”。一个村的记载,竟以园趣轩、草亭为注解,园趣轩和草亭该是梅溪村那个时代的声望所在吧。
胡伯兆之六子胡端祯,又名“胡祯,字用良,甘贫力学,尚志慕古,乡党间声称籍籍,足未尝入城市,士大夫闻其名,弗克见,结草亭于宅外,聚古今图籍,终日吟诵其中。不慕仕进,所著有《草亭愚辨》等书,古淡平实,有开世教,与江浦庄昶、嘉禾吕原诗文往来。”
庄昶撰《草亭端祯公传》,称赞草亭先生“修葺宗谱以继先业,积善课子以裕后昆”,最后以诗一首追赠之,云:
圣主狂奴自古容,溪山此意便无穷。
谁知宇宙千年病,我与先生一样风。
越水以东惟剡曲,子陵以下几渔翁。
闲忙莫问今谁是,时止时行道只同。
庄昶是明代著名理学大师,称“定山先生”,官终南京吏部郎中。“我与先生一样风”,表达了他与端祯同气相求的风节逸致。《定山先生集》收入《中国善本书提要》,草亭先生胡端祯之名收进《江浙藏书家史略》,而《草亭愚辨》却散佚不存,实为梅溪胡氏的一大憾事。
草亭,大约是草草的构筑,不会有雕栏玉砌,更不会是金碧辉煌,四周倒是芳草丛生,幽雅宜人。“寄迹草亭,得两忘于一室;藏修书院,行四乐乎半天。”草亭继承着半天书院的琅琅书声,子孙们也乐于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并且很好地把书声传续下去。
胡端祯之子釴,字朝仪,从小受到父亲的熏陶,弱冠补博士弟子员,在弘治己酉年(1489)乡试中魁,后人建“飞黄坊”纪念这位金榜题名者。但他没有继续在科举场上努力,而是“终老名山,不仕朝班,优游梅溪”。
“飞黄”牌坊“卉”字形,挑檐斗拱,精雕细琢。据宗谱记载,牌坊额中原有“己酉科”三字,左“举人”二字,右“胡釴”二字,中层长方额书“飞黄”二大字,左有“钦命进士第中顺大夫国子祭酒前提督浙江全省学政郑纪书”,右有“新昌知县程傅、县丞汪琦同立”等款字。
胡釴之子隼,号遗珍,从小接受草亭先生的抚育教诲,六经书史,无不淹贯,筑“佚老亭”于草亭之南,鳌峰东崖老人眷侍教生徐云卿为其撰《佚老亭记》。
园趣轩、草亭、佚老亭,依次传续着一种书香门第的家风,主人和村里村外文人雅士酬唱不绝,可谓谈笑有鸿儒,翰墨来添香,文风聚集,香飘四方。一村之望,真的非此莫属。正是:
先贤遗迹面前呈,犹听琅琅吟咏声。
矢志追求真善美,诗书做伴度平生。(《梅溪胡氏宗谱》)
又
重峦叠翠七星峰,卧虎蟠龙气势雄。
人杰地灵蕴秀异,英才代出享殊荣。(《梅溪胡氏宗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