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阴如箭,倏忽又到了腊月中下旬。来南方打工的,大都是些二十岁左右的年轻人,思乡情更切,没进腊月就开始嚷嚷着要回家过年了。进了腊月更是有大量的年轻人纷纷辞职回家,也有的是请长假,留在厂里过年的人是少之又少,都是些年纪较大的人。一到腊月底,每个厂基本上都走空了,就是有活要赶的厂子,也不得不在腊月二十五那天停工放假。当然,不想回家的员工,可以留在厂里,如厂里有活干可以继续干活,也可以不干,住厂子的员工宿舍,吃饭去厂子的饭堂,年关倒也好打发。那时厂方的老板,还是很大方、很有人情味的。
因为是农历十月份才进的厂,再加上回家过年对小秋也实在没有了吸引力,家乡的一切人和事都只能让她心烦,于是小秋决定不回家过年了,决定留在厂子里。六生见小秋这样决定,也跟着不回家过年了,于是夫妻俩人都留在各自的厂子,有时也出来见见面。
而大妹和二妹夫妇都是要回家过年的:大妹夫兄妹两个,大妹夫是家中长子,儿子川川又在老家,不回家是不行的;二妹夫兄弟两个,二妹夫也是长子,且他父亲已早早过世,弟弟又小,他在家中是顶梁柱,也是母亲的好助手,他夫妇过年不回家也是不行的,他们都在腊月二十三那天坐火车回了老家。
小秋在这春节前后也没干多少活,也就是没挣到多少钱。她不愿回家过年,是在逃避,逃避那不如意的生活,逃避亲朋和邻居那变味的眼光,逃避家乡那令人窒息的环境,逃避六生!小秋也不知道这样的逃避对不对,这样的逃避何时才是个尽头?小秋每想起自己的婚姻和生活,就头疼烦恼不已,也只好以逃离家乡的方式来逃避,逃得一时算一时。在那年前年后的喜庆日子里,小秋呆在厂里很无聊,和六生见面又话不投机,也没心情去镇上的市场上逛,那些本地居民都在那办年货,自己一个不买不卖的异乡客去干嘛呢?于是就在各间空荡荡的员工宿舍里,搜找书和杂志来看,以麻醉自己多愁的心灵。
但竟也被她搜到了宝:一本维克多·雨果所写的《悲惨世界》!这本书静静地躺在床下,上面积了一层厚厚的灰尘,不知哪位工友遗留下的。小秋眼睛一亮,就赶紧俯下身把它从床下掏出来,又仔细地擦去了上面的灰尘。小秋早已了解到这是一本世界名著,但以前就是没机缘得以阅读,现在终于可以细细品读了。于是,那年的除夕和春节,在寂静而又空荡荡的员工宿舍里,一个自感悲惨的女人在细细地阅读《悲惨世界》,当别人都在喜气洋洋地笑语喧哗时,这个女人却是泪流满面。这是被书中人物主教卞福汝的无疆大爱、苦役犯冉·阿让在悲惨遭际中转恶向善的行为,所感动的泪水,也是她本人内心愁苦的借机发泄。她天生就有一副敏感的心肠,对书中人物的遭际感同身受,读到感人处自是潸然泪下。
读完此书后小秋认为,世上再没有比此书更伟大的世界文学作品,此书所宣扬的那种不分阶级、不论贫富、不管通达与潦倒,而一律主动加以关怀、爱护和救助的人道主义精神,是无比地温暖人心,也是现实生活中最缺乏的一种精神。若人人能有如此精神,并把此精神转化为行动,则苦难的人生将会变快乐、平和的人生,则这世上就没了贪婪、迫害、暴力、恐惧和贫苦。这世上有众多的小说,大都是以打着爱情幌子的艳情、复仇幌子的暴力、进取幌子的权谋、神鬼幌子的谎言、艺妓幌子的淫秽为主题,虽也能写得引人入胜,甚至有些还能赚到读者的眼泪,却都没有真正触动人类灵魄的深处,而《悲惨世界》这部书却做到了。
它是把目光投注在穷苦人身上的作品,却能写得引人入胜,让读者欲罢不能,读完后的感觉既不是人生虚无的沧桑感,也不是人生多难的畏惧感,也不是人生明丽的喜乐感,而是那种想在现实中切实行善、宽以待人的冲动,比皈依宗教、拜佛念经更能让人起慈悲慈爱之心。所以,自此后,在小秋的心中,世界名著排名第一的自是非《悲惨世界》莫属了,其作者维克多·雨果也让她感到莫名的好感和敬仰,她觉得他就是真实存在过的有着肉身的“佛”。
小秋一旦有好书看,往往是一天都手不释卷,晚上还接着看,所以,这部世界名著,五天也就读完了,当然,其中的精彩章节小秋又花了一天的时间去仔细品读。
这部书读完后,小秋又陷入了无所事事的空虚和心无所托的寂寞。这期间,六生也来找过她几次,但一见到六生,小秋就会产生一种烦躁的情绪,《悲惨世界》所宣扬的人道主义精神并没有改变她对六生的态度,她还没有达到那种活佛的境界,对六生的勉强敷衍中自会透着一种明显的不耐烦。
她也知这样对六生不公,但她无法抑制自己的真实情绪,嫁给一个愚痴之人的那种憋屈和苦恼。她不稀罕六生来看望她,越不来看她还越高兴,虽寂寞但还清静,但一见六生就犹如三暑天掉进冰窖,身心发冷;也犹如一头安静的奶牛突然受到惊扰,而变得狂燥不安。因有一纸结婚证明,她又不得不强自压制着这种身心的冰冷和情绪上的狂燥,勉强敷衍,自是笑比哭还难看,说话气虚犹如久病之人。
小秋有时也想,这种压抑的生活状态也许会让自己短寿,但这种无聊无趣的日子不过也罢,提前去阎王那报到,也不失为一种好解脱。但儿子怎么办?女人一旦生了孩子,好多事就再无法决断,不得不为孩子遮风挡雨、积福修德。就是像乞丐一样无尊严无幸福地活着,也不敢再轻易去找阎王。于是就得长年浸泡在黄莲一样的苦水里,这苦又无处去说,这就是俗话所说的“哑子愁”、“终身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