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一坐上游蜀的动车,我就在默读着李太白的《蜀道难》,想象着蜀山的奇险,想象着古蜀国的五位壮士劈山开路的壮举。
关于“五丁开山”的故事,诗仙只浓缩为“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蜀王本纪》《华阳国志》《水经注》等文献记载较为详实:“天为蜀王生五丁力士,能徙蜀山”,“秦惠王欲伐蜀而不知道,作五石牛,以金置尾下,言能屎金。蜀王负力,令五丁引成道”。这就是秦、蜀之间最早的一条通道——“石牛道”。至于这五位壮士是怎样在险峻的山峰间开凿出一条道路的,书上也未作记录,我们只能凭借着无穷的想象去还原那种惊心动魄的场面。而“地崩山摧壮士死”,倒有一个传说。秦君以能拉金子的石牛诱骗蜀王派五丁力士开山之后,又惧怕力士而不敢攻蜀,于是又对好色的蜀王施美人之计,蜀王又派五丁去接美女。五丁力士带着美女返回的路上,忽然看到一条大蛇正向一座山洞钻去。其中一位力士赶紧跑过去抓住蛇尾,使劲往外拉,企图把蛇杀死,为民除害。无奈蛇很大,一个人拖不动,于是五个兄弟一起上前,合力拖住蛇的尾巴,终于把巨蛇从山洞里拖了出来。就在此时,忽然妖风作怪,只听到一声巨响,地动山摇,大山崩塌下来,霎那间五个壮士都化为血泥,一座大山化为五座峰岭。
当旅游车缓缓行进在通往九寨沟的峭壁之下时,隔窗仰望“六龙回日之高标”,只见高崖突崛,乱石嶙峋,状如怪兽般张牙舞爪,眼前不由地晃动当年五位壮士的身影,惊现他们血肉之躯化作山峰悸动魂魄的瞬间。
正在神游中,导游指着对面的山崖问大家:“你们知道那山上有没有路呢?”看着那刀削般的石壁,全车的人都摇了摇头。“有!”导游很肯定地告诉我们,“山有多高,路就有多高。山在哪儿,人在哪儿,路就在哪儿。从古至今,蜀人就是用自己的脚来丈量山的。”导游指着绝壁上蜿蜒渐升的痕迹,车上的人全都瞪大了眼睛,一齐发出了“哦!”的惊叹。今天,我们散步的平坦的柏油马路,那都是用大型机械修筑起来的,似乎不需要人流一滴汗;而这直达云空的蜀山之路,却是蜀人用自己的脚板开凿出来的啊!我不由得又想起了那让“天梯石栈相钩连”的五位壮士。
也许是要把我们的“哦!”再升一级,导游又指着那半山腰有些模糊的道痕告诉大家:“瞧,那就是茶马古道!”顺着她手指的方向望去,果见石壁上刻有“茶马古道”四个苍灰色大字,不远处还插着几面彩旗,上面也写着“茶马古道”。
对于茶马古道,我早有耳闻,也从相关书籍上看到一些记载,可以印证导游的讲述。茶马古道源于古代西南边疆的茶马互市,兴于唐宋,盛于明清,二战中后期最为兴盛,已有一千三百多年历史。茶马古道是以马帮为主要交通工具的民间国际商贸通道,是中国西南民族经济文化交流的走廊,分陕甘、陕康藏、滇藏路。我们所见到的是川藏茶马古道,它是陕康藏茶马古道的一部分,始于唐代,东起雅州边茶产地雅安,经打箭炉(今康定),西至西藏拉萨,最后通到不丹、尼泊尔和印度,全长近四千余公里。康藏高寒地区,需要摄入糌粑、奶类、酥油、牛羊肉等高热量食物的脂肪,但没有蔬菜,糌粑又燥热,过多的脂肪在人体内不易分解,而茶叶既能够分解脂肪,又防止燥热,故藏民在长期的生活中,创造了喝酥油茶的高原生活习惯,但是藏区不产茶叶。而在内地,民间役使和军队征战都需要大量的骡马,但却供不应求,而藏区和川、滇边地则产良马。于是,具有互补性的茶和马的交易即“茶马互市”便应运而生,后来还拓展到蜀绣与缅甸玉石等的交易。
我们不得不叹服古人这种互通有无的经营理念,我们更叹服古人不畏艰险逢山开道的气魄与精神。你想想,茫茫崇山,遥遥峻岭,马帮们是怎么用马的四只蹄子与人的两只脚踏出这漫漫古道的呢?这太不可思议了,简直是个难以想象的奇迹!
全车的人都显得特别激动。善说的导游还在滔滔不绝地讲解:“在狭窄的茶马古道上,两队运货的马帮相遇怎么办?谁先过,谁让道,有一个共同遵守的规则,那就是‘比货’。什么叫‘比货’呢?就是比谁的马驮的东西更贵重,驮运的东西贵重的马先过,而驮运东西较贱的马不过,它就得被主人推入万丈悬崖,让出道路来……”“啊——?!”听到这里,有个刚才还和父母逗闹的孩子惊讶得张大了嘴巴,很显然,她被震撼了。此时,不只是孩子,大人们也被震撼了,满车陷入了静默,大家都以祭拜的眼光仰望着那山崖间的“天路”。
“山在哪儿,人在哪儿,路就在哪儿。”我信了导游的话,尤其是当我走过在“五·一二”地震的废墟上兴建的汶川、懋县、松潘县城,看到那里崭新的楼房和宽阔的马路,看到当地的老百姓热情地招徕生意,或在薰衣草园子里埋头忙碌的身影,我更信了在恶劣的自然面前,人类从古至今都有一种不可战胜的力量,这力量源自人的信念,人的意志,人的精神。
就在这个小文结篇的时候,惊悉九寨沟又发生了7.0级地震。我独坐案头,双手合十,默默祈祷,相信他们会战胜灾难,重现仙境,因为他们的灵魂深处有一条路,它叫“蜀道”。